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而勤奮讀書的周恩來
他博學多藝、才華橫溢,一向為世人讚譽。其實,天才出自勤奮,天才是勤奮之果。
1914年,少年時代的周恩來,在上海進步書局出版的《學校國文成績》上發表了《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感言,就嶄露了頭角。老師評價此文時說:“心長語重,機暢神流。”
他為什麼會寫出這樣好的文章呢?周恩來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他的乳母常常給他講故事,教他勞作。後來,他過繼給叔叔。嬸嬸天天教他識文斷字,寫字作畫,把童年時代的恩來帶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天地,豐富了他的知識,開闊了他的視野,也陶冶了他的情操。
上學後,周恩來用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苦學精神激勵自己。每天,他完成作業後,就博覽群書。他一邊讀,一邊摘錄名言警句,還寫讀書心得。他常常讀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還在書海裏遨遊。
少年周恩來早就胸懷中華,放眼世界。他的作文經常聯係國家和國際大事。有一次,他看了有關白人資本家販賣黑人孩子的書《湯姆和瓊斯的故事》,為黑人孩子的悲慘遭遇而流下熱淚,同時對資本家的罪行義憤填膺。於是,他帶領同學寫了兩封信,一封寫給黑人孩子,傾吐了發自肺腑的憐憫和同情;一封寫給白人資本家,表示了無比的憤慨與抗議。
有一年暑假,周恩來從天津到東北探親,進行社會調查。他接觸了一位有抱負卻無處施展的老人。老人隱居鄉間,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寫了很多感時紀事的詩篇,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老人發現周恩來對時局有精辟的見解,對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便多次帶他到煙籠山,並即興吟詩抒懷:“今吾老兮有何誌願,圖自強兮在爾少年。”他對老人非常敬重,把老人的囑咐深深記在心中。
當他離開時,老人特意寫了《贈周恩來》和《贈周恩來南歸詩》五首,列舉曆史上的著名人物通過刻苦學習和磨煉,成了“非常之才”、成就了“非常之業”的故事,意味深長地讚揚和激勵周恩來。
在中華這塊沃土上,周恩來迅速成長起來。他同進步同學一起參加學生運動,並且成為學生領袖,積極地宣傳馬列主義,參加救國救民的革命鬥爭,終於成為中國曆史上的一代偉人。
藝術大師
梅蘭芳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他父母早逝,隻能依靠伯父伴奏的收入來維持生活。伯父梅雨田是一位出色的京劇器樂家,號稱“六場通透”,就是說所有場麵上的樂器都能拿起來伴奏。伯父長期給譚鑫培伴奏,小梅蘭芳就在旁邊聽,這為他在京劇藝術方麵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梅蘭芳8歲正式學藝。剛開始學戲時,老師教他唱一出旦角開蒙戲《三娘教子》唱段,他很長時間也背不下來。老師非常失望地說:“祖師爺沒有給你這碗飯吃!”說罷拂袖而去,剩下小梅蘭芳尷尬地站在那裏。但梅蘭芳沒有灰心喪氣,反而更加苦練基本功,以勤補拙。他想:“人家練10遍,我就練100遍,不信學不會。”後來他成名了,那位老師玩笑地說:“看來我是‘有眼不識金鑲玉’啊!”梅蘭芳笑著答道:“我受您的益處太多了,當初要不是挨您一頓罵,我還不懂得奮發上進呢!”
梅蘭芳小時候眼皮低垂,眼珠轉動不靈活,可是京劇最講究眉目傳神。這可怎麼辦呢?後來他發現看著鴿子飛翔能夠鍛煉眼神。
這下有辦法了,梅蘭芳除了練功演戲外,他還養起了鴿子。
10年的時間,他每天早起放鴿高飛,他的目光緊緊追隨著在天空飛翔的鴿子,持之以恒,從不間斷。久而久之,他的眼睛轉動靈活自如,終於練出了一雙靈動明亮的大眼睛和神采飛揚的眼神。
人們都說:“梅蘭芳的眼神最能傳達人物內心的細膩感情,一顰一笑,秋波流轉,光彩照人,無與倫比!”
梅蘭芳是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在“五四”時期,當二十一條國恥條約簽訂時,他義憤填膺,編演了《木蘭從軍》,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九·一八”事變後,他又編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激勵人們抗敵救國。
八年抗戰期間,他身陷敵占領區,不顧威脅利誘,蓄須明誌,堅決拒絕為敵演出,表現了一名藝術家大義凜然的高貴品質。
梅蘭芳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戲曲藝術體係的代表和標誌。
梅蘭芳的一生是創造美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一生,是色彩斑斕的一生。
文學巨匠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很小的時候,他便具有一份同齡兒童所少見的機智和敏感。一個夏夜,小茅盾搬了小板凳到門前乘涼,忽然聽到鄰居爺爺喚他:“嗨,德鴻,你看我往前走,月亮也跟著我往前走呢!”說著,他將手放在背後,往前邁了兩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