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此話,尤老翁沒有給趙老頭開口辯解的機會,立刻就吩咐另一位夥計查看一下前些天的賬目,然後從趙老頭典當的衣物中找四五件冬衣歸還給他,並指著這幾件衣服說:"棉袍是過冬不可缺少的衣服,而罩袍拜年時您也用得著,其餘這三件衣服孩子們也要穿,所以您先拿回去這些吧,其餘的衣服也不著急穿,可以先放在我這裏。"
拿起衣服的趙老頭似乎一點也不領情,連個招呼也不打,急匆匆地就走了。大度的尤老翁對此並不在意,依然含笑拱手地將趙老頭送出大門。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當天夜裏趙老頭居然死在另一家開店的街坊家中。於是,趙老頭的親屬們就乘機控告街坊,說是他將趙老頭逼死的,於是兩家打了好幾年的官司。無奈之下的街坊被此事拖得筋疲力盡,隻好拿出一大筆銀子將此事擺平。
原來趙老頭因為負債累累,即使把所有的家產都變賣一空也無力償還所有的債務,因此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預先服了毒藥,尋找機會到尤老翁的當鋪吵鬧尋事,想借死敲詐一筆錢財,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尤老翁做人一向低調,即使自己明顯吃虧也不會過於計較,所以,趙老頭覺得坑害這樣的好人會罪上加罪,即使到了陰曹地府也不安寧,隻好趕快撤走,選擇了另一家店鋪進行訛詐,正巧毒性在此時發作,趙老頭便在另一家店鋪毒發身亡。
真相大白之後,有好事者問尤老翁,是不是預先就知道趙老頭會以死進行訛詐,從而忍讓了趙老頭的無理取鬧,以此躲過了一劫。尤老翁說:"我並不知道,更不可能預料到趙老頭會走上絕路。隻是在我當夥計的時候,我爹常常對我說就是天大的事情發生,隻要忍一忍就會過去的。若是隻在小事情上糾纏不清,很可能會使小事變大,最終釀成災禍。"
能屈才能伸,能忍才有能耐。能夠忍別人的一時之辱,能夠忍耐別人的片刻之疑,那麼自己必定能夠擺脫被動的局麵,為以後的成功奠定基礎。人的一生當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所以人生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磨難,如果自己不會從容對待,那麼隻會煩惱叢生。"忍"不僅是一種生存本領,而且也是醫治磨難和痛苦的良藥。
裝作"可憐"惹人疼"惺惺相惜,裝作可憐"是一種戰略。每個人都有同情心,所謂憐憫之心人皆有之,很多時候,即便道理是站在強者一方,人們也往往會對弱者伸出援助之手,這時強者反而會被扳,變得孤立無援。所以,有時實力強的人不一定能笑到最後,往往是那些實力不足,無法與對手相抗衡的人,才會取得勝利。這是因為這些人懂得強化自己的弱勢,裝作可憐的樣子,以博取他人的憐憫之情,從而加以利用,轉敗為勝。
有人說,女人最會利用"惺惺相惜,裝作可憐"的招數,因為女人天生就柔弱,而大多數男人又都有"憐香惜玉"的天性,一見到女人的可憐相,先會同情,再是幫助,然後就是無微不至地關懷,繼而就會引起泛濫的同情心。
春申君聰明的女人會選擇男人的軟肋,運用"可憐"的招數實現自己真實的目的。女人運用這招經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相國春申君的夫人名字為甲,而他卻非常寵愛另一個小妾餘。夫人甲覺得自己失寵的原因在小妾餘身上,所以對小妾餘恨之入骨,將她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而小妾餘則窺視正房夫人的位置,所以,麵對夫人甲的攻擊也一直在尋找機會報複,以便取代她的位置。於是,兩人開始明爭暗鬥。
小妾餘雖然一直頗得春申君的喜愛,經常有機會對春申君說一些夫人的壞話,但是她的地位與夫人相比畢竟輕微,說盡夫人的壞話也無濟於事,因為春申君畢竟與夫人甲是多年的夫妻,且夫人甲對春申君也算是有情有義,對於小妾餘的話,春申君自然置之不理。
為了除去夫人甲,小妾餘挖空了心思,終於找出一條錦囊妙計。有一天,小妾餘趁春申君不在家時,將自己的衣服撕爛,並將身體抓破,弄成傷痕累累的樣子,等到春申君回來時,她就披頭散發地倒在床頭號啕大哭,引起春申君的注意。等到春申君走到她麵前,小妾餘的哭聲由號啕大哭轉為楚楚動人,看似一副可憐相。
當春申君看見平日愛惜皮膚的小妾餘身上出現紅一道、紫一道的傷痕時發自肺腑地感覺心痛,於是可憐之情油然而生,就問起原因。小妾餘趁機誣陷夫人甲,說:"是夫人嫉妒妾身受寵,所以就經常趁您不在家時欺負妾身,今天更是變本加厲地對妾身大打出手,因為招架不住夫人的蠻力,使自己受傷了。"情到深處,小妾餘還不時用手可憐兮兮地指著身上的傷痕讓春申君看。
春申君看著楚楚可憐的愛妾,心中自然想起夫人的種種不好,但是他沒有立刻發作,隻是對夫人的不滿情緒大大增加。小妾餘見春申君左思右想就是不替自己做主,隨即計從心來,她尋死覓活地假裝往牆上撞。春申君見狀,急忙上前緊緊抱住她,然後好言相勸,並且許諾說:"立即廢了她,立你為夫人。"
小妾餘知道,春申君雖然答應立她為夫人,但是夫人甲的兒子依然是春申君法定的繼承人,如果某日夫人甲的兒子得勢,自己勢必會遭到他們的毒手,於是就故技重演,再一次把自己弄得傷痕累累,然後可憐兮兮地對春申君訴說這一切。
小妾餘對春申君說:"夫人現在對妾身是恨之入骨,居然明目張膽地教唆她的兒子來調戲妾身,將妾身的衣服都撕扯破了,欲行非禮,妾身因為奮力抵抗才使自己受傷。"說完就泣不成聲地潸然淚下,哭得春申君更是不知所措,隻能好言相勸一番。隻要小妾餘的哭聲稍微小一點,她便要求春申君替自己做主,然後就舊戲重演,又是一番尋死覓活地假唱。對於小妾餘的"遭遇",春申君這次深信不疑,一氣之下,就命下人將夫人甲和兒子殺掉,然後立小妾餘為相國夫人。
小妾餘兩次用了相同的計策--"裝可憐",就把一個足智多謀的春申君玩弄於股掌之中,最終不但使自己成功地坐上了相國夫人的寶座,還斬草除根讓春申君憤怒地將自己的妻子和兒子殺掉,可謂高明之至。
這個例子足以說明"惺惺相惜,裝作可憐"是多麼有用的戰略戰術。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強勢的人隻能暫時壓製住別人,並不能取得人心,反之,裝出可憐相的人,往往能夠直達人心中的某處軟肋。在與高手、強勢的人過招時,尤其是有求於人時,如果種種方式、方法都不能打動對方的話,不妨換一種計策,自暴難處,裝出一副可憐相,以博取對方的同情心,這樣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效。
煉就火眼金睛,燒香不要拜錯佛做任何事情都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尤其是在撲朔迷離的官場中更需要居安思危,煉就火眼金睛,預測未來的變化,才能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找對人、說對話、做對事"是智者成功的法寶之一,許多勤奮的人即使付出很多努力,結果卻毫無收獲,隻能以徒勞無益的局麵而告終,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對人。
設想,你如果給送子觀音燒香求財、給財神爺磕頭求子,怎麼可能收到預想的效果呢?但是,有史以來,這樣的"糊塗蟲"不乏其例。自己的貴人和各路"神佛"都是"隱身"存在的,要準確地找到你該拜的"神佛"並不容易,所以,想成功的你,要睜大雙眼、細心查訪,方能在茫茫人海中尋覓到自己的"真佛"。
蕭何與劉邦都是沛縣人,蕭何在沛縣當主吏掾,是縣令的主要助手,在縣政圈內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就是這個具有很高名望的蕭何,卻偏偏與當時還是一無所有、整天遊手好閑的混混劉邦交上了朋友。蕭何認為劉邦絕對不是一個碌碌無為的人,將來有朝一日肯定會出人頭地,因此傾力相交。劉邦見蕭何這麼有名望地位的人卻願意與自己結交,當然不會拒絕,從此,二人成為無話不說的好友。
蕭何對劉邦的事情格外上心,那個時候的劉邦經常幹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每次犯事都是蕭何替他解決。蕭何覺得劉邦在政界發展很有前途,於是向縣令推薦劉邦當泗水的亭長,還經常給劉邦講解做官之道。
劉邦有一個很有名望的叫呂公的人由於得罪了權貴,舉家避居到沛縣,縣裏有名望的人都來看望呂公,呂公就請蕭何來當"司儀"並負責收取賀禮。蕭何為了讓劉邦結識一些地方上的豪傑名士,便讓劉邦也過來拜望。劉邦來了以後,沒有錢作為賀禮,就謊稱賀錢一萬,蕭何知道他沒有錢也沒有揭露他。呂公聽說劉邦賀錢為一萬,就連忙將他請入大廳內,通過談話,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人,就把女兒嫁給他了,蕭何無意中幫劉邦娶上了媳婦。
劉邦身為泗水亭長曾經押解差役到鹹陽服役,沛縣的其他官員都出錢資助,別的人都拿出300錢,隻有蕭何拿出500錢。當時一石粟重120斤,相當於現在的60斤,隻值30個錢,蕭何送給劉邦500錢就相當於給了他一年的夥食費,這讓劉邦大為感動。
蕭何的感情投資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劉邦當上了漢王以後,立即任命蕭何為丞相,劉邦坐上皇位時,又封蕭何為酂侯,封給他的城邑最多。很多大臣對此都不滿,並對劉邦說:"我們跟隨陛下衝鋒陷陣,浴血奮戰,有的多達一百多戰,少的也有幾十戰,而蕭何未曾有絲毫戰功,隻是做一些後勤工作,封賞反而在我們之上,道理何在呢?"
劉邦說:"打獵的時候,追逐狡兔的是獵狗,而發號施令的是人,各位將軍的功勞是獵狗的功勞;至於蕭何,作用在於發號施令,是有功之人。"
封賞完畢之後,劉邦下詔議定誰的功勞最大,很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攻城略地,身受七十餘傷,功勞最大,應該排名第一位。"
關內侯鄂千秋說:"這種說法不正確,曹參之功隻不過是一時之功。蕭何治理關中,補充軍需,輸送兵力,供給前線。陛下多次戰敗,而蕭何保全關中,這是萬事之功。如果沒有曹參,大漢的損失不大,如果沒有蕭何就沒有大漢的根基了。因此,蕭何應該排名第一,曹參第二。"
劉邦一聽這話正合心意,就賜給蕭何帶劍上殿、入朝不趨的特權,同時,劉邦還加封蕭何2000戶食邑。
如此看來,蕭何早期的投資得到了何止萬倍的回報,這說明在官場上,要時刻擦亮自己的雙眸,善於結交那些沒有發跡卻又有才能的人,說不定他們什麼時候就能飛黃騰達,那時你就會像蕭何一樣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和好處。
隋唐之際的封德彝就是一個善於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厚黑人士,每當遇到重大變故的時候,他都能左右逢源,成功攀附上權貴,一生得享榮華富貴。
隋煬帝的時候,封德彝在權臣楊素的手下當差,等楊素病死後,他馬上投靠在權臣虞世基的門下,教他"諂順主心",為他"密為指畫"。在封德彝的"出謀劃策"下,虞世基很快討得了隋煬帝的歡心,成了隋煬帝的寵臣,而他也水漲船高,成為隋煬帝身邊的大紅人。封德彝是一個"有奶便是娘"的臉厚心黑之人,當隋煬帝、虞世基等人困守江都、坐以待斃的時候,他馬上投靠了隋煬帝的大臣宇文化及,積極參與策劃江都兵變。
封德彝為了打消宇文化及對自己的疑慮,想做一件"蓋世功勳"的事,以博得新主子的賞識。隋煬帝被抓獲後,封德彝認為時機來了,等不及宇文化及吩咐,就氣勢洶洶地走上前去,指著隋煬帝的鼻子開口欲罵,哪承想隋煬帝搶先發問道:"卿是士人,何為亦爾?"意思是:你身為一個讀書人,為什麼也如此趨炎附勢,這麼厚顏無恥呢?
封德彝此時臉還不足夠厚,心還不足夠黑,聽到隋煬帝這樣罵自己,頓時張口結舌,麵紅耳赤,悄然退去。但不管怎樣,剛才的一幕總算給宇文化及留下了好印象,博得了他的信任。
封德彝本想在宇文化及這棵大樹底下"乘涼",哪承想宇文化及這棵"大樹"徒有其表,外強中幹,難成大氣候,於是找了個借口,轉而投向宇文化及的對手--另一個大貴族李淵,走的時候還背後插了宇文化及一刀--拉著他的弟弟宇文士及一起走了。李淵素聞他的為人,見到他後連諷刺帶挖苦,難聽話講了一大堆。這個時候的封德彝臉已經足夠厚,聽完李淵的諷刺挖苦居然毫無愧色,竟又向李淵獻上對付宇文化及的"秘策"以示效忠,這一下終於打動了李淵,將他封為內史舍人。這樣一來,封德彝就從隋朝的大臣變成了唐朝大臣。
封德彝這個人完全從個人利益出發而大行朝三暮四之計,隻要發現對自己有利的人,他都運用各種計謀進行"搭訕",以取得對方的信任。所以,他能在數人手下做事,且得到重用,不能不說封德彝具有火眼金睛的本事,能判斷出將來誰得天下,然後就在夾縫之中求生存。雖然他沒有明確的政治信仰和基本的政治立場,更沒有起碼的道德觀念,但是他識大局,能透過火眼金睛看見對自己有用的"佛",所以才能在複雜的官場中保住身家性命和地位,這才是真正的厚黑處世之道。
剛柔並濟,彼此互依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所謂"太剛則折,太弱則廢"、"滴水穿石",講的就是剛與柔之間的辯證哲學。我國古代早就對剛柔之間的關係深有研究,《道德經》中載:"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簡單翻譯為:天下最弱的東西,往往能夠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穿行無阻。
老子將"柔"納入自己的三大處世理論原則之一,守柔、處弱是《老子》中的決勝之道。孔子也是"柔"的忠實支持者,據載,孔子為人溫和而嚴肅,威嚴又不凶猛,莊重又安詳,這是他的做人之道,也是剛柔之間的一種恰當平衡。
以上講的都是柔能克剛,但是剛柔之間也並非完全對立的關係,所謂"柔多積則剛,弱多積則強",說的就是剛柔之間相互對應、相互轉換的關係。所以,處世最好的方法就是剛柔並濟,彼此互依。
人生在世,飽經滄桑,當然不能至剛不柔,也不能至柔不剛,而應該當柔則柔,當剛則剛。單柔無法立威,單剛不能成事,最好的一種方式就是剛中帶柔、柔中帶剛,剛柔相伴,相得益彰。
戰國時期的趙國有一位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的典型人物,名為藺相如。公元前229年,當時最強大的秦國昭襄王請趙國的惠文王到澠池相會。雙方以喝酒談話為樂,但是昭襄王仗著國富民強,就想趁機羞辱惠文王一番,所以故意讓惠文王給他彈琴助興,無奈的惠文王隻好委屈自己給昭襄王彈琴一曲。一曲終了之後,昭襄王拍掌大笑,並故意大聲地命令手下的史官記錄下來這件事情,就說:"某年某月某日,秦趙兩國大王在澠池相會飲酒,趙王為秦王彈奏一曲以助興。"趙惠文王聽了之後又氣又惱,臉色通紅卻又無話可說。
藺相如當時,在趙惠文王身邊的藺相如見自己的君主受了如此大的羞辱,便有心扳回麵子。於是他計從心來,拿了一個缶在手中,然後走到秦昭襄王麵前說道:"我聽說大王對秦聲很有研究,我特意給您拿來了缶,請大王也打奏一曲,讓我們欣賞一下如何?"昭襄王大怒,斷然地拒絕了藺相如的請求,但是藺相如仍舊請求,昭襄王依然不肯。於是藺相如將缶高高舉過頭頂,凜然大怒地說:"請在我離大王你隻有五步遠的時候答應,如果大王不答應的話,我拚著一死,也要濺你一身血。"
秦王的侍衛想要上前救駕,卻被藺相如一聲大吼嚇得不敢上前,因為藺相如離秦王的距離最近,侍衛的刀劍再快,也不能比藺相如手中的缶快。昭襄王被逼無奈,就不甘心地在缶上敲了幾下,於是,藺相如也大聲地讓隨行的趙國史官將事情記錄下來,並念道:某年某月某日,秦趙兩國大王在澠池相會飲酒,秦王為趙王擊缶以助興。
在澠池會上,藺相如的表現幫助趙惠文王贏取了麵子和尊嚴,趙惠文王覺得藺相如在秦王麵前剛烈不懼,真是一個奇才,於是回國之後就重用他,將藺相如升至上卿。這個官職比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廉頗的職位還要高,於是,廉頗就認為藺相如隻不過是個憑嘴吃飯的家夥,毫無真才實學,現在所取得的官職都是憑借著向趙惠文王獻媚得來的,所以在言行舉止上就對藺相如很不客氣,還公開宣稱一定要找個好機會羞辱藺相如一番。
藺相如聽到傳聞之後,不但沒有找廉頗的麻煩,還真像怕了廉頗似的總是到處躲著他。藺相如的手下對他的做法很不理解,以為藺相如真像廉頗說的那樣,是一位無能之輩。有一天,藺相如的手下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於是就對藺相如說:"我們千裏迢迢跑到你的府上,拋家舍業地投到你的門下,是因為你是位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覺得跟著你能幹出一番事業,卻沒想到,你如今官越做越大,膽子卻越來越小,你連廉頗的麵都不敢見,我們覺得和你在一起丟人,所以,我們決定要離開你。"
藺相如聽完,說道:"你們說廉頗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手下不解地回答道:"那還用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說:"我連秦王都不怕,你說我會害怕廉頗將軍嗎?我之所以忍讓廉頗將軍,正是因為有了我和廉頗將軍在,秦國才不敢侵犯我們趙國,我們必須把我們國家的安危放在首位,然後再考慮個人得失,明白嗎?"藺相如的一番話傳到了廉頗耳中,於是就引出一段家喻戶曉的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
藺相如麵對秦王,該剛、該強時決不退縮,連秦王都被他視死如歸的英雄氣節所震撼,隻能屈從擊缶;而在國家利益麵前,麵對同殿大將的羞辱,他又似柔似弱,不與之正麵發生衝突,而是采取避讓的態度,令"對手"廉頗明白其中的緣由,折服於他的麵前。正是因為他當剛則剛,當柔則柔,剛柔並濟的處世方法讓他終成一代名相,載入史冊。
曾國藩認為: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任何人要想有所作為,在處世處人時就必須剛柔並用,以圓融為做人的基本原則。
這裏講的圓融其實是一種做人的智慧,它讓人們懂得視情況而定,做到審時度勢,凡事要掌握好餘地,對於一些突發事件也會有靈活的應變能力,使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做到遊刃有餘,既不讓別人看輕自己的能力,又不至於因為光芒過多而招致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