就科教片而言,通常每部的放映時間是十分鍾至二十分鍾,《向宇宙進軍》長達一個半小時,確實是一部大型科教片。值得注意的是,這篇報道透露了重要信息:“觀眾可以從銀幕上看到……我國第一批宇航員訓練的情況。”
須知,在當時,關於中國訓練宇航員的情況,從未見諸於報道。
我為什麼會擔任《向宇宙進軍》一片的導演呢?那時候,中國的電影生產還處於指令性的計劃經濟時期,拍攝題材是由文化部下達的。當時空間科學是八大新興前沿科學之一,文化部向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下達了拍攝《空間科學》的任務。
也真巧,應上海《文彙報》之約,我在1978年4月5日發表了《七種應用衛星——漫話空間技術》一文。廠領導見我對《空間科學》有興趣,於是就把拍攝《空間科學》的任務交給了我。
我接受任務之後,前往北京,到主管部門——第七機械工業部進行采訪。第七機械工業部的前身是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是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成立於1956年10月8日,院長為錢學森。1965年1月4日,第七機械工業部成立,錢學森為副部長。在第七機械工業部,我進行了許多采訪,觀看了他們當時收集的大量的美國、蘇聯的宇宙飛行紀錄片。
1978年10月9日,第七機械工業部致函文化部[文號為“(78)七科字第1194號6”],對於我拍攝《向宇宙進軍》一片表示“積極支持和配合”。
《向宇宙進軍》分為《飛出地球去》、《衛星的應用》和《載人航天》三輯。
對於前兩輯,拍攝的問題大體上都得以解決。第七機械工業部的“(78)七科字第1194號6”文指出:“我國發射的八顆人造地球衛星,其中‘東方紅一號’衛星和‘實踐一號’衛星實物或者模型可以在影片中出現其形象”;“我部現有的有關火箭衛星影片資料中可以適當選用部分鏡頭”;“我們認為火箭發射場、地麵站在影片中應適當出現,但發射場和地麵站隸屬國防科委需請報經國防科委同意。衛星回收的照片,我們意見以選用國外資料為宜”。
問題最大的是第三輯《載人航天》。第七機械工業部的“(78)七科字第1194號6”文隻是表示“我部所有的國外影片資料,可以大力提供”。也就是說,這一輯是在第七機械工業部“大力提供”的“國外影片資料”基礎上編輯而成。
當時,第七機械工業部送給我一批內部出版的《載人航天》雜誌,讓我看了《小狗飛上天》等內部參考影片。我得知,在1968年4月,中國成立了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在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的同時,已經開始進行選拔和培訓宇航員的工作。我不願根據第七機械工業部“大力提供”的“國外影片資料”七拚八湊編出第三輯《載人航天》,而是希望實地拍攝中國航天訓練基地如何訓練中國宇航員。對此,第七機械工業部表示“定不了”,必須請示國防科委。
1978年12月13日,我完成了題為《空間科學》(後來根據錢學森意見改名為《向宇宙進軍》)的拍攝提綱。按照慣例,我在完成《空間科學》拍攝提綱之後,將它寄往主管部門——第七機械工業部科研局審查。
我沒有想到,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學森看了《空間科學》拍攝提綱,並約見我和攝製組主要創作成員談話。在談話中,我“理所當然”地提出了前往中國航天訓練基地拍攝的要求,錢學森當場表示同意,使我萬分欣喜。
正是由於錢學森的親自批準,1979年3月上旬,我得以進人中國航天訓練基地采訪。
1979年3月21日,我完成了《載人航天》電影劇本。4月,我率攝製組前往中國航天訓練基地進行拍攝,這是媒體第一次進入這個富有神秘色彩的地方。當時,中國航天訓練基地負責人陳信非常重視《載人航天》影片的拍攝,組織了專門的班子接待我們,配合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