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打聽了治療經過,就想向老醫生請教,但是他知道,如果老醫生知道他是華佗,肯定不會收他為徒,於是,他裝扮成一名普通人,跟那位醫生學了三年徒。
一天,這位老醫生外出了。門外來了一位肚子像籮、腿也很粗的病人,這個病人聽說這兒有名醫,便跑來求治。徒弟們不敢隨便診治,就叫病人改天再來,病人苦苦哀求道:"求求先生給我治一下吧!我家離這兒不近哪,來一趟不容易。"這時,華佗見病人病得很重,就說:"我來給你治。"說完,他拿了二兩砒霜交給病人說:"這是二兩砒霜,分兩回吃。記住千萬不要一次全吃了。"病人接過藥,連聲感謝。病人走後,另外一個徒弟埋怨他:"砒霜是有劇毒的,如果把人吃死了怎麼辦?""這人得的是鼓脹病,必須以毒攻毒。""治死了誰擔當得起?"華佗笑著說:"不會的,出了事就拿我問罪。"那個大肚子病人拿藥走出了村外,正巧碰上老醫生回來了,病人就上前又問了一下。老醫生說:"你這病容易治,買二兩砒霜,分兩次吃就可以了。"病人一聽說道:"你徒弟和你說的一樣,他也是讓我分兩次吃。"老醫生接過藥一看,果然上麵寫得十分清楚,不由得心裏琢磨:"我這個方子除了一位老道和華佗知道外,還沒有別人知道,我並沒有傳給徒弟呀。"
他回到家裏,問兩個徒弟:"剛才大肚子病人的藥是誰開的?"徒弟指著華佗說:"是他開的,我說這藥有毒,他不聽。"華佗不慌不忙地說:"這人得的是鼓脹病,用砒霜正好是以毒攻毒。""這是誰告訴你的?""一位老道人,我在他那兒學了幾年。"老醫生這才知道原來他就是華佗,於是連忙說:"華佗,你怎麼到我這兒來當學徒?"華佗這才說出求學的理由。老醫生聽完華佗的話說:"以你現在的身份,還到我這兒來吃苦,真是難得。"於是老醫生立刻把治頭風病的方子傳授給了華佗。
與華佗做法類似的還有南唐時一位叫鍾隱的畫家。
鍾隱年紀不大就已經很出名了,但是這一切對鍾隱來說卻沒有值得欣喜的地方,他每天仍然在書房裏潛心作畫,萬不得已才去應酬一些瑣事。
鍾隱的妻子對丈夫這麼做有些不太明白。一天,鍾隱正在畫畫,妻子就走到他身邊幫他研墨,最後忍不住問:"現在你有家財萬貫,才華也受到世人的認可,為什麼你每天還要這麼辛苦呢?"鍾隱聽妻子這麼說,便放下筆拿過一幅畫問:"你看這畫怎麼樣?"妻子說:"這我不太懂,不過我覺得那鳥像活的一樣。"鍾隱又拿了另一幅畫,問:"你再看這幅如何?"妻子說:"這隻鳥看上去呆頭呆腦的。"鍾隱說:"第一幅是別人畫的,而第二幅是我畫的。雖說我在山水畫上有點成就,可在花鳥畫上還差很多呢。"
鍾隱知道如果想畫好,必須要有名師指點,他開始四處打聽擅畫花鳥的名師。一天,在和一個朋友吃飯時,鍾隱問其能否給他引薦一位名師,朋友說:"我倒認識一個叫郭乾暉的人,他很擅長畫花鳥畫,聽我妻子說,他畫的牡丹竟把蜜蜂給招來了,隻不過這個人恐怕不會教你,因為他連自己的畫都不願意給別人看,而且他畫畫兒還總躲著人。"鍾隱便開始四下打聽關於郭乾暉的消息,當聽說郭乾暉要買個家奴時,他就報名了。
鍾隱打扮成仆人的模樣進入郭府,雖然每天幹活累得他腰酸腿疼,但讓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看到了一些郭乾暉的畫,這讓鍾隱更加堅定地在郭乾暉左右工作,隻是希望能親眼看他畫畫兒。可是每到作畫時,郭乾暉總是把他打發出去。
鍾隱的家中沒有人知道他賣身為奴去學畫的事,連他妻子也隻知道他出遠門了,當朋友去看他時,家裏人隻說是出了門,卻不知道去了哪裏,這讓人們起了疑心,最後連他的家人也起了疑心,於是開始在大街小巷貼告示尋人。
恰巧郭乾暉出門,聽人說鍾隱失蹤了,而且細聽年齡和長相,覺得和家裏的那位年輕仆人很相似,他剛好來家裏兩個月。"難怪他總想看我作畫呢?"郭乾暉自言自語道,"不過他倒真是個謙虛的人,有這樣的學生是我的幸運。"鍾隱終於以謙卑的求學態度感動了郭乾暉,郭乾暉把自己作畫多年的體會和技藝都傳授給了鍾隱。
一個人即使在功成名就時,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長處,虛心地向他人請教,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懂得謙虛的人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但許多人都有不謙虛的缺點,而這種人大多是自以為是之流,所以看不到別人的長處而喜歡自誇和愛慕虛榮的。他們必定不會取得大的成就,也必定得不到他人的尊敬和幫助。
大智若愚,實乃韜光養晦之術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扮豬吃老虎,另一種是扮老虎吃豬,大智若愚者則是扮豬吃老虎的那種人。"大智若愚"一詞的重點其實在"愚"字上,"愚"是一種預先設計好的騙局和假象,它是用來掩飾真正的目的、才華、聲望等東西的。這種表麵上的愚鈍和低調的做人方法其實是對精於算計的隱蔽,在小事麵前,大智若愚的人從來不求爭先、不露真相,甚至讓人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會在高位上,可是這種人一旦遇到大事,就能讓人們明白,他們的"愚"隻是一種韜光養晦的處世方式。
在宋朝太宗皇帝時,呂端在朝為官,他很少和人發生爭執,對人提出的建議,他也很少發表自己的見解,人們都說他糊塗,呂端也不爭辯。有人問他說:"身為朝廷大臣當為國分憂,敢進忠言,你事事都不表態,是何道理呢?"呂端回答說:"小事上糾纏不休,你爭我辯,我呂端不屑為之。倘若涉及國家大事,我自會說話的,你們放心好了。"
宋太宗有一次就國事征詢大臣們的意見,呂端反複諫諍,言辭十分激烈,宋太宗很驚詫,對他說:"別人都說你糊塗,這次怎麼這般善辯呢?你平日不是這個樣子啊。"
呂端說道:"細枝末節,不是為大臣者所管之事,若是在此勞神,當誤了大事。國事為大,臣之責糾偏導正,事關天下命脈,豈敢推托保身呢?陛下若不聽臣諫,他日臣再諫。"宋太宗至此方了解了呂端,遂對他刮目相看。
寇準當時任樞密院副使,對呂端十分推崇,呂端也素喜寇準為人,二人常有交往。寇準有一次向他請教為官之道,呂端便直言不諱地批評他說:"你為人剛直,清正廉潔,這是你的長處,我就不多說了。不過你的短處也不少,事事計較,爭強好勝,出言無忌,這都是你的不足啊。官場本不是一塵不染之地,你為何視它為一塊淨土呢?如果你對看不慣的東西都一律排斥,對看不順眼的人都一味指責,這官場也就不適合你了,長遠就更無從談起了。"寇準聽了此話,對呂端的印象更加深刻了。後來宋太宗力排眾議,任命呂端當了宰相,群臣心有不服,宋太宗便對他們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上卻從不糊塗。他忠心為國,不計私利,這才是君子的行為,不知者真是無知啊。"
西夏的李繼遷和大宋為敵,不時侵擾大宋的西部邊境。一次宋軍在反擊中擒獲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想殺她立威,便單獨召見寇準商議此事。呂端猜出了宋太宗的心意,於是把寇準請到府中,當麵對他說:"皇上召你入宮,我想必為國家大事,所以不能不有所了解。若是其他瑣事,你也就不必說了。"寇準講明了事情的經過,又說:"皇上處死李母的心意已決,擬在保安北門外斬首示眾,借以懲戒李繼遷。"呂端站了起來,驚慌道:"幸虧你告之此事,否則必壞大事。你暫緩行刑,我這就進宮進諫。"寇準擔心地說:"皇上這次態度十分堅決,我看是很難勸諫了。萬一惹惱了皇上,大人豈不是自討苦吃?我是為大人的安危著想啊,你還是不要去了吧!"
呂端謝過寇準的好意,隨後便進宮麵見太宗,他對宋太宗說:"當年項羽要烹殺劉邦的父親,劉邦知道此事後是何反應,陛下可知?"宋太宗被他問得不著邊際,一時無語。呂端接著說:"劉邦竟笑言道:'希望到時分給我一杯羹。'由此可知凡成大事者不會顧及他的親人,李繼遷這樣的亂臣賊子更不會顧忌什麼了。皇上若是殺了李母,隻會讓李繼遷的反叛心思更加堅定,於事無補不說,反添仇怨,以後的事情就更加不可扭轉。"
宋太宗冷靜下來,亦覺呂端言之有理。他問呂端如何處置此事,呂端就諫言說:"依臣愚見,可將李母安置於延州,妥善照顧,用以招降李繼遷。如果李繼遷拒不歸順,他也終有顧忌,不敢胡為。來日方長,不怕沒有最終解決的那一天。"宋太宗拍腿叫好,大喜道:"你提醒得好啊,如果不是這樣,大錯便鑄成了。"李繼遷因為其母在宋人手中,雖沒有歸降,卻減少了侵襲。李母死後,李繼遷不久也去世,他的兒子向宋朝投誠,大宋也終於解除了西部邊境的威脅。
世上有兩類人,一種是扮豬吃老虎,另一種是扮老虎吃豬,大智若愚者則通常是扮豬吃老虎的那種人。扮老虎吃豬的人其實沒什麼大本事,他們的地位和才能往往不成正比,所以他們時不時地想裝裝老虎的樣子,以顯自己的威風,順便嚇唬別人,這種人就像鄭板橋形容的"世間鼠輩,如何裝得老虎"。而那些扮豬吃老虎的人才是大贏家,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比老虎還強大的人,隻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或企圖,他們才故意裝出一副"愚"相讓別人上當。
裝愚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手段,懂得運用這種手段的人在小事上故意裝傻扮懵,讓人覺得他們沒什麼大不了,一遇到大事,他們的才能才會立刻顯示出來。大智若愚的人在平時是很低調的,他們從來不會顯示自己的聰明,也不會當著眾人誇耀自己,甚至還會讓人誤以為他們是真的很愚,不過這些都不值得一提,因為他們要的隻是勝利時的一擊。
平和待人,給他人留有餘地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
--《菜根譚》有些人總能在處世時進退自如,而有些人卻常常很被動,時常陷入進退維穀的境地,其原因無疑和他們不善於處世,尤其是不給他人留餘地有很大的關係。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就犯了"心裏眼裏隻有了我,一概沒有別人"的錯誤,她常常把事往絕裏做。而王熙鳳的丫環平兒則不同,雖說她是鳳姐兒的左右手,可在待人處世上,她卻強上鳳姐兒一籌。平兒一直都很注意為自己留後路,做起事來總是給人留有餘地,身為大觀園中當紅的丫環,她不會仗勢欺人,做些趁火打劫的勾當,反而在私下裏安撫受到傷害的人,並對他們加以保護。這樣一來,她既緩和了他人和鳳姐兒之間的矛盾,還順勢做了好人,讓別人有餘地和退路,也讓自己多條路走。這一點在鳳姐死後得以體現,雖然後來大觀園裏一片淒慘,但是平兒卻多次得到過眾人的幫助,順利渡過了難關。
在待人處世時,一定不能把事情做絕,為別人留餘地其實也是為自己留餘地,就像趕馬車一樣,如果一下子到山窮水盡的地方,想調頭都不容易,若不走到盡頭,時時處處記得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餘地,想調頭也就容易得多。
天寶元年,李白進京趕考,他早就聽說考官楊國忠和監官高力士皆是貪財之輩,倘若不送禮,考得再好也是沒有用的,但不彎腰事權貴的李白一股倔脾氣上來了,偏偏不吃那一套,一文錢也沒給他們二人送去。結果不出所料,他的成績固然很好,但楊國忠卻批道:"這樣的書生隻能與我磨墨。"高力士也跟著說:"給我磨墨算抬舉他了,他這樣的人隻配給我脫靴子。"隨後就把李白趕出了考場。
之後,李白自知與仕途無緣,便放下心來遊山玩水。
事情偏偏湊巧,一年後的一天,有個番使來唐朝遞交國書,可是上麵全是鳥獸等圖形,不是中國的漢字。唐玄宗讓楊國忠來讀,楊國忠如見天書一般,哪裏認得半個,又問遍滿朝文武也無一人能夠讀出來。唐玄宗覺得麵子上很難看,便大怒道:"3天之內如果沒人認得這些字,文武百官一律停發俸祿;6天之內沒人認得,一律免官;9天之內無人認得,一起問罪。"後來,有人推薦了李白,唐玄宗便派人把李白召來大殿,李白接過番書後,不僅看得很快,而且翻譯得流暢敏捷,令滿朝文武瞠目結舌,自歎不如,唐玄宗對李白更是大為讚賞,便委托李白代寫回信。
當時,李白看到楊國忠、高力士站在兩班文武之首,自然不會放過報複的機會,於是對唐玄宗說:"臣去年來京應考,被高太尉趕出,被楊太師批落,今見他們兩個人在邊上,臣的神氣不旺。請萬歲您吩咐楊國忠給臣磨墨,高力士為臣脫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唐玄宗雖然覺得這樣做有些不合適,但是他用人心急,就按照李白的話傳旨下去,楊國忠隻得忍著怒氣去研墨,高力士隻能跪下去給李白脫靴,場麵十分滑稽。
俗話說:"過頭飯不可吃,過頭話不可講",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管做事還是待人,都不要把力氣使盡,不要把事做絕,以免生出變故時自己沒有還手之力,要平和一點對待別人,不要在勝的同時讓自己沒了回旋的餘地。高力士和楊國忠之流雖懂得一些厚黑之術,但是他們卻隻把那些心眼用在巴結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身上,不知道善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而且對不巴結他們的人毫不留情地打擊,結果讓自己成了笑話。
所謂的給人留餘地就是彈性交往,讓自己和對方都有更大的回旋空間,從而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傷害或摩擦。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失誤的時候,你應該主動給對方一個體麵的台階,不要抓住別人的痛處不放,要維護別人的尊嚴,這時,不僅他會感激你,你也會贏得他的信任。
總之,待人處世要平和,就像《菜根譚》中說的:"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此涉世一極安樂法。"
時機未成熟時要挺住在外界環境對自己不利的時候,要有忍耐的精神,如果你挺住了,即使隻是小人物也會有機會做老大,如果挺不住,即使你在老大的位置上,用不了多久也會跌落下來。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人就沒辦法逃開七情六欲的左右,但是,要成就大業的人就不應該被自己一時的衝動所左右,要分清遠近大小和輕重緩急,在該舍的時候要忍痛割愛,在該忍耐的時候就不要因為一時失誤壞了大事,要從長計議,對於不利要學會忍耐,挺住其實就是一種忍耐。
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項羽和劉邦在爭天下的時候,較量的其實就是"忍"還是"不忍"。
劉邦準備和項羽對立之前,有位叫酈食其的高陽人來拜見劉邦,準備給劉邦獻上一些好的計策,可是他一走到劉邦帳內,就看到劉邦坐在床邊洗腳,於是酈食其很不高興地對劉邦說:"如果你想消滅無道暴秦,那麼你就應該虛心地請教長者,而不是坐在那裏接見長者。"劉邦聽了酈食其的訓斥,並沒有生氣,反而急忙起身,把自己的衣服弄整齊,然後向酈食其表示歉意,並請酈食其上座,說:"以前聽人說起過您,今天才見到您,您有什麼破秦的好計策嗎?"酈食其對劉邦說:"你雖說帶著一萬人馬,卻都是烏合之眾,如果要攻打強秦,不過是羊入虎口,而陳留交通發達,城內糧草充足,我和縣令很熟,不如讓我去勸他投降,這樣你就可不傷一人入城。如果對方不投降,你再舉兵攻打也不遲,到時候我做內應,你也很容易勝利的。"劉邦聽完酈食其的計策後覺得可行,同時也為自己得到這個人才而高興,於是就按照酈食其的計策行事,果然攻下了陳留。
對於忍耐,劉邦相當有一套。劉邦的大軍進入鹹陽城後,士兵們都爭著搶著到皇宮的倉庫中拿金銀財寶放在自己的腰包裏,劉邦也是貪財好色之人,他被阿房宮裏如雲的美貌女子所迷惑了,更被皇宮裏的富麗堂皇弄得眼花繚亂。不過,正在他為眼前的利益邁不動步時,他的下屬樊噲提醒他:"沛公要打天下還是要當富翁?"他立刻清醒了,忍住了自己的貪心,下令封了宮殿和倉庫,並和城裏的人約法三章表示會對他們秋毫無犯,這讓劉邦順利地贏得了民心,因而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一次,在帶兵打仗的過程中,劉邦胸部受了重傷,但是他並沒有說出來,而是忍著疼痛在楚軍麵前假裝彎著腰摸腳,並大罵"我的腳趾被射中了"以麻痹對手,甚至在他回到大營後,還忍著疼痛去軍營巡視,讓士兵知道他並無大礙以穩定軍心。
劉邦在時機不成熟時的隱忍和對暫時失敗的忍耐都顯示出他的智慧,同時體現了一種成功者的心理素質。宋代的大文學家蘇軾在評論楚漢之爭時說: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得勝,楚霸王項羽之所以失敗,關鍵在於一個"忍"字。和劉邦忍耐的態度不同,項羽則是以剛愎自用著稱於世的,無論時機怎樣,他都是個既不忍欲望,也不忍脾氣的人,可以說正是他的衝動害了他,使他把一個本該成就霸業的機會白白丟失。
當一個有謀略的人告訴項羽在關中建都可以成就大事時,項羽沒有聽取那個人的意見,剛愎自用讓他不願按照他人的意願辦事。那位謀士在出去的時候發了句牢騷:"楚人是沐猴而冠。"這話傳到了項羽的耳朵裏,項羽就把那個人殺掉了。在項羽的大軍攻到新安時,他聽到幾個投降秦軍的議論,項羽一時氣憤,殺心頓起,20多萬的秦兵在一晚上全部被活埋了,從此,項羽的殘暴之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項羽一攻進鹹陽城,就把秦王子嬰殺了,後來又火燒阿房宮,把秦宮裏所有的金銀珠寶和宮娥美女都帶去關東,與劉邦相比,他怎麼會不失人心呢?
劉邦在時機不成熟時挺住了,他忍耐自己的欲望和脾氣,養精蓄銳、等待時機,最後奪取了勝利。項羽沒能忍住他的欲望和脾氣,所以白白浪費了自己的勇猛。劉邦可以成大事來自於隻要對他有利,他就懂得忍下別人一時的不敬,忍住個人的享樂欲望,忍住個人的意氣,忍住一時的失敗;而項羽則是什麼都不能容忍,他不懂"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所以大業未成身先死,實在是個可悲可歎的人物。劉邦其實比項羽更貪婪,他想得到的更多,但是在時機不成熟時,他知道"挺"著。能夠"挺住"的人,最終會稱雄於世,而那些剛愎自用、小肚雞腸的人,即使一時得到天下,最後也會輸得一敗塗地。
羽翼未豐時,要懂得讓步低調一些,在羽翼未豐時讓一步往往能贏得對手的資助,讓自己走向強大。等到強大的時候就可以再伸展勢力反過來讓對手屈服,這實在是一條經典的厚黑妙計。《易經》乾卦"潛龍在淵"是指讓人待時而動,要善於保護自己,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不要輕舉妄動。做大事者在羽翼未豐時懂得讓人一步,他們總是低調處世,不會在時機不成熟時四處張揚,而那些過早地把自己的底牌亮出來的人,最終會在交戰中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