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以零距離反映現實(3 / 3)

與新聞攝影記者一樣,在進行紀實攝影時,眼疾手快很要緊。通常乘飛機,我總是要求給我前排或者後艙靠窗口的座位(中部往往被機翼擋住視線),以便在空中拍攝。有一回我取道西雅圖前往加拿大,當飛機即將降落在美國西雅圖機場時,我忽然見到一個像足球場那麼大的長方形屋頂,漆著一麵碩大無朋的星條旗。當時,西雅圖也被列為恐怖襲擊的目標,西雅圖人在來往飛機必經的空域之下漆了這麵巨大的星條旗,為的是給恐怖分子以警告。然而,當我端起相機時,那麵星條旗已經從機艙窗口“滑”了過去。這時,我見到機場附近的一個巨大的停車場,密密麻麻停了上萬輛轎車,趕緊摁下快門,得到了一幀非常壯觀的停車場照片,以表現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家”。

本來,我總是在旅行結束之後,回到上海,前往那家柯達專賣店衝印,以確保照片質量。我在台灣旅行時,拍了二十多卷照片,原本也準備帶回上海衝印。聽台灣一家雜誌的主編介紹說,台北八德路的爵士專業衝印公司衝印柯達膠卷的質量非常好,她的雜誌所用照片幾乎都在那裏衝印。為了能夠及時看到拍攝效果,我就到爵士專業衝印公司衝印。果真,印出來的照片很好。尤其是我在日月潭所拍的幾卷湖景照片,他們在印照片時加了藍色鏡片,使碧波更碧。許多台灣朋友見了,都很喜歡。其中一位台灣朋友希望我加印一批日月潭的照片送他。為了方便,我在所住賓館附近的一家衝印店加印,結果印出來的照片偏紅,完全失去了碧波的美感。同樣的底片,由於衝印水平不同,印出來的照片天差地別。我再也不敢隨便在不熟悉的衝印店裏印照片。

《葉永烈目擊美國》一書,是由於“我的家一半在美國”,我的照相機記錄了我眼中的美國的方方麵麵。也正因為這樣,《葉永烈目擊美國》不是一般的美國風光攝影畫冊,而是一部“紀實攝影”作品。我力圖通過作為視覺藝術的攝影作品,使讀者通過一幅幅畫麵,零距離觀察、了解美國。《葉永烈目擊美國》共分13章,既有對於美國的總體綜合性描述,如《美國萬花筒》,也有對於美國的局部的詳細描述,如《人間仙境夏威夷》。

《葉永烈目擊俄羅斯》一書所反映的是蘇聯解體十周年的俄羅斯、烏克蘭現狀。由於俄羅斯曾經是社會主義國家,現在蛻變為資本主義國家,而俄羅斯又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聯係,所以這本關於俄羅斯現狀的紀實攝影作品,理所當然是廣大中國讀者所關注的。內中,特別是一組關於作者與“烏克蘭妹妹”斯維塔一家的40多年交往的照片,更是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反映了兩國人民的濃厚友誼。

《葉永烈目擊歐洲》,則是反映歐洲十國的風貌和現狀。歐洲具有悠久的曆史,濃厚的文化積澱,豐富的藝術遺產,多彩的風景名勝。不論是“世界花都”巴黎、音樂之邦奧地利、曆史古國意大利,還是“郵票王國”列支敦士登、“教皇之國”梵蒂岡、“風車之國”荷蘭,都各具特色。正因為這樣,對於廣大讀者來說,《葉永烈目擊歐洲》一書是一本“可看性”很強的書。此外,“楓葉之國”加拿大雖然在北美,但是風格與許多歐洲國家相近,因此也收入《葉永烈目擊歐洲》一書。

我的紀實攝影作品集,其實也就是我的紀實文學的另一種形式,即以視覺藝術展現生活。在當今大量的以風光攝影為主的旅遊圖書中,我的另類的紀實攝影作品集顯得與眾不同。我以紀實文學作家的視角,展現社會風貌,表現百姓生活,.濃縮曆史風雲,記錄時代腳印。我更在意的是畫麵所蘊含的深刻社會內涵。我願通過我的鏡頭,使廣大讀者走近現實、走進現實,零距離看到我目擊的景象。

紀實攝影,富有形象。我將繼續我的紀實攝影創作,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推出新形式、新視角的紀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