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深藏不露,熟知中庸之道(3 / 3)

古語有雲:"三思方舉步",凡事都要能沉得住氣。當你聽到了不好的消息時,要冷靜下來思考,讓自己的眼光更寬更遠。千萬不要因為失去理智而顯露自己的不良情緒,這樣隻會導致功敗垂成。深藏不露的人不僅能夠藏起自己的聰明和笨拙,還能藏好自己的不良情緒。

春秋末年,晉國大夫智、趙、韓、魏四家勢強力盛,瓜分了晉國。可是,四家中力量最強的智伯野心最大,他想要得到更多的土地。

一次,智伯仗勢向魏宣子索取土地。對此,魏宣子很憤怒,打算回絕智伯的無理要求。

這時,謀士任章勸他說:"主公為什麼不滿足智伯的要求呢?智伯很容易就得到了我們獻納的土地,他就會變得驕傲起來。諸侯見智伯無緣無故向別人索要土地,一定會加強戒備,這樣下去,智伯的壽命也就不會長了。假如我們不答應他的要求,僅僅是以一家的力量與智伯對抗,力量不敵就會傷己,這是何苦呢?"

聽了任章的話,魏宣子覺得很有道理,便順從地割讓了一塊土地給智伯。

果然,智伯得到了土地之後就變得越來越自負了,他甚至自以為是四家中的霸主。不久,智伯又向趙襄子索取土地,遭到了趙襄子的違抗,智伯便興兵討伐。

這時候,魏宣子借機向韓康子說明利害,便聯合韓康子、趙襄子把智伯消滅了。

魏宣子不僅克製住了自己的壞情緒,而且通過順從的方法誘導對方,讓對方變得更加驕奢,等到對方惡貫滿盈、引起公憤之時,再舉起"正義"大旗誅殺戰勝之,這種深藏不露的手法可謂高深莫測。

如果人不能克製自己,不能藏起自己的不良情緒,就不僅不利於成事,還容易被人抓住弱點,從而傷及自身。《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罵死王朗,都是利用他人情緒的弱點進擊的例子。

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能夠沉住氣的人才是大智大勇的人,即使麵對侮辱、諷刺、嘲笑、欺淩甚至被圍困,他們也能夠保護好自己,並等待恰當的時機重新上陣。總之,能夠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就能夠成人所不能成之事。

功成身退,天之道所有高明的賭徒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離開賭桌,一旦獲得足夠的成功--即使沒有更多的成功,他們也會見好就收,因為他們知道,過多的好運永遠都會伴隨著更大的危險。範蠡有的人選擇在功成名就之後享受隨之而來的好處,而有的人則會選擇功成身退。不同的選擇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春秋時期,吳越爭霸。越王勾踐手下有兩位極為出名的文臣武將:文種和範蠡。借此二人的幫助,勾踐最終不僅報了受辱之仇,還成就了一番霸業。

這兩個人都是足智多謀的人,但是二人的個性卻截然不同。文種對功名富貴的追求之心非常迫切,他從一個小縣令做起,直至越國大夫,因而對自己的成就非常看重,而範蠡卻恰恰相反,他覺得盛名之下難以久居。

滅吳之後,勾踐就置酒大宴群臣,然而,群臣歡騰跳躍之時,勾踐卻麵無喜色。範蠡見此,心中不由一動,他突然想起"敵國破,謀臣死"的古話,心中暗自思量:莫非越王也是這樣?難道我將會有性命之憂?於是,他便去找文種相商,想告訴文種"兔死狗烹"的道理,勸說文種和他一同退隱。文種聽了卻不以為然,範蠡見此,隻好搖頭歎息,離開了文種的府邸。

兩天之後,範蠡就向勾踐辭行:"我聽說主憂臣勞、主辱臣死。當年大王受辱於會稽,而我卻沒有死,就是為了等到今天的成功。現在應該是我為大王受辱而死的時候了。"勾踐一聽這話,就知道範蠡想要離開,就懇切地對範蠡說:"當年你與我一同前往吳國受苦,臥薪嚐膽,現在國家興旺了,你是一個大功臣,可以免去死罪。"

但範蠡去意已決,他歎息道:"我從老師那裏學到了七策治國之計,用了五策就已經使越國富強了。如今,功成名就,國富民旺,我想把剩下的計策用在我自己的家業上,為子孫積下一份產業。"

勾踐聽了,再三挽留道:"你如果能夠留下來的話,我就分一半國土給你作為酬謝。如果你執意要走,我就會殺掉你的妻子兒女及家人。"

範蠡依然堅定不移地說:"君子應該識時務,順勢而為,我的妻子有什麼罪過?"

勾踐含淚說:"如果你離開了,以後我還靠誰治理國家?"

勾踐以範蠡全家人的性命相逼,範蠡也隻好答應留下來。

從越王宮出來,範蠡的心情特別沉重。他想起了吳國伍子胥的悲劇下場,功成身退的決心更加堅定了,就決定效法孫武棄官歸隱,離開越國。

當晚夜深人靜之時,範蠡就攜上愛妻西施及家人、奴仆以及一些金銀細軟,乘著濃重的夜色,駕上一葉早已準備好的扁舟泛舟五湖。

臨行之際,範蠡仍然惦記著曾經一起出生入死的文種,便派人給文種送去了一封加急信函,信中寫道:"良友文種,見函如斯,此時吾已踏上離越之行。古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子待何不去?汝若執迷不悟,不早做準備,蒙害之日將不遠矣。"

範蠡遺書文種文種看了書信後大驚失色,然而,他依然無法看破世事,不願意就此離去。最終,執迷不悟的文種因為權高勢強而被人誣告有謀反之心,勾踐聞聽大怒,便賜給文種一把劍令其引頸自殺。

一個人要識時務,懂得收手。功成名就自然可樂,但是要想保全自己就要學會適時隱退,急流勇退就是一種明智的生存方法。

在名利場上,過河拆橋、飲水塞井的事情司空見慣。正所謂"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此一時,彼一時,每個人在人生路上有所斬獲時都應該懂得收手。所有高明的賭徒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離開賭桌,一旦獲得足夠的成功,他們就會見好就收,因為他們知道更多的好運永遠都會伴隨著更大的危險。知退是一種成熟,是一種眼光,是一種睿智。當你還在那份幸運中悠然自得時,就很可能會摔倒並把所有的東西撞得七零八落,隻有知機而退,見好就收才能保證自己的平安。

範蠡急流勇退之後,就和妻子西施隱姓埋名,帶領兒子在海邊結廬而居。

範蠡親自墾荒耕作,努力經商,幾年之後,就積累了數千萬的家產。範蠡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請他做了齊國的相國。

三年後,範蠡仰天長歎:"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於是,他再次急流勇退,不僅辭去了相國之職,還散盡家財。

範蠡一身布衣遷徙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業,沒出幾年,範蠡再次成為巨富,自號陶朱公,成為中國儒商之鼻祖。

識時務者為俊傑,知進退者是英雄,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收手時就要及時收手,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才不至於引來他人之怒,禍害己身。

唐時名相姚崇也是一個極聰明的人,他曾參與了推翻武則天的謀劃,不過,他又看到武則天退位後,宮廷內必定會經曆一場腥風血雨,而己方陣營中,李顯昏聵懦弱,不值得為他賣命,張柬之等人又強直而缺少變通,思來想去,他決定暫避一時,先保護好自己再說。

可是,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如果貿然提出要退出,恐怕有10個姚崇也不夠死的。姚崇眉頭一皺,計上心頭。當中宗和文武百官歡欣鼓舞,相互慶賀時,姚崇突然獨自嗚咽流涕,哭了起來。張柬之與桓彥範等人很是詫異,對他說:"如今新君剛剛登基,你卻偏偏要哭武則天?你安的是什麼心?你不知道這天下是從誰手裏奪回來的嗎?"

姚崇坦然地說:"侍奉則天皇帝年代久了,突然離開她,這發自內心的感情實在控製不住啊!昨天參與你們組織的誅殺凶逆之舉,是盡做臣子的常道;今天與舊主告辭而悲泣,也是做臣子應有的節操。"

果然,姚崇當天就被調離朝廷,貶為亳州刺史,就這樣,姚崇安然走出了這個是非之地。不久,朝廷之中果然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的政治風波。

許多時候,大多數人更喜歡表現自己,卻不懂得保護自己。功成名就,知機而退是天道,做人應該低調,識時務、知進退、藏鋒不露以待時機的人才能成事,否則隻會失敗。

有時求勝反不如求敗求敗可以隱藏實力,讓別人永遠搞不清楚你的深淺,而這就是你在必要時求勝的最好本錢!事事都勝容易引起別人的嫉妒,反而會影響你追求大勝利,所以要寧可在小事上求敗。追求勝利是人上進的表現,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最後的勝利者,然而在社會生活中,事事求勝卻不一定是好事。有時候適當表現自己的無能,適當讓自己失敗一下,也許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好處。

求敗的目的是為了最終的勝利。在紛擾的小事中,為了更好地理清思路,看清楚自己的目標,就可以用求敗的方法避開尖銳的爭鬥,保存好自己的實力。

除此之外,求敗還可以照顧別人的麵子。記住,你的勝利就是別人的失敗,而失敗者的心情極端複雜,他可能真正臣服認輸,也可能在心底埋下一粒複仇的種子。勝利給你帶來的不僅是個人的榮譽與滿足感,還有很多人際關係上的變化及負擔。如果一味求勝,你就將為勝利付出過多的代價。

宋太宗很喜歡下圍棋,棋藝也不錯,宮裏有一個叫賈玄的侍詔,是一個圍棋奇才。在沒有入宮之前,賈玄就每弈必勝,不過進宮之後,就很少勝了。

賈玄深知,宮裏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專橫跋扈慣了,他們都有極強的好勝心,即便是弈棋,如果輸得沒了麵子,也會惱羞成怒。因此,他很少去贏別人,尤其是和皇帝弈棋時,他更是每次都輸。

賈玄把握得很好,既不贏宋太宗,又不讓太宗贏得太多,這樣,宋太宗就看不出自己是故意輸棋,這樣,他就既不至於觸怒皇上,也不會落個欺君之罪,這讓宋太宗很高興。

但是時間長了,宋太宗還是產生了懷疑,他對賈玄說:"我聽人說你的棋天下第一,從沒有輸給別人,為什麼你會盤盤輸給朕。"

賈玄聽了忙說:"陛下棋藝高超,取勝不足為奇。愚臣全力以赴,爭取不再輸棋。"

結果,二人再下一盤,賈玄就沒有輸棋,卻是一局和棋。宋太宗有些哭笑不得,但又毫無辦法,便故意發怒地對賈玄說:"再下一盤,如果你贏了,朕重重賞你,但如果你輸了,朕把你投到護城河中去。"賈玄點頭稱是。

可棋下完一數子,竟又是一盤和棋,宋太宗啞然失笑,道:"棋王果真是棋王。"

事事求勝的人是不明智的,事先,你需要考慮這個"勝利"對你來說意義多大?求勝就要承擔求勝之後所產生的種種副作用,如果沒必要求勝,那麼就求敗吧。

不過,求敗也不可不戰而敗,那樣隻會引起對方的不滿與懷疑,你必須"假裝"拚命,然後再"狼狽"落敗,否則對方就會覺得自己的勝出不夠光彩、不夠豪邁,得不到勝利的滿足感,從而產生被輕視的感覺。

想要橫渡江河,隻有遠離旋渦。人人爭勝的時候,聰明者就要學會從求勝中抽身。勝利周圍多是非,要得到最後的勝利,就不要與陷阱和旋渦搏鬥,而應該避開它們。

強在弱中取,進在退中求示人以弱,既可以保全自己,更可以隱藏自己的實力,同時還能夠讓敵手放鬆警惕,變得驕傲輕敵,這都是於己有利的。趙匡胤《老子》裏麵有這樣一段話:"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意思是說:委屈自己才能保全自己,先彎曲了才能伸直,有低窪才能有充盈,先破除舊才能產生新......在追求成功的人生征途上,人應該學會收斂自己的鋒芒,有時還要向對方示弱,甚至削弱自己的實力來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如此才能保證成事之基不腐,才能為未來的成功留下希望的火種。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而立、建立北宋王朝以後擔心皇權旁落,便處心積慮地思索如何保住趙家王朝。開國功臣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太祖趙匡胤的故交舊友,因此被宋太祖任命為禁衛軍統領,成為掌握軍權的重臣。當時大臣趙普就屢次向趙匡胤提及此事,認為兵權旁落會危及皇位。趙匡胤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削弱禁軍兵權,宋太祖就親手導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

有一天,趙匡胤宴請石守信等,席間君臣開懷暢飲,就在酒酣耳熱之際,趙匡胤對石守信等人說:"如果沒有你們的拚死相助,就沒有我今日的地位,但是做天子太難了,遠沒有做節度使自在快樂,最近我整晚都睡不好。"

石守信等人聽了,忙問其中的緣故,並表示要為皇上分憂。

趙匡胤微微一笑說:"這不很明顯嗎,誰不想坐皇位呢?"

石守信等人不由惶恐萬狀,慌忙離開座位,跪拜叩頭道:"陛下多慮了,現在天命已定,天下歸心,誰還能有取而代之的異心呢?"

趙匡胤解釋說:"你們對我是一片忠心,但是假使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即使你們不想接受,恐怕也不行。"

石守信等人哭泣著說:"臣等愚笨,沒有料到這一步,希望陛下哀憐我等,給下臣們指出一條生路。"

這時趙匡胤才毫不客氣地說:"人生短短幾十年,就如同白駒過隙,轉瞬即逝。我們追求富貴也不過就是想多積蓄點錢財,享受快樂美好的生活,使子孫後代過上好日子。諸位愛卿,釋去兵權,到地方上多置良田美宅,多買歌兒舞女頤養天年豈非人生美事?"

石守信等人聽了,連忙叩謝道:"陛下能夠如此體恤臣子,真是再生父母啊!"第二天他們便集體稱病,請求罷免軍務職權,趙匡胤欣然同意。

假如石守信等人不願削弱自己,不願意將兵權交出,片刻間性命就將不保,但他們以削弱自己的方式保全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可謂明智之舉。一個人聰明與否不在於強中取,而在於弱中求。

充滿智慧的人為了保存身家性命往往可以舍棄各種優待,削弱自己的實力,所以在必要的時候,為求保全不妨削弱自己。

示人以弱不僅是保全之法,也是進取之道。

西漢時期,項羽和劉邦起義反抗暴秦,二人曾經以楚懷王為尊,並與諸侯立下"先入關者王之"的誓約。後來劉邦先破鹹陽,但他知道自己的實力不如項羽雄厚,便隨後退出了鹹陽城,讓項羽成為西楚霸王,自己接受偏遠之地的分封。為了贏得項羽的信任,他還將妻子作為人質留在了項羽身邊,這些示弱的做法讓項羽看到了劉邦的一顆臣服之心,同時也讓劉邦成就了一顆霸者之心。後來在垓下之戰中,劉邦逼得項羽自刎烏江,他自己也終於登上了皇位。

真正的強者不會依靠匹夫之勇去奪取勝利,而是采取計謀去爭取成功。示人以弱既可以保全自己,也可以隱藏自己的實力,同時還能夠讓對手放鬆警惕,變得驕傲輕敵,這都是於己有利的。

當自己處於弱勢或者力有不逮時,可以示弱;當自己比對手強時,也可以示弱。示弱可以隱藏自己,為自己贏得時間,走向強盛;也可以迷惑對方,讓對方輕敵,即強在弱中取,進在退中求。

戰國時期,魏韓兩軍交戰,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決定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統兵出戰。魏國統帥龐涓是孫臏的師弟,也是殘害孫臏的人,二人戰場相逢,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生死較量。

戰役之初,孫臏的計策是,齊軍不前往韓國解圍,而是長驅直入把攻擊的矛頭指向魏國的都城大梁。龐涓聽說齊軍進擊魏國都城,連忙放棄攻打韓國的計劃,回師救援大梁。

孫臏得知龐涓回師都城的稟報,便對田忌說:"魏軍一向自恃驍勇,現急於同我軍決戰,我們正好可以利用他們這種心理,誘使他們上當。"

田忌疑惑地說:"軍師的意思是?"

孫臏接口道:"我們可以裝出膽小怯戰的樣子,用減灶的辦法誘敵深入。"

田忌一聽大喜,立刻依言做好了部署。

龐涓日夜兼程趕回魏國本土,並立刻下令追擊齊軍主力,誓死與其決一雌雄。不料,齊軍不肯交戰,稍一接觸即向東退去。龐涓見狀,揮師緊追不放。

第一天,龐涓見齊軍營地有10萬人的飯灶;第二天,還剩5萬人的灶;到第三天,隻剩3萬人的灶了。

龐涓得知這個重要軍情極為高興,得意地說道:"齊國人好放言空談,士兵都是膽小怯懦之人,如今不到三天就逃跑了七成!看來,此番我軍必勝。"

於是,他立刻傳下將令:留下糧草輜重,步兵隨後,集中騎兵輕裝快進,追殲齊軍。

孫臏接到探馬回報龐涓輕騎追擊的消息,高興地對眾人說:"龐涓的末日到了!"田忌忙問原因。

孫臏說:"前方不遠處有一地叫馬陵道,地處兩山之間,此地樹多林密,山勢險要,可作伏擊殲敵之所。我等可以就地伐樹,將小路堵塞,命一萬弓箭手埋伏在兩邊密林中,待龐涓到時,合圍殲滅之,即可獲全功。"

田忌聽後,迅速做好了準備,還將路旁的一棵大樹刮去一段樹皮,在樹幹上麵寫道:"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大字。

不久,龐涓率領的魏軍騎兵果真來到了馬陵道。聽說前麵的道路被樹木堵塞,龐涓忙上前察看。朦朧間他見到路旁有一棵大樹,其中白茬上隱約有字,遂命人點起火把看個究竟。

當龐涓看清樹上的那一行字後大吃一驚,說道:"中計了!"正要吩咐撤退,隻聽四周弓弦之聲大作。埋伏在山林中的齊軍萬箭齊發,猝不及防的魏軍死傷無數,亂成一團。龐涓也身負重傷,知道敗局已定,無力回天,遂拔出佩劍自殺了。齊軍乘勝追殺,將魏軍的後續部隊一並打垮,連魏太子都給俘虜了。

示弱是一種手段,可以隱藏實力,誘敵深入,獲得更大的效益。但示人以弱大有學問,妥善運用才可能有極大的獲益。全力求進未必能夠贏得勝利,失敗常常源於猝不及防,示弱就可以讓對方猝不及防。從某種意義上說,示弱也是一種低調、低姿態,它可以讓自己養精蓄銳,又可以麻痹對手而出奇製勝。

鋒芒畢露者前途無"亮"鋒芒畢露的結果是沒給自己留一點退路和餘地,把自己暴露在彈火紛飛的壕溝外,因此更容易招致明攻和暗算。鋒芒本意是刀劍的尖端,就像人們顯露出來的才幹。鋒芒是個人立世的前提、事業成功的基礎。一個人若無鋒芒,那就是立不起來的藤蔓、提不起來的豆腐,在社會上是不可能行得通、站得住的。

然而顯露鋒芒有好處也有壞處。鋒芒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因此顯示自己的鋒芒時應該小心謹慎,多數時候應該將其收斂在劍鞘裏。

清朝康熙年間,皇帝一直都在為一件事頭痛,那就是立太子一事。

最初,康熙皇帝立了二皇子胤礽為太子,但是由於一些原因和事態變化,使得太子數度被廢。

第一次廢太子後,不久康熙皇帝就後悔了,又想重新立胤礽為太子,便以推舉為名考察眾臣。誰料到,眾臣在明知康熙皇帝意旨的情況下,仍堅決摒棄暴戾變態的胤礽,一致推舉八皇子胤禩為皇太子,這一下極大地觸怒了康熙皇帝。

原來,皇八子胤禩聰明能幹,在大臣中聲譽甚佳,眾臣稱之為"賢王"。胤禩也非常會籠絡人心,朝中不少大臣都與胤禩相交甚密。

然而,風頭正盛的胤禩不知道的是,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是不能容忍一個威信幾乎與自己相等的皇太子存在的,更何況眾臣竟然無視自己的意思,對康熙來說,這口氣很難咽下去。

結果,康熙否定了推舉,而將人心盡失的胤礽複位。經過此事之後,八皇子胤禩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急劇下落。

過了不久,太子第二次被廢,胤禩以為自己的機會到了。聰明一世的胤禩竟然被一時的喜悅衝昏了頭腦,他密奏康熙,詢問自己現在應擔任什麼職務。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還在上書中表示,為了避免眾臣再次推舉,情願臥床在家。

康熙皇帝看了胤禩暗示性的毛遂自薦之後更是反感,但是他還是隱忍不發。

兩年後的冬天,康熙皇帝率部分皇子出巡塞外,胤禩由於生病未隨行,便派太監去給康熙請安,並送去了禮物。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太監帶來的禮物居然是兩隻奄奄一息的海東青。康熙覺得此物的寓意很明顯,那就是譏刺自己老弱多病,即將離世。

惱怒到極點的康熙幾乎被氣暈過去,他痛罵胤禩,斥責他是大奸大惡之徒。

按常理來說,胤禩進獻禮物的目的是為了邀寵,絕不敢故意捉弄皇帝。這很明顯是有人陷害,但盛怒中的康熙皇帝已經對胤禩完全失望了。事後,胤禩大受刺激,甚至一度病危。

一個人隻有隱其鋒芒,才能讓自己更接近成功。其實隱藏鋒芒也是強化自己的學識、才能和修養的過程,有利於培養自己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的能力與技巧,是一種走上自己人生輝煌的方法。

與八皇子胤禩不同的是,四皇子胤禛為人就沉默多了。

胤禛極具心計,在儲位之爭中一直保持獨行客身份,對皇位繼承問題表現得毫不關心,同政壇上敏感者也刻意保持距離。他平時常常與文友談詩論文,給人以喜歡清閑的印象,還吃齋念佛,並自詡為"天下第一閑人"。

不過,這個表麵上看起來十分悠閑的人其實一點都沒閑著,他暗地裏早有奪位策略。胤禛在謀臣的建議下對康熙皇帝表現誠孝,適當展露才華,這樣既不讓人覺得他無能,又不會鋒芒畢露引起康熙嫉恨;對兄弟表示友愛,容忍為上,這樣就使有才的人不嫉妒,無才的人把自己當做靠山。

最關鍵的是,胤禛懂得拉攏一些舉足輕重的人物,而不是像胤禩一樣,對所有的大臣都施展拉攏手段。胤禛表麵上不顯山不露水,連康熙皇帝也覺得他誠實可用,實際上,胤禛卻在挖最重要的牆腳,比如川陝總督年羹堯和步軍統領隆科多。

胤禛的"閑"和胤禩的"賢"是有天壤之別的,其造成的結果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以"賢"著稱的八皇子盡管得到了大臣們的支持,出盡了風頭,卻備受挫折,相反,以"閑"自詡的胤禛卻為自己創造了最好的進取條件。

在康熙的心目中,胤禛是個踏實的人;在對手眼中,胤禛是沒有野心、無足輕重的閑漢。可是,他對內抓住了掌有戍衛京師兵馬的步軍統領隆科多,一旦京師有變,即刻可以平定;外有川陝總督年羹堯,可以防止皇十四子胤禵揮師東進,切斷對手與京師的聯係。潛伏不動、外表悠閑的胤禛其實早就已經勝券在握了。誰也沒有想到,平時閑人一個的胤禛會在康熙死後登上皇位,更沒有想到,平日裏吃素念佛的他登上王位之後會殺掉自己的兄弟。這一結果告訴我們,從一開始,他就已經在謀劃這一切,隻不過他一直藏得很深。

優勢過多易遭忌,深藏不露保自己那些不起眼的小花小朵往往能夠開足花期,成熟為果,而那些美麗的花朵雖然為人豔羨,卻常常為人摧折。人也是一樣,如果太突出了就容易被人傷害。聰明的人懂得隱藏自己的實力,不讓自己太刺眼。財不可露白,才也一樣不可輕易露白,一旦表現得過分優秀,就會引來別人的妒忌和打擊。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吳起在魏國為魏武侯效勞,鎮守河西,立了大功。吳起為人正直廉潔,治軍有方,才能出眾,因此深受魏武侯的器重。

魏相田文死後,公孫叔繼任為相,但是,公孫叔無論是才能還是功勞都不及吳起,對吳起的能力很是嫉妒,尤其看到吳起受寵,內心便如火燒。思忖了很久,他想了一個計策。

公孫叔故意接近吳起,並邀請他到家裏擺宴喝酒。對公孫叔的邀請,吳起雖然有些意外,但也沒有拒絕。誰料到,當天正值二人酒酣耳熱之際,公孫叔的夫人突然對公孫叔大罵起來,公孫叔則是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一聲不吭。看到別人的家事,吳起也不好插嘴,更何況公孫叔的夫人還是魏國公主,於是,他連忙起身告辭。

不久之後,公孫叔對魏武侯說:"吳起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應該讓他長期為魏國效力,但是魏國小,秦國強大,這樣吳起就可能背魏而去秦國,實在令人擔心。"

魏武侯一聽,連忙問:"你有什麼主意可以讓寡人知道他是否忠心?"

公孫叔便向魏武侯獻了一計說:"可以讓他娶公主,如果他答應,他就是願意長期為魏國效力,如果不答應,就說明他不夠忠心。"

魏武侯聽後,覺得這個辦法很好,就決定試一試。

可是,當魏武侯提出要把公主嫁給吳起時,吳起堅決拒絕了。原來,吳起看到作為一國之相的公孫叔窩窩囊囊地受公主老婆的氣而不敢反抗,便想:"一國宰相尚且受氣,何況自己還是外國人。"

然而,魏武侯並不知其中就裏,看到吳起拒絕了婚事心中不爽,自此就疏遠了吳起。幸好吳起也不笨,發覺自己處境不妙,就立刻離開了魏國,去了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