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跟著新聞走”(2 / 2)

出席新書發布會的朋友們對新書說了許多溢美之詞,在這裏就不一一細述了。然而,一位曾經在酒泉發射基地工作了二十年的科技工作者所說的一個小故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說,航天係統有著嚴格的保密紀律,在酒泉發射基地不允許拍照,甚至不允許帶照相機。他在調離時,很想留一張照片作為紀念。經過單位領導的同意,總算批準拍攝一張照片留念。不過,拍照的方式很奇特:事先選好一扇正對火箭發射架的窗,攝影者持照相機在屋裏,他從窗前“散步”而過。當他來到窗口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這時,“哢嚓”一聲,攝影者摁下了快門。他趕緊繼續“散步”,以免引起哨兵的注意。就這樣,二十年來他終於在基地拍了惟一的一張照片。他講述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飛天夢——目擊中國航天秘史》一書中有那麼多的航天“老照片”,是非常不容易的,每一張“老照片”都彌足珍貴。

在今日中國,出版界已經十分注重“出版跟著新聞走”。據統計,在“神舟”5號載人飛船引發的“航天熱”中,全國總共推出十本航天新書,其中九本是在北京出版的,而上海惟有一本。不過,《飛天夢——目擊中國航天秘史》由於擁有大量獨家的中國航天曆史圖片,與眾不同,沒有與其他九本圖書雷同。在“航天熱”之中,楊利偉是新聞焦點,而《飛天夢——目擊中國航天秘史》不去爭新聞、搶新聞,獨辟蹊徑,發揮我這個“舊聞記者”的特長,把視角扭向過去,側重於“中國航天秘史”。

過去中國航天係統處於嚴格保密之中,所以中國航天史研究是一片空白,沒有研究專家,也沒有研究專著。這本書填補了這一空白:中國載人航天何時開始?走過什麼樣的道路?比如,書中一張黑白照片上,幾位老裁縫踩縫紉機做宇航服,盡管很“土”,卻很珍貴,記錄了中國載人航天最初的艱苦曆史。還有一張照片也是黑白的,那是1968年,錢學森坐在講台上作載人航天講座,台下是一批穿著中山裝和軍裝的科研人員在認真聽課。這張照片也很“土”,同樣非常珍貴。所以,這本書的“落點”是中國航天發展道路的漫長、艱難、曲折,以獨特的風格介入了“航天熱”。

正因為這是一本“獨家舊聞”之作,擁有自己的特色,“隻此一家,別無分店”,各家媒體都看重這批照片,轉載率非常高。在短短的時間裏,《飛天夢——目擊中國航天秘史》不僅出了香港版,而且很快被譯成藏文出版。

這本書也有遺憾之處:考慮到定價不能太高,全書限定為六個印張。把四百多幅照片和七萬字文稿壓縮於六個印張之中,許多珍貴的曆史照片不能不縮得很小。如果用八個印張來印刷,這本書就會顯得大氣,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