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出軌:婚外情的心理透視57(3 / 3)

最後,兩難選擇。當今在我國婚姻當事人解決婚姻與婚外情這一兩難選擇困境的方法不一而足,每一種方法都各有其利弊:在某些人看來是唯一正確或明智的選擇,在另一些人看來看法正好相反。選擇保持忠實的人,付出的代價和獲得的饋益各有不同。有的人即使對婚姻生活非常不滿,卻囿於社會的、道德的,甚至宗教的原因,拒絕離婚和不忠,認命地奉行“從一而終”的理念。他們對婚姻中自我認同嚴重信心不足,消極地接受婚姻中挫折和不快是命中注定;他們壓製情欲,依靠幻想和虛構來滿足情欲。這樣做的人在另一方麵也獲得了選擇符合良知、內心不安獲得紆緩的某些饋益。

尚有一些人雖然同樣受到需要和不滿足之苦,卻采取了較為積極的做法,即將空置未用的情色精力強製性地轉化在工作、學習或專心管理家庭上麵。這種選擇難免留下壓抑情感之嫌,在忘我工作和學習之餘也常伴隨著難耐的寂寞和無奈,但饋益也是顯而易見的:在他們看來,不倫之愛和性愛歡愉是不容許的,心無旁騖的工作、學習或做公益事業不但給個人帶來成就感,更重要的是社會倫理的普遍認同和尊重。

能從婚姻中得到快樂和滿足,且未滿足需要也極少的人,在當下這個“第三次離婚浪潮”侵襲我國社會時無疑是一批幸運兒,他們能因此毫不費力地保持忠實。即使時光荏苒使他們渴望新鮮和變化,但這股身心內的欲望始終相當微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日益增多趨勢的中國男女選擇了兩難中的另一端,他們開始背離社會普遍認同的婚姻規範,那就是經過離婚後再婚,社會學家有時把這種特殊的調適戲稱之為“後續式多婚”,也有人被稱之為“後續式不忠”。

解決兩難選擇困境的方法不可能用來適合每一個個體的具體特殊的情況。由於時代和文化的急邃變遷,單一用婚姻或婚外情作為“對”與“不對”的評判標準顯然已失之簡單和偏頗。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正處在開放和全球一體化的當下,“西方示範效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人,傳統的戀愛觀、婚姻觀、性愛觀以及對婚外情的看法都發生了極為深遠的嬗變。這種嬗變被進一步注詮為,上一代認為不容置疑的準則在下一代看來並不一定正確。由於當代家庭製度鑄造的人格結構的異同,在心理上必然形不成“一個模子”。殊異成為時代的通則,單一規範可能導致更大的不幸。因此,許多人悄悄地逾越那些終生獨沽一味的行為規範的樊籬。一九四八年當美國第一部《金賽性學報告》出籠,揭露了大量不為人知的情感出軌的事實時,全美上下震驚了。一九六八年範斯·派卡(VANCE PACKARD)的調查報告《性荒原》(THE SEXUAL WILDERNESS)指出了更多的婚外性行為的事實時,人們早已變得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因為從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六八年的二十年間單一規範已開始出現裂變,許多不為傳統所接受的性形式以及感情行為變得不那麼離經叛道,不那麼隱秘,不那麼被社會視作洪水猛獸,美國社會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選擇。

近年來,這一多樣化選擇趨勢正在“西方示範效應”下裹挾著我國“第三次離婚浪潮”而下,雖然讓人放心不下,但卻是一個誰也無法阻擋、誰也無法否認的趨勢,因為最健全的性倫理可能是一種多樣性的倫理,一個成熟而情感健康的個人,在考慮過本身、配偶和子女需要以及他/她的行為可能帶給所有與他/她相關者的影響之後所作出的選擇,可能比社會替他/她越俎代庖做出的選擇更適合他/她自己。性態度可能發生的最有益的改變大概莫過於涵括更公開而廣泛的承認我們的感情和性的需要是多樣化的,以及更包容我們滿足這些需要的各種殊異方式。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二000年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共受理1321件離婚案,原告為女性占了六成,這些女性提出的離婚理由很複雜,往往是很多因素交叉,不過最常見的理由是性格不合,有關專家說,性格不合的另一種含義往往是男女雙方中的一方有婚外情,這個原因在女方提出離婚時隱而不言,女方因自己有情人而堅決要求離婚的屬於極少數,多數是男方有外遇。調查同時表明,八成人願意資助前夫或前妻,七成人對婚外情表示容忍,四成人認為“作風問題”是隱私。所有這些都說明了現代中國人對婚姻采取了越來越開放的態度。1

這項對多樣性更大的包容是否在我國會繼續發展,無人確知,但至少現在的情況是如此。將來如何?回答是,極有可能。這項預測是對當下情況的一種未來趨勢的推演。本書的作者並非為婚姻張貼訃聞,宣布性自由時代的到來。婚姻內容和樣式雖然在改變,婚姻本身可以說比往昔更受歡迎。即使比以往任何年代多高的離婚率,且離婚率還在朝著未知的高點不斷攀升,但這絲毫都不表明人們對婚姻已經唾棄,他們不讚成的正是令人不滿足的婚姻。在我們的調查中,有將近七分之六離婚者再婚,這一事實也從另一側麵說明了愛情的重要性並不遜於往昔。

我們對婚外情增多事實的調查也不表示婚姻行將作古。事實上,婚外情仍然沒有比婚姻本身更好地解決人的需求“不滿足”的問題。由於它對家庭和社會負麵效應太大,它常常引發社會混亂和人際衝突,引發社會輿論的反彈。

今日我國的新生代是我們的下一代。盡管鋪天蓋地的文字和可視文化正對他們未來婚姻觀和婚姻行為形成前所未有的衝擊,但以我們對他們所作的可靠認識顯示,性行為的未來情況不太可能有什麼根本性的轉變。唯一真正值得注意的變化是他們的態度。相比前一兩代,今日的新生代對於性不再那麼神秘、羞於啟齒,他們隨遇而安,並且不把性視為重大問題和焦慮的焦點,他們包容人的性行為,對別人的行為要比對自己寬大得多。基於心理和社會理由,為數眾多的男女會繼續尋求忠實的一夫一妻關係的親密和安適。然而,基於我國社會進一步開放以及“西方示範效應”的擴散,新生代在婚姻結果失敗的前提下,會越來越多地覺得應有更多以離婚結束關係的自由,或尋求試婚獨居、同居、婚外情以及其他更新的方法來拓展除婚姻以外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