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恭維進行到底恭維也分為三六九等,上等的恭維稱之為"讚美"、"讚揚"、"讚許"、"稱頌"等,下等的恭維則被貶為"討好"、"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獻媚邀寵"。據心理學家分析,人受恭維的欲望是無休止的,人人都希望受到讚美,特別希望自己在意的優點受到眾人重視和誇獎。
武則天做了皇帝以後,在後宮養了很多位麵首(引申為男寵)。在眾多麵首中,排行老六的張昌宗因為長得漂亮,所以深受武則天的寵愛,張昌宗因此權威逼人,如此一來,身邊自然有很多恭維者。
開始時,大家都以他的容貌為恭維對象,說道:"六郎呀,您長得可真是漂亮,紅潤的臉色看著非常美麗,整體都散發出清香四溢的美感,就像文人筆下寫的蓮花一般",最初張六郎聽著很高興,整天神采奕奕地出現在眾人麵前。
有句話說:"第一個將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就是蠢材。"張六郎整天受同一個話題恭維,當然會很煩,所以恭維也需要創新,楊再思就是創新第一人,他將此順序轉成"人言六郎似蓮花,非也。正謂蓮花似六郎爾!"如此一來,其主次、輕重之間就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誇得六郎綻顏一笑,喜上眉梢。
其實,人人都喜歡恭維,因為它做起來不費吹灰之力。但是恭維也要適當,否則就會成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使自己失利。
恭維也分為三六九等,上等的恭維稱之為"讚美"、"讚揚"、"讚許"、"稱頌"等,下等的恭維則被貶為"討好"、"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獻媚邀寵"。
要想將恭維變成讚美,而非討好,奧秘就存於心間。要想脫離令人生厭的低俗恭維,又不想過於提高成本,沒有良好的心機和技術是無法完成的。所以,對於任何一次恭維都要小心謹慎,全力以赴,否則非常容易弄巧成拙。
乾隆刊印二十四史,常常親自做校核,每校出一處錯誤就覺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顯露出一副學者風範和滿足感。
和珅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為了迎合乾隆的這種心理,他就故意在抄寫時抄幾個明顯的錯字,然後交給乾隆過目,以便讓乾隆校對出來。這樣做顯示出乾隆學問深,其收到的效果也要比當麵奉承他學問強。但是,它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皇帝改定的書稿,別人就不能指出任何錯誤了,但是人人都有疏忽的時候,乾隆帝改過的書稿也存有不當的地方,於是,這些問題和錯誤就流傳下來,今天見到的殿版書中常有訛處,有不少就是這樣形成的。
和珅的功過暫時先不做評價,但是他工於心計和機敏的智慧,是值得恭維者學習的。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他還對乾隆的性情、喜好和生活習慣等細小問題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和深入的研究,所以他的恭維幾乎是百發百中。此外,和珅還對乾隆的脾氣和愛憎了如指掌,所以當乾隆想要什麼時,不等他開口,和珅就早早地為他準備好了,有些時候乾隆還未考慮好,他就將事情安排得很好,這樣的人怎麼會不得寵呢?
和珅的成功與他恭維的本事是分不開的,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讓對方在渾然不覺中身心舒服,讓對方悄無聲息地接受他的誇讚。
適當的恭維是對人的一種肯定,這和那些在領導麵前唯唯諾諾、奴顏媚骨和毫無原則地隨聲附和的"馬屁精"是截然相反的。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恭維時適當地加一些修飾詞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一定要在上司能夠接受的範圍內,不要過火,也就是說恭維別人要掌握一定的尺度和分寸,做到"不卑不亢"。
在交際中,適當的恭維是必要的,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溝通手段,如果你能將恭維的話講得恰當,並且自然地運用到被恭維的人身上,那麼,你無疑就為前程鋪平了道路,你離成功的寶座也就更近了。
恭維要真誠,如果讓對方一聽就知道不是出於內心的,那就無異於是對他人的嘲弄。所以要將美麗的外衣套在合適人的身上,而不是張冠李戴,記住:寧肯不去恭維,也不宜誇大無邊。
背起吃虧的"黑鍋"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方為上司充當"替罪羊",攬過他的黑鍋,你將受益無窮。權力再大、職位再高、能力再突出的上司也不能保證每一次的決策和行動都百分之百正確,有時候甚至還可能在某些方麵表現得很差勁,致使決策漏洞百出,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此時,難免會有事故調查,但上司畢竟是上司,他所犯的錯誤礙於麵子、權威、尊嚴,有時不能在下屬麵前或公眾場合承認,此時就需要一名"替罪羊"。
有人願意背起不是自己的黑鍋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但是前提要看是誰將鍋抹黑的。如果是自己的頂頭上司,你就很有必要頂替他,背起那個看似很黑、很重的鍋。
乾隆是中國曆史上很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但是到了晚年卻逐漸糊塗起來,他過於追求奢華的生活,卻依然想要以勤儉節約、愛民如子的明君形象示人。以和珅的聰明才智當然能夠看出皇帝的想法,就義無反顧地背起了乾隆的黑鍋。
乾隆表麵上下令不允許鋪張浪費,和珅卻暗中經過乾隆的默許,慫恿、督促地方官員、富商捐獻貢賦。為了賺取更多的財富取悅皇上,和珅更是創造性地發明了"議罪銀"製度。這種製度規定,有過失或者是犯罪的官員,可以以繳納銀子的方式減輕或減免罪行,而"議罪銀"中85%都用來供乾隆揮霍享受。
有了經濟基礎的乾隆,便打算南巡,但是他又怕落下個貪圖享樂、揮霍無度的罵名,因而一直猶豫不決。善於察言觀色的和珅當然能夠看出乾隆的想法和顧慮,就慫恿乾隆說:"江南的官員和富商都對您心存感激,並且願意為皇上您捐獻銀子,因此皇上不必擔心費用問題。"乾隆聽後龍顏大悅,當即讓和珅全權安排南巡事宜。
有了乾隆帝的聖旨,和珅立即昭示江南各地,要求各地官員和官商要細心準備。於是,江南各地官員為了迎接皇帝的到來,開始搜刮民財、大興土木建設,由此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大官吃小官,小官壓榨百姓,江南百姓被迫出工、出錢疏通運河,興建大型行宮。
在和珅的精心安排下,乾隆帝不費國庫一分一厘就風光無限地完成了南巡。在南巡過程中還到曲阜拜祭了孔廟,以向天下人說明他尊重仁道。和珅的"苦心"當然沒有白費,南巡結束之後,乾隆就任命和珅為戶部尚書,把大清國的財政大權都交給和珅掌管。
後來,和珅更是變本加厲地搜刮民財,為乾隆帝興建大型行宮樂園,並且提供大量的金錢供乾隆揮霍。
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80大壽,和珅理所應當地成為慶典的負責人,史料記載:"皇帝雖令節省,而群下奉行,務極侈大......自燕京到圓明園外,樓台飾以金珠翡翠......營辦之資無慮屢萬,而一毫不費官需......"乾隆帝表麵上命令節儉,而實際上卻非常希望大操大辦。揣摩透其心理的和珅當然不會放棄表現自己的機會,於是加緊搜刮,享樂的是乾隆,千夫所指責、挨罵的是和珅。
正因為和珅擅長逢迎,也摸透了乾隆帝的晚年好大喜功、愛聽諛言、文過飾非、自詡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辦事,又善於斂財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備受乾隆帝的喜歡和重用,和珅因此成為乾隆的心腹。
很多人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某些事情明明是上司不小心或一時疏忽或能力有限造成的失誤或錯誤,致使決策失敗,但是在追究問題時,卻往往指責下屬辦事不力,或者是沒有及時彙報,再者就是彙報的情況不準確所致。
如果你遇到上麵說到的這種情況,最好不要駁斥上司,即使事故明顯是他的失誤所致。你要知道,其實很多上司明明知道那不是別人的錯,都是自己的責任,但還想找隻替罪羊,為自己開脫責任,保全自己的麵子,而據理力爭的結果隻有兩種,一種是你從此被上司冷落,另一種是你被盛怒的上司解雇。
上司也有他欠缺的地方,犯錯誤出洋相在所難免,切忌當眾指責他的過失,這是對他權威的挑釁,再大度的領導也不會容忍此事的發生。所以,你應做的就是給領導一個台階下,將過失承擔過來,巧妙地幫助上司從尷尬的境地中走出來,這樣他日後將在不經意間給你莫大的幫助。
不把喜怒掛在臉上不喜形於色的戰術,被認為是克敵製勝、反敗為勝的法寶。中國人常講有城府的人能成大器,心中能埋住高興和怨氣的人通常有很大的機會成就偉業,所以請將喜怒留在心裏,而不是整日懸掛在臉上。
《三國演義》中曹操在赤壁大戰兵敗後北逃途中路經烏林、葫蘆口、華容道三個險要處時,不顧兵困馬乏和焦頭爛額的事情,在馬上揚鞭大笑,引來三處埋伏。這種做法似乎很難讓人理解,卻激勵了將士的精神。有的領軍者能夠在"敵軍圍困千萬重"中,做到鎮定自若、不動聲色地指揮,隨從的將士也能夠做到穩紮穩打,而不是驚慌失措地逃亡。
不喜形於色的戰術,在史書中被認為是克敵製勝、反敗為勝的法寶。例如,在官場中,無論對上司的怒斥和咒罵多麼不滿,怨氣衝天,最好還是將真實情緒埋藏起來,滿臉笑意地答道:"是、是、是"。在商場中就更是如此了,談判時"喜怒不形於色"是商戰成功最起碼的要求。
據心理學家研究,這種"喜怒不形於色"的哲學隻能被稱為一種謀略,因為盡管你臉上不表現出來,心中的怒火和喜悅卻是真實存在的,正像男兒有淚不輕彈一樣,這都是表演給別人看的。
還有一種境界更高,叫"寵辱不驚"。一般人想要修煉成這種境界是很難的,原因就在於你的喜怒哀樂不僅"形於色"更"形於靈","寵辱不驚"的人一般對寵愛、升官、發財不起任何波瀾,對屈辱、貶官、損失更是如此。
其實,"喜怒不形於色"和"喜怒不形於靈"乍看起來都屬於中國"天機"學問的一部分,但是其結果卻是截然相反的。"不形於色"者,屬於有心計、有城府、會表演的一類,這類人不是不恨、不悲、不喜,而是為了"成大事"強迫自己臉上不外露任何情緒,使對手或他人難以揣摩自己的心機和情緒。此種掩飾功能隻有大奸大雄能夠做得來,因為他要把靈和肉的痛苦分離開,代之以喜劇的形式表演出來,並且裝扮得天衣無縫。
在這個方麵,曹操可算是一位千古一絕的人物,史書記載曹操從小就工於心計。曹操小時很調皮搗蛋,惹得叔父經常去他父親那裏告狀,曹操為此經常受到毒打。於是曹操不動聲色,尋機報複。正巧叔父剛要出門,曹操就抱著肚子佯裝痛得直打滾,還大聲疾呼救命,叔父見狀忙去告之哥哥,說曹操肚子疼得要死了。
過了一會兒,曹操見叔父從大門進來,趕緊站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父親責問曹操,他卻笑著說:"沒有哇,我身體很健康,從來就沒有出現過肚子痛的症狀,您別聽叔父在那兒胡言亂語。"從此之後,曹操的父親再不也聽信叔父的話了。
而"喜怒不形於靈"者則需淡泊名利,"心境寬鬆,身在局中,心在局外",即使是麵對死亡也同樣不會驚恐萬分,而是從容自若地鎮定接受,就和平常一樣談吐高雅。
陸機在這方麵運用得非常好。陸機在河橋戰敗後,又遭到盧誌的讒言加害,所以成都王司馬穎決定將他正法。在被處決之前,陸機歎息道:"我是多麼想再聽一聽家鄉華亭台的鶴鳴聲呀,不知還有沒有機會再聽到?"
做到喜怒不形於外是一個人閱曆和性格的體現,而非一時之計能夠控製的。成功人士或者是社會經曆比較豐富的人都會將喜怒深深地埋在心底,所以在心智上就會顯得特別成熟,遇到棘手的事情一般都是先聽再看,並不急於表現自己的想法和態度,而是將所有因素都考慮周全以後才處理。
智者做事一般都會先忍耐,在處理事情上一定會給自己留有餘地。所以遇事要少說話,少表態,當不公平的待遇來臨時,你首先做的是讓自己冷靜下來,用理智的心態去看待周圍發生的一切。
假癡不癲,深藏不露所謂"鷹立如睡,虎行如病",君子要聰明而不顯露,有才華而不逞,適時表現出虛弱不堪、無法成事的樣子,以此來迷惑強大的對手。假癡不癲、深藏不露並不是膽小怕事的表現,是對自己實力的掩飾而不是扼殺。這種計策在商場上被廣泛應用,它能迷惑敵人,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實力,可謂是權宜之計。暫時的裝癡隻是為了尋找時機,以便有機會露出"真相",以謀得自身利益。
在敵強我弱的狀態下,首先要做的就是"隱忍"。切記不要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氣勢雖然能逞一時之快,但是往往會招致敵人更猛烈的打擊。
裝癡往往是與權謀聯係在一起的,隻是暫時將自己隱藏起來,打消對手的估計和猜疑,以此保護自己,進而發展壯大自身的實力,或等待良機的到來,以便大展宏圖。
高洋是南北朝時北齊的第一任皇帝,他小時勇毅聰慧。一次父親高歡想試一試六個兒子誰最有才華,就拿出一團亂絲讓幾個兒子理清,其餘的兄弟都束手無策,隻有高洋果斷地抽刀就砍,並且說道:"亂者須斬",他的舉動頗合父親的心意。還有一次,父親高歡給六個兒子配兵出擊作戰,又在暗中令猛將彭樂偽裝成盜賊率甲士截擊。諸子看見盜賊都望風而逃,隻有高洋率部猛擊,打得彭樂被迫脫甲,然後告訴高洋"截擊"的真相,但是高洋還是不依不饒,最終活擒彭樂,獻給父親高歡。高歡對此很是滿意,於是笑著說了句"此兒膽識過吾",但是高洋由此被兄長高澄所嫉。
聰明的高洋察覺到兄長的態度時,便馬上開始裝傻,對待自己的愛妻也是終日不言不語,在外麵受到屈辱,就會在府中袒胸露腹奔騰跳躍。妻子對此感到很好奇,問起原因,高洋笑而不答。
高澄懷疑弟弟高洋在裝傻充愣,就數次到弟弟高洋家借故調戲高洋的妻子。高洋為了顧全大局,隱忍不發。久而久之高澄就對高洋放心了,認為高洋整日沉默不語,而且做事非常愚鈍,根本就對自己構不成威脅,並常對人說:"這樣的人也能生得富貴,那麼,預計凶險的相書就沒有辦法解釋了。"
高澄與弟弟高洋的處事態度相反,他這個人鋒芒畢露,狂傲不遜,凶狠暴力,還獨攬朝綱,對皇帝和群臣任意欺辱,與高洋形成鮮明的對比。一次高澄的建議沒有被東魏帝元善見接受,高澄對此大為不滿,於是暗中和幾個心腹計劃秘議廢帝。不料此事被家奴蘭京知道,因為平日裏蘭京經常被高澄責罵,對高澄早已心存不滿,便想乘機刺殺高澄。
高洋獲知此消息時,親自率領兵將將蘭京及高澄等人全部剿滅。為了穩定大局,高洋對外宣布大丞相高澄隻是在家奴造反時受了一點輕傷,又向皇帝元善見請求送高澄回晉陽養傷。元善見一聽自然暗喜,認為高澄受傷,而高洋又愚鈍之極難成大器,朝中的大權自然會回歸於皇室宗親手中,於是馬上準行。
高洋回到晉陽後,立即召集手下布置政事,革除弊政,推行新法,僅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居然把晉陽治理得井井有條,百業俱興,令官員和百姓讚歎不已。高洋見國家內外已安定,這才向外公布高澄已經去世,並為其發喪。經過這件事情,東魏帝元善見看到高洋這個人毫無野心,對自己的帝位構不成威脅,便晉封高洋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襲封齊王的爵位。
又過了幾個月,高洋見時機已經成熟,不需要再裝癡,就露出了真麵目,率兵抵達東魏的國都,逼迫元善見退位。元善見聞後,驚得目瞪口呆,怎麼也沒想到平常這個沉默不語、愚鈍憨厚的高洋居然如此有心計,但大事已成定局,元善見不得不退位禪讓於高洋。於是高洋篡奪了東魏的政權,改國號為齊。
深藏不露是一種手段,它的目的是打消別人的疑心,從而為自己的仕途掃清障礙。中國古代的那些開國功臣能夠做到善始善終的人隻占很少數,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們功高蓋主,且不知道藏斂鋒芒,很容易就引起皇帝的疑心,最終隻能落得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場。但是也不乏智者的存在,這些權臣一般都懂得藏斂鋒芒,甚至不惜自汙名聲,借此來打消皇帝的猜疑,從而做到善始善終。
總之,為人處世要圓滑些,隻有懂得隨機應變的人才能保住青山,以防沒柴燒。
裝瘋賣傻,委曲求全裝瘋賣傻是佯裝的一種手段,其目的是為了委曲求全,保存實力,獲取最大的利益,更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表現。當對手的實力過於強大,而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時,就要隱藏自己真正的實力,以圖自保,切不可沉不住氣,逞一時之快,做有勇無謀的匹夫。
在官場中更是如此,官場就是一場無煙的戰爭,在這"刀光劍影"中,對手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往往不擇手段,所以為了保住身家性命,就要使用各種計謀和手段,如果情況緊迫,也有必要采用裝瘋賣傻的手段來麻痹對手,躲避殺身之禍,奠定保存實力的基礎。
戰國時期,孫臏和龐涓一同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龐涓的資質雖然比孫臏差很多,但他為人十分奸猾,善於玩弄權術。他非常嫉妒孫臏的才能,可在表麵上從沒有流露過,還一再表示將來有了出頭之日,一定要和師兄同享富貴。孫臏不知道這是龐涓騙人的話,對他還如同親兄弟一樣。
過了幾年,孫臏和龐涓的兵法與謀略都大有長進。這時,魏惠王為了建立霸業,頒發了求賢令。龐涓是魏國人,馬上收拾行裝返回魏國。臨走前,龐涓信誓旦旦地對孫臏說,富貴後馬上將他舉薦給魏惠王。
龐涓確實有些才學,到了魏國不久就得到魏惠王的信任,並率領軍隊打敗了周邊的幾個小國。一時間,龐涓成了魏國上下皆知的人物,深受魏國君臣的尊敬。
這時,龐涓想起了孫臏,便寫信讓他來與自己同享富貴。孫臏來到魏國後,龐涓把他推薦給了魏惠王。魏惠王從孫臏的談吐中,知道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就讓他做龐涓的副手。此時,龐涓覺得孫臏和自己同朝為官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就想方設法陷害他。他在魏惠王麵前說孫臏的壞話,致使孫臏被判髕刑。這時,龐涓還不想殺死孫臏,因為他想得到《孫子兵法》,於是他假意為孫臏求情,博得了孫臏的信任,孫臏答應給龐涓寫出《孫子兵法》十三篇及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