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生動的一課,不僅為達·芬奇的繪畫藝術打下了基礎,而且對他以後鑽研多方麵學問都很有啟迪。達·芬奇在此整整苦學十年,不但在藝術方麵得到了良好的學習和訓練,而且還結識了一批藝術家和學者,閱讀了很多書,在許多領域都打下了知識基礎。
後來,達·芬奇在總結童年學畫的經驗時,他告訴下一代藝術愛好者們說:“……你們天生愛畫,所以我對你們說,你們若想學得物體形態的知識,須由細節入手。第一階段尚未記牢,尚未練習純熟,切勿進入第二階段,否則就虛耗光陰,徒然延長了學習年限。切記,藝術靠勤奮,勿貪圖捷徑。”
盡量涉獵多方麵的學問
格拉索是美國當代物理學家,他由於和美國物理學家溫伯格、巴基斯坦物理學家薩拉姆三人在弱電統一理論上的貢獻,共同獲得了1979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格拉索在少年時期曾就讀於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高級理科中學。這是一所人才輩出的學校。據說,這所學校對學生的挑選非常嚴格,有時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格拉索早在中學的時候,就開始自學大學的微積分課程,量子力學雖然是大學高年級的課程,他也買來幾本教科書,在課餘時間裏讀了起來,並冥思苦想去弄懂這門高深的學問。班裏組織了“科幻俱樂部”,格拉索就是俱樂部中的成員。熱愛科學、興趣廣泛、思維活躍的少年們,經常聚集在一起,海闊天空地談論科學。在這種自由自在、天真活潑的氣氛中,格拉索的知識得到了迅速的擴展,思想得到了鍛煉,創造力也得到了開發。格拉索中學畢業後,進入美國著名的康奈爾大學學習。他為了進一步開闊知識視野,除了學好物理外,還選修音樂、東亞曆史、法文、文學和電焊工等科目。
格拉索獲得諾貝爾獎金之後,曾有一個記者不解地問他:“你說看小說,逛公園也有好處,可這對你的規範場研究有什麼關係呢?”
格拉索回答說:“對世界或人類運動中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於抽象思維。假如你從未看過大象,你能憑空想象得出這樣奇形怪狀的東西嗎?”
他還說:“往往許多物理問題的解答並不在物理範圍之內,涉獵多方麵的學問可以提供開闊的思路。”
發現蘊藏在知識之中的智慧
古時候,人們從直感出發,都認為地球是平的。早在2500年前,希臘人阿納克西曼德對地球“平麵說”進行了思考。在晴朗的夜晚,他發現天空的群星在一夜之中橫穿過天空,隻有一顆星卻總是不動。這顆星就是北極星。於是,阿納克西曼德認為,天空是一個巨大的空心球或“球麵”,天空中的這個球麵(簡稱天球),環繞一條無形的“軸線”在旋轉著,軸線的一個頂端直指北極星,另一個頂端則在人們無法看到的球體的相反一邊。
開始時,阿納克西曼德也認為地球可能是一塊厚厚的平板。那麼,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跑到過這塊平板的盡頭呢?他從太陽、月亮和天空都是球體而獲得啟發,地球會不會也是一個球體呢?可是,他並沒有把地球設想成球體,而認為地球是一個橫在天體中央的圓柱體,這樣,雖然能合理地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沿著圓柱體曲線向南走時,隱沒了北方的一些星星;向北走時,則隱沒了南方的一些星星,然而卻不能說明為什麼人們朝其他方向行走時,群星在天空出沒的種種複雜情況。
公元前450年,古希臘學者菲洛雷厄斯最終解決了這一難題。他根據星星位置的變化、帆船向遠方航行時帆底首先消失、月食時地球的陰影總是圓的等一連串現象,從而得出結論:地球是一個球體,這個球體位於比它大得多的天球的中心。
大約在公元前350年,古希臘學者亞裏士多德解決了地球呈球形的又一難題:由於任何物體都受到心的引力,所以物體都會自動向下墜落,站在地麵上的人也因此不會顛倒而總是腳向下的。由此進一步證明,地球隻能是圓形的球體。
公元前240年左右,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得知在全年白天最長的6月21日中午,把一根木杆插進埃及南部的一個城市基納的地麵,它不會投射出陰影,於是他在這天中午到埃及北方城市亞曆山大,將木杆插入地麵,結果看到一段陰影,他根據兩地的距離為500英裏,就可計算出地球的周長是25000英裏。
在此後1000多年,大多數人都不讚同埃拉托色尼的推測,直到公元t519年,葡萄牙航海家費迪南德·麥哲倫率領一支船隊,從西班牙出發進行曆時三年的航行證明:埃拉托色尼的計算是正確的。
最後,人類的智慧又使推測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