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出軌:婚外情的心理透視57(2 / 3)

首先,盡管社會對男子性越軌行為的認同較女子寬容,然而道德價值至今仍是評價個人品格的主要尺度,即使在性觀念高度開放的西方發達國家,私生活也依然左右著社會名流的仕途、前程。況且男子總是更看重自己的社會角色和事業價值,婚外戀常常隻是他們七彩人生中的一段浪漫小插曲,假若能兩全齊美、相得益彰的話,他們自然奢望魚與熊掌兼得,不想遊出這令人陶醉卻又險象環生的旋渦。然而,一旦與聲名、事業發生衝突,他們常權衡利害激流勇退、忍痛割愛,很少有為情人而犧牲自己好丈夫、好父親的名譽,甚至背負違反家庭道德的罪名以至自毀錦繡前程的癡情男子。

其次,男子的性價值觀雖傾向多元、開放和博愛,但他們在做決定性選擇時往往較女子更理智、更現實。他們向往浪漫、刺激的婚外戀,卻更難舍踏實、清淡的婚內情,況且有婦之夫在偷嚐禁果時,大多沒有與情人結為並蒂蓮的預期目標,因此,婚外戀常常隻是為他們超負載的、緊張的社會角色增添些快樂、鬆弛一下神經,為他們製式化的乏味單調生活添加些調味品和點綴而已,一旦麵臨兩者必居其一的選擇時,他們大多寧願放棄這鋌而走險的浪漫愛情,而回到世俗、平靜的現實中來。

最後,一旦東窗事發,妻子往往把攻擊目標指向第三者而寬恕丈夫,甚至以加倍的柔情去感化丈夫,這更讓丈夫汗顏、愧疚,以至頓然悔悟並“棄新戀舊”。其中,也有些丈夫雖與妻子性情不合,但由於妻子平時含辛茹苦充當賢內助又無甚過錯,或者妻子曾為自己做出過犧牲,而如今自己地位變化,不忍傷害處於弱勢的發妻,或迫於規範壓力,無勇氣衝出婚姻圍牆。

當所有的美麗都經不起現實的磨礪,當所有的期待都如肥皂泡般在風中破裂,人生便隻剩下平平淡淡的現實。生命渴望的新鮮事物,包括現代人的婚外戀情,都會與婚姻等許多看似美好的事物一樣,美麗、多彩,卻脆弱、短暫。在像肥皂般綺麗,煙花般絢爛之後,重新歸於平淡、歸於庸常。現代人是一群躁動而現實的人,多數人的婚外情隻不過是婚姻生活中的一個小小插曲。經過了種種無主題變奏之後,這些出過軌的丈夫或妻子,最終多又回到了家庭及“結發”配偶的身邊。

由婚外情與婚外性日益膨脹引發的思考是沉重的,為此,筆者呼籲:這種現象若再不引起有關專家和人們自身的高度重視和強烈關注,愈演愈烈的趨勢將會使得人們迷失自我迷失方向而走向另一種自造的可怕深淵……一切的一切若能給人們一種警示,一種覺醒,一種自我意識的強大與共鳴,那將是本書筆者的心願之一。

首先,應該承認每個人都會有愛的情感經曆,都能體會那種說不清道不明、不期而至始料未及、自己用理智很難解釋很難控製的對某個異性的好感。而且婚前、婚內都可能發生,即使是道德很優秀的人有時也不能幸免。如果把這種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發生的美好感情都作為醜惡現象、肮髒心靈去批判,無異於否定我們人類自己。道德不是真理判斷,而是因地域、時間而有不同的價值判斷。情感是性生活的惟一理由,惟有此才是道德的。兩相比較,我們看到道德觀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讓其向著現代文明的方向發展。

其次,是否不再將婚外戀與社會穩定視為負相關關係,逐漸將其作為“個人私事”來看待比較客觀。人們囿於“家國同構”的傳統觀念,囿於“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穩定關係到社會的穩定”的說法,常常把離婚率與社會穩定聯係起來看,同時把婚外戀當成離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得出婚外戀越多,離婚率越高,社會越不穩定的結論。從而主張扼製和製裁婚外戀。那時許多人自願充當“偵緝隊員”,專門刺探別人的私情,大概也是出於這種“責任心”。 實際上,這種負相關關係是虛構的因果關係,我國曾出現的社會不安定,沒有一次是因為離婚率上升。從世界各國的情況看,離婚率高的國家,社會不一定不穩定,如歐美諸國;離婚率低的國家,社會不一定就穩定,如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相比之下,就業狀況、人口素質等對於社會穩定是更重要更直接的因素。因此,近年來,人們不再把婚外戀看得那麼事關重大,而是逐漸將其看做個人私事。這也是人們對婚外戀逐漸寬容的原因之一。

第三,充分認識和承認人的“喜新厭舊”的本能。任何一個健全的人,對美好的事務總是追求和想往的,人有了“追求”才能進步!試想一個有婚姻裂痕的人,一旦找到了“知已”,不會紅杏出牆嗎?!從審美角度來看,那一個男人不愛美女;那一個女人不喜歡才郎!一個在欠發達狹窄地區結婚的人一旦進入開放的大都市,情感是很容易變化的,例如在1949年革命取得勝利,進入城市後,許多共產黨幹部同原來的妻子離婚另有新歡,就是證明。“情”最喜歡捕捉的是新鮮,“新鮮”對情有一種魔鬼般的誘惑。

“權利”、“金錢”、“成就”是性激素。人一旦地位發生了變化;或成了大款;或有了成就,其思想意識是要發生變化的!情感屬於思想範疇,當然會發生變化。在曆史上,上到皇帝、總統,下到縣官小吏,己作出了明確回答。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在懲處的貪官當中有98%的人有情人。那麼沒犯法的當官中,又有多少呢?!隻有天知道!

第四,理性反思婚內問題,不再一味譴責對方“道德敗壞”,而是客觀全麵分析。過去隻要聽說誰有婚外戀,就會不加分析地把其看成道德敗壞,對其施加社會壓力,進行道德譴責,而其配偶就成了受害者,成為人們同情的對象,由此助長了其委屈的心理。在一邊倒的社會輿論中,如果原諒對方,人們反而會不理解,覺得怎麼可以再與“壞人”生活在一起,辜負了大家的同情,因而弄得當事人“騎虎難下”,常常不得不離婚。

現在人們遇到婚外戀時,能先冷靜下來,反思並承認婚內的問題,進行客觀全麵的分析,既批評移情別戀者的錯誤,又內省自身的缺點,思考改善婚姻質量的必要和可能,以挽救婚姻。不再用簡單的直線的方式分析複雜的問題,這確實是人們認識的提高和思維方式的進步。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真正完美的夫妻關係,就是夫妻之間既要有經久不衰的親密性,又要有持續不斷的調適性,還要有高度充分的獨立自由性,這三者構成了現代家庭鞏固的基礎。但是,中國婚姻家庭的質量總體不高,其中婚內性生活的質量尤其不高。

結婚時倆人沒有摩擦,隨著文化素質、年令、身體健康狀況的變化,雙方不進行調整,其中一方會厭煩對方,從而感情破裂。現在許多人已認識到:“相處容易,相愛難”的道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社會在進步,人們對婚姻質量也在提出新的要求。“性”作為一種生育手段在下降,而作為一種享樂手段在上升。人們己默認了“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最說明問題的是城市離婚率高於農村;發達地區高於貧窮地區。我國離婚率呈逐年增長趨勢。 這種離婚現象大多發生在三十歲到四十多歲的年令段,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十年代結婚的人,雖然年令均在六十多歲,但仍有個別人拋棄了‘維持會’舊的觀念,出現了離婚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