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高考作文(1 / 2)

2003年度,由於“非典”的影響,全國高考作文改在6月7日舉行。應上海《新聞晚報》的邀請,我第四次參加高考作文。

這一回,我參加的是上海作文高考,題目是:

“雜”的含義很多,有褒有貶。請聯係生活或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麵,以“雜”為話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體不限(不要寫成詩歌)。

照樣,我在接到報社電話,告知作文題目之後,一個小時之內就用電腦寫出了作文,用E-mail發到了報社,題為《“雜家”好》。

2003年6月10日,上海《新聞晚報》全文發表了我的高考作文《“雜家”好》:

一提起“雜”字,就令人想及“雜七雜八”、“打雜”之類貶義詞。其實,在我看來,就人才的知識結構而言,“雜”卻是好事,我們應當做一個“雜家”。

最早提出“雜家”的,是漢朝的班固。他在《漢書》中說:“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後來,清朝的紀昀在《雜家類敘》中則認為“雜之廣義,無所不包”。

當然,一個人的精力有限,知識無限,真正成為“無所不包”的“雜家”是不可能的。但是,知識麵盡量寬一些,知識盡量“雜”一些,卻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魯迅寫雜文,縱橫捭闔,學貫中西,因為魯迅本人就是一個“雜家”。他讀書很雜。記得許廣平寫的《魯迅回憶錄》,內中說及魯迅先生所看的書有詩話、雜著、畫譜、雜記、尺牘、史書、彙刊、碑帖等,他甚至還看佛經、墓誌、壁畫。他讀社會史、文學史、美術史,還有法布爾的《昆蟲記》,他也讀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以及《露西亞見聞記》……正因為魯迅讀的書雜,怪不得他的雜文論古道今,中外並蓄,知識那麼淵博。

陸遊是宋朝著名詩人。當他的兒子問起寫詩的竅門時,陸遊答道:“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陸遊的話,是發人深思的。這就是說,你要在專業上有所成就,“功夫”在專業之外,亦即學習專業之外的“雜七雜八”的知識。

對於魯迅這樣的作家、陸遊這樣的詩人而言,知識必須廣而雜。對於自然科學家來說,也是一樣需要“雜”。我記得,當年蘇聯有一位著名的科學院院士、低溫物理學家卡皮茨,他的科學實驗第一流,但是他卻不擅寫作,他的論文總是要找人“合作”來寫,結果他的研究成果不得不被人“瓜分”。正因為這樣,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先生提倡“文理兼優”,要求他的學生多讀文學作品。他本人也由於擅長“離騷”而獲“數學詩人”的美譽。他對我說,現在許多研究生最怕寫論文提要,就是因為缺乏文學功底,沒有文學的概括能力。

我在訪問錢學森教授時,他說起經常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科學知識節目。我很驚訝,像他這樣的大科學家,還要聽科普節目?他笑道,任何專家在他的專業之外都不是專家,都需要接受科普,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麵。無獨有偶,夏衍當年也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科學知識節目的熱心聽眾。夏衍作為文學作家、電影劇作家,則從科普節目中汲取科學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