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蜜蜂采百花而後釀佳蜜。”意大利畫家達·芬奇,能夠畫出《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等名作,“功夫在畫外”,因為他做過建築設計師,研究過地質學、植物學、水利學、機械學,特別是他曾詳細研究過人體解剖學。他親手解剖了三十具屍體,畫下大量的人體解剖圖,所以他筆下的人體比例非常準確。魯迅的小說《藥》,那華小栓是晚期肺病患者。魯迅寫華小栓“按著胸膛咳嗽”;“睡醒之後咳嗽”;“趁著熱鬧,拚命咳嗽”……這些描寫都嚴格符合醫學知識。魯迅的《狂人日記》,非常準確地寫了一個遭到封建勢力迫害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不能不說得益於他在日本最初是學醫的。
就成才而言,“雜”,就是廣博。廣博與專深,同樣是不可偏缺的。就這個意義而言,人人都應成為“雜家”,“雜家”好!
2003年6月7日上午
對我的這篇高考作文《“雜家”好》,王立根老師是這樣評論的:
《“雜家”好》這篇高考作文,對作者來說,可說是得心應手了。因為作者本身就是一個博古通今的雜家。人們都說有兩個葉永烈,一個是兒童作家葉永烈,一個是成人作家葉永烈。作者有著深厚的學識功底,所以寫起文章來廣征博引,文思泉湧。這篇作文其實也是一篇雜感。作者憑著自己豐富的知識通過促膝談心的方式,表達他對雜家的見解。用平和的語言告訴青少年“廣博與專深,不可偏缺”的道理,指出了青少年成才的途徑,殷殷教誨,讀起來非常親切。
本文的一個很顯著特點就是旁征博引、說理辯證。文章一開頭就考證“雜家”一詞的來曆,它出自漢朝的班固,再舉紀曉嵐對“雜”字的解釋。從而挑出話題。第二段辯證地說要想成為無所不包的雜家很難,但知識要雜一點,這是論點,接著舉了魯迅、陸遊的例子。再舉科學家卡皮茨、蘇步青、錢學森的例子。說明無論文學家科學家都需要雜,這也體現作者辯證的思想。接著分析為什麼需要雜,又舉達·芬奇和魯迅創作的例子說明廣博和專深二者不可偏缺。
文章入題自然,侃侃而談,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說故事的例證法,構成了行雲流水般的文章氣質。一切引征都似信手拈來,自然貼切,沒有費力和累贅的感覺,顯示了作者的博學和嫻熟的藝術造詣。
所以,要寫好作文,我們一定要多讀點書,讓自己知識博一點、雜一點。這也是我們讀作家葉永烈為我們中學生寫的作文的一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