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放低姿態,給自己著點_保護色_(1 / 3)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聖者無名,大者無形;鷹立如睡,虎行似病;貴而不顯,華而不炫;韜光養晦,深藏不露;才高而不自詡,位高而不自傲。

--《菜根譚》古語有雲: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眾成王。

有低才有高,可以說低是高的緣起,懂得低調的人,最終不僅能讓自己不受一些莫名其妙的傷害,而且往往能夠成大事,成為真正的王者,正如所謂的不爭者勝天下。

老子曾經說過:"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就是說,正因為有些人不和他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們一爭高下。不與人爭,把自己放低可以說是聰明人的做人做事原則。

不過可惜的是,幾千年來,能夠領悟和運用這種智慧的人少之又少。平時也許人們不會把自己的勢利及浮躁表現得那麼明顯,然而一旦遭遇名利、權位等利益紛爭時,很多人都會忘乎所以地投入其中,非要鬥出個高低來。結果到頭來,敗者為寇,輕者兩手空空、遍體鱗傷,重者身敗名裂甚至是命赴黃泉;勝者,也莫不是傷痕累累。而那些深諳低調之術的人,最善於采用的手法是不爭而爭,這樣的人往往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三國時的曹丕就是這樣的人。盡管曹丕並不是個十分懂得謀略的人,也不是個很沉著的人,但在羽翼未豐時,即使身居高位,他也會向有才能的人請教如何保護自己的地位,並照著謀士的話去做,這也正是他登上王位的關鍵。

當時曹操十分重視對接班人的選擇,雖然曹丕是曹操的長子,卻沒什麼特殊的才能,所以比較起來,曹操更欣賞次子曹植。曹植的文采的確不錯,曹操器重他也主要是因為這方麵的原因,於是曹操就有了廢長立幼的想法。

曹丕得知曹操的想法後十分緊張,他想讓曹操放棄這個想法,但自己實在想不出什麼合適的對策。於是他急忙向曹操身邊的大臣賈詡請教。賈詡是個老謀深算的人,覺得既然曹植現在已經受曹操的寵愛了,投靠他的人也多了,自己再投靠就顯不出什麼能耐了,而曹丕此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幫他的話自己以後一定會受重用。於是賈詡就甘心為曹丕出謀劃策,不過他的建議並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如何排擠曹植或者在曹操麵前爭功,因為賈詡知道,這樣做隻會讓曹丕敗得更慘,他隻是看似平常地告訴曹丕"願你有德性和度量,像個寒士一樣做事,兢兢業業,不要違背做兒子的禮數,這樣就可以了"。曹丕雖然不善謀略,卻懂得為人之道,再加上賈詡這番話,他便明白自己該怎麼做了。

有一次曹操要帶兵出征,當著眾大臣的麵,曹植用自己創作的詩歌來為曹操歌功頌德,朝中人都讚賞他的才華,曹操聽了也很滿意。此時,曹丕除了趴在地上哭,連一句話都沒說,曹操見狀,就問他為什麼哭,曹丕邊哭邊說:"父親您年紀這麼大了,還要親自出征討伐逆賊,我是您的兒子,對於這件事,心裏非常難過,也為您擔憂,所以才哭得說不出話來。"

曹丕這話一出口,使沉浸在曹植詩歌中的人們迅速地把眼光轉移到他身上,滿朝文武都覺得曹丕簡直是太仁孝了,大家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動,當然最感動的還是曹操,而這時的曹植給人的感覺則是隻會做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實在不是仁孝之人,而且大家都覺得讓一個隻會歌功頌德的人做一國之君,恐怕大家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畢竟舞文弄墨的能力是不能代替治國才能和德行的。最後,曹操還是依照既定方案辦事,曹丕依然是世子。後來,曹丕順理成章地登上了魏國皇帝的王位。

其實在一開始,曹丕就擔心世子之位被曹植奪去,他當然想爭一下,不過他又知道自己的才華勝不過曹植,這樣爭鬥的勝算是微乎其微的。但他畢竟是個聰明人,在沒有對策的情況下,他向大臣賈詡請教,經賈詡的指點,他開竅了:恪守人子的本分,對曹操盡孝,讓曹植一個人去表演,不和他爭,讓曹操看到自己的大度,讓世人為自己說句公道話,於是這場兄弟奪嫡之爭,曹丕以低調而勝利了。

低調做人既是一種姿態和品格,也能體現一種修養和風度,更是一種謀略。低調的人能夠讓自己被人們接受,從而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即使受到傷害的時候,低調的人也會在暗中積蓄力量,在悄然潛行中成就大事,在人前不顯不露,其實這也正是他們最聰明的地方,他們與針鋒相對的人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們感受到他們的胸襟是如此博大,於是,低調又成了籠絡人心的手段。這也正是幾乎每個成功的人都會恪守低調行事作風的原因,即使是高調也是在低調之後的事。

低處修心,高處成事人往高處走,高處不勝寒;

水往低處流,其實低處納百川。"手把秧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是一句禪語,更是一種處世哲學。在處世的過程中,人們隻有時時保持往高處走的心態,又懂得水往低處流的道理,才能成就大事,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像老子說過的:"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能夠在小處做得好,在低處修心的人,更有可能在高處成事。

西漢末年,劉秀有自己的一班人馬,馮異隻是他身邊一個不起眼的人。在一次戰役中,河北王郎把劉秀圍困了,很多人都覺得劉秀是不能成事了,於是很多人離他而去,可是馮異卻沒那麼做,反而加倍地恭維劉秀。被圍困時自然是少錢少糧,但有時候,馮異寧可自己不吃東西,也要把討來的麥飯、豆粥給饑餓中的劉秀吃。

曆盡艱辛,劉秀終於平定了河北之亂,這也就到了論功行賞的關頭。劉秀手下的將領們都在明裏暗裏向劉秀邀功請賞,而馮異的舉動又出乎了劉秀的意料,馮異根本沒有向劉秀邀功請賞的意思,而是像一個沒有任何功勞的人一樣,隻是坐在大樹下,沒有提到他給饑餓中的劉秀找東西吃的事,也沒有向別人說起自己曾經殺過多少敵人。連大臣們都覺得他十分謙遜,於是送給他一個"大樹將軍"的外號。後來,馮異又立了不少戰功,但一到議論功賞的時候,他就退居二線,從不向劉秀討賞,也不讓劉秀為難。

公元26年,馮異大挫赤眉軍,殲8萬餘人,赤眉軍的主力部隊全部被消滅。劉秀聽此佳音,急忙傳璽書,要對馮異進行封賞,以表他的大功,然而馮異依然沒有一點居功自傲的態度,反而立刻進軍關中去平定箕穀等地的戰事。

由此可見,馮異是個低調的人,劉秀對他十分欣賞,也十分信任,這一點在有人因嫉妒而誣告馮異時得以體現。按照常理,每個稱王者最忌諱的就是有功勞的大臣,當有人誣告時,這些有功之臣即使不被砍頭,也會被削弱勢力。而馮異不僅沒被劉秀處置,反而被提升為征西大將軍,封陽夏侯、領北地太守,誣告他的小人卻被治了罪。當馮異班師回朝後,劉秀還當著眾大臣的麵賞賜給馮異許多金銀珠寶,並向大臣們說起馮異當年為他討飯的情景,這讓那些在劉秀麵前爭功的大臣們很慚愧。

馮異正是以其低調而被封侯的,如果他像其他大臣一樣,一有點功勞就去請功,也許他就不會得到劉秀的賞識,也不會被劉秀信任,而當其他人進讒言的時候,劉秀不把他處死已是天大的幸運,他豈能不降反升?可見低調不僅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和風範,也是一門處世的哲學,低調的人不僅可以在緊急關頭保護自己,讓自己留得青山在,還能和周圍的人和諧相處,建立起自己的威信。

做人不妨把自己放低一點,用你的低調為自己贏得威信,讓人們知道你雖然能幹,卻不會居功自傲。這樣一來,即使有小人想誣陷你,對別人說你的壞話,也沒有人會相信,相反,別人還會幫助你,而孤立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有了眾人的幫助,你要平步青雲自然就是件很容易的事,在某些時候,可以說正是低調成就了人們的高位。

當然低調做人並不是說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把自己藏起來,當自己的利益被別人強占時也不反抗,甚至是人格被他人侮辱時也不吭聲,這不是低調,而是懦弱。低調是一種不招搖的做人方式,有點小能耐就拿出來顯擺的人不會是個低調的人,低調的人做起事來心中有數,他們知道自己的本事要慢慢顯現出來,隻有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顯出本事來才更能體現本事的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一個人隻有低調還不夠,修心才是最終目的,人往高處走,古往今來那些成就大事的人處世的確低調,但他們都有一顆高調的心。當然,如果他們喊著口號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將要幹什麼的話,也許他們早就被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了。他們的聰明在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得到什麼,所以雖然處世低調,但在做事上卻是絕對的高調,為了成就大事,他們往往不惜放下身段請教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每件小事都會以很專業的姿態去做,並把事情做到最好,而當要功勞的時候,他們是不會選擇打先鋒的,因為他們做的所有事情別人都看在眼裏,根本不需要自己去爭什麼。不爭而功自來,這便是低處修心,高處成事的奧妙。

低姿態是最佳的自我保護之道當你處於不利位置或危險境地的時候,低調一些,讓人一步,不僅能夠避免形成針尖對麥芒的局麵,讓你很快脫離困境,同時還會讓你另辟蹊徑,由被動轉向主動。一個人在處世的過程中應該低調一些,要知道,低調是最佳的自我保護之道,尤其在身處不利境地時。

西漢有個叫灌夫的人,漢武帝時,在朝廷做太仆。他性情剛直,是個有什麼就說什麼的人,非常喜歡喝酒。元光四年,丞相田玢娶燕王的女兒為夫人,太後召集各個諸侯去慶賀。灌夫依次敬酒,到了臨汝侯灌賢麵前,灌賢正在和程不識悄聲說話,所以沒有起來還禮,灌夫大怒,認為灌賢看不起他,遂罵灌賢說:"你平常詆毀程不識不值一錢,今天你又像婦人似的嘀嘀咕咕。"丞相田玢勸灌夫說:"程不識和李廣兩個人都是東西宮衛尉,現在你居然當眾羞辱灌賢,對程將軍也禮數不周,你難道不能為李將軍留點麵子嗎?"灌夫大聲說:"今天就是要被殺頭我也要說,哪裏還管什麼程將軍、李將軍!"

田玢很生氣,就上折告灌夫在潁川肆意妄為,要彈劾灌夫。皇上讓灌夫為他自己爭辯,汲黯等大臣也想為他求情,可是灌夫並不領情,還頂撞了皇帝。皇帝並不想殺他,可是太後為這件事很生氣,不得已,漢武帝隻好殺了灌夫,這件事才得以平息。

做人應該要低調一些,不要像灌夫一樣張嘴就得罪人,甚至別人想保他的時候,他還在人麵前顯示自己多麼有能耐,要知道,也許有小部分人能接受你的鋒芒畢露,看重你的才幹而不計較你的過失,但是大多數人是不會接受一個過於高調的人的。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手下做主簿,他思維敏捷,也是有名的敢於冒犯曹操權威的大才子。

有一次,曹操出兵潼關時,曾到藍田去探訪蔡邕的女兒蔡琰,也就是蔡文姬。曹操那天去拜訪蔡琰時,看到屋裏懸掛著一幅碑文圖軸,上書"黃絹幼婦,外孫韭臼"幾個字。曹操雖然是武將,但也頗有文采,可是他卻沒明白這幾個字蘊涵的道理,就問他身邊的謀士們有沒有人能解這幾個字,身邊的謀士們都答不上來,隻有楊修站出來說他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曹操並沒有讓楊修說破,而是決定自己再想一想。

從蔡琰那兒出來後,曹操就在馬上一直琢磨那8個字,直到走了3裏路後,他才明白過來--原來這些字中隱含著"絕妙好辭"4個字。曹操覺得自己是個十分聰明的人,卻要走3裏路才思考出來,而楊修在當時就明白了。這讓曹操覺得很沒麵子,所以難免有些失落,由這種失落感引發的還有嫉妒的情緒。

曹操一生殺過不少人,疑心很重的他怕人暗殺自己,便常吩咐手下的人說,他好做殺人的夢,在他睡著時不要靠近他。一天他睡午覺時把被子蹬落在地上,有一個侍衛連忙拾起給他蓋上。曹操一下子就拔劍殺了這個侍衛,睡醒後還假裝不知情,當別人告訴他實情時,他大哭一場,讓人厚葬侍衛。大多數人都深信曹操是在夢中殺的人,隻有楊修知道曹操的心思,於是一語道破天機,使曹操心生怨恨。此後,楊修又因為猜中曹操心事的"雞肋"事件得罪了曹操,於是曹操就借機把他殺了。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的不僅是藏拙,還要學會藏巧,這是一種低調的處世態度。曹操有那麼多謀士,楊修一定不是最聰明的,卻隻有他鋒芒畢露,最終招致殺身之禍。"槍打出頭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過分地招搖難免會招致對自己的傷害,還不如放低姿態,以求自保。

一個人難免有陷入困境的時候,如果能把姿態放低一點,也許很快就會柳暗花明了。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與其和別人爭鬥而被傷,還不如忍一時以求風平浪靜而後東山再起。

在低調中修煉自己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爛,做人也是一樣,過分地張揚,就會像椽子一樣經受更多的風吹雨打。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應該低調一些,因為過於張揚會泄露"事機",讓別人抓住把柄,也會把自己的目的過早地暴露出來,成為別人打擊你的把柄。由此可見,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隱藏實力,在低調中修煉自己。

武則天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14歲的時候,已經豔名遠播,後被唐太宗召入宮中不久就被封為才人,又因為性情十分柔媚,所以唐太宗賜名為"媚娘",很受寵愛。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當時宮中觀測天象的大臣告訴唐太宗,說唐王朝不久後就要遭"女將"之亂,一個女人將取代他們李氏做唐朝皇帝,種種跡象都表明這個女人多半姓武,而且人已在皇宮之中。唐太宗為李氏江山著想,就把宮中姓武的人逐一查看了一遍,並對他們的崗位做了一些可靠的調整,唯獨對於武媚娘,他不忍下手,因為他實在愛她刻骨,所以就把武媚娘留在了身邊。此時的武則天自知,沒有被皇帝處治已是萬幸,所以對皇帝更是照顧得無微不至,而且絲毫不居功,在人際關係上也與人為善,做人低調,從不張揚。

唐太宗雖然是位明君,但是因為想長生不老,所以受方士蒙蔽,服用了很多丹藥,這些藥物當時確實讓他的精神很好,但是沒過多久,就形容枯槁、行將就木了。而此時的武則天風華正茂,如果唐太宗就此離世,她恐怕要老死深宮之內。武則天看清形勢,在不顯山不露水中,開始留心為自己找後路和靠山。唐太宗的兒子李治是個好色的人,他看到武則天貌如天仙,早就生了搶占之意,於是兩個人一拍即合,隻等著唐太宗撒手歸天,他們就可以在一起了。

唐太宗自知命不久矣,但是他還想著確保後世子孫的帝王之位,所以決定讓有嫌疑的武則天跟隨自己一起赴黃泉,他當著兒子李治的麵問武則天:"朕這次患病,病情日日加重,你在朕身邊已經服侍了不少天了,朕實在不忍心放下你自己走,想必你對朕也是有感情的,如果朕死之後,你該怎麼做呢?"

以武則天的冰雪聰明,怎麼會不知自己已陷入危險之中,但是武則天知道,此時隻要能保住性命,將來就不怕沒有出頭的機會,於是她立刻跪在皇帝麵前說:"妾自入宮以來,承蒙聖上恩寵,本來妾應該隨著皇上一起去的,可是妾又想皇上也未必會因此病而不愈,妾希望皇上您好好的,所以妾才遲遲不肯死去。妾願意現在就削發出家,長伴青燈古佛,到尼姑庵裏去為皇上日日祈禱,以報效皇上您的恩寵。"她這番話說得十分從容,既表明了對唐太宗的忠心,又救了自己一命。

唐太宗聽了,連聲稱"好",並讓她即刻出家。唐太宗本有心要置武則天於死地,但多少有點不忍,而武則天既然這樣表態了,而且現在把她送到尼姑庵去,就可遠離皇宮,日後自然也就不可能對李氏王朝有什麼影響了。這樣一來,唐太宗安心了,武則天也保住性命拜謝而去,但一旁的李治卻如遭晴空霹靂一般,動也動不了了。唐太宗沒注意到李治的神情,隻是自言自語道:"天下沒有尼姑能做皇帝的,這下我可以安心地去了。"李治雖然聽到了父親的話,但也沒有心思去思考父親話裏的意思,因為他滿心想的都是武則天要當尼姑了。後來,李治借機溜了出去,到了武則天住的地方,看到武則天正在收拾東西,就哭著對她說:"你真忍心撇下我一個人走嗎?"武則天淚如雨下地對他說:"皇命難違,我不得不這麼做。"李治說:"你何必自己說想去做尼姑呢?怎麼不說留在宮中謀個職位,到時候,我自然會有辦法搭救你。"武則天鎮定地對李治說:"如果我今天不主動說去做尼姑,那就隻有死路一條了。所以我不得不先把自己放到最低處,'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隻要您在登基後還記得我們之間的恩情,我同樣會有出頭之日......"

太子李治看到武則天有如此的才智,對她更是喜愛有加,於是他從身上解下一個九龍玉佩,送給武則天做信物。唐太宗駕崩,李治登基不久,就宣召武則天入宮了。後來,武則天果真成了一代女皇。

低調不管是在哪個方麵,都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處世謀略,武則天明白低調的智慧,所以在得知自己成為被懷疑的對象後,就選擇了低調為人處世,在皇帝將死前,她又低調地把自己"發配"到尼姑庵,這讓她保住了性命,也保住了東山再起的機會。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胸襟有多大,成就就會有多大,爭一時不如爭千秋,留得青山在,就不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大海的位置最低,所以才笑納百川,包羅萬象。想要達到最高處,就必須學會在低調中修煉自己。一個人在處世中如果總是過於張揚和賣弄,即使再優秀,也難免會遭到明槍暗箭的打擊,如果處在不利位置,則很難翻身,所以不妨低調處世以謀大事。也許把自己放低一些從表麵上看是有損失的,卻通常能避免更大的災難,在低調中修煉,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在鋪就成功的階梯。

謙卑處世人常在謙卑也是一種低調,謙卑的人往往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懂得謙卑處世的人才是真正精明的人,謙卑是一條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懂得這條法則的人必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和幫助。

華佗是漢代著名醫學家。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因為頭痛請華佗給他看病,華佗看了看說:"你得的是頭風病,藥倒是有,隻是藥引子很難找。""得用什麼做藥引子呢?""活人的腦子。"年輕人一聽,立刻呆住了,這種藥引子實在是沒法找,所以他隻好失望地回家了。

過了幾天,這位年輕人又找了位老醫生,老醫生問他:"你找人看過嗎?""我找華佗看過,他說要用活人腦子做藥引子,沒辦法,這病是沒法治了。"老醫生說:"用不著找活人腦子,去找10個人們戴過多年的舊草帽,煎湯喝就行了。"有一天,華佗又碰到這個年輕人,見他神清氣爽,不像有病的樣子,就問:"你的頭風病好了?""是啊,多虧一位老醫生給我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