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是一種很有效的交際技巧,它有效地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渴望獲得讚美是人類最基本的天性。現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人不習慣讚美他人,因為不善於讚美別人或得不到他人的讚美,從而使自己的生活缺乏很多美好愉快的情緒體驗。
讚美是最悅耳的音符,在適當的時間和適當的場合道幾句讚美或恭維人的話,就能夠增強他人的自信,調和沉悶的氣氛,使彼此找到共鳴的感應。當然,讚美他人得講求藝術,出乎他人意料的讚美,往往會有不同尋常的效果。
漢宣帝時,渤海一帶災害不斷,當地百姓衣食無著,屢屢向官府“伸手”。漢宣帝不糊塗,他知道災民勢大,出兵鎮壓隻會火上澆油,便派七十餘歲的龔遂就任渤海太守,以圖由他安撫災民。
龔遂不愧是有為之官,他到任後廣攬賢才,恩威並用,竭力緩和矛盾。幾年後,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龔遂應召還朝“述職”,漢宣帝問他:“龔卿如何治理渤海,使之由亂變治?”
龔遂回答:“微臣豈敢貪天之功,渤海之治是天子的神武感化的結果!”
漢宣帝聽後十分高興,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按常理,龔遂應該說自己依靠朝廷的支持,根據當地情況采取了懷柔綏靖、休養生息的政策,並在選拔當地有才能、有威望的人實施這一政策,最終小有成就。這些話雖然是實話,但是聽起來有自誇其功之嫌,皇上難免猜忌,甚至可能想到“結民心圖謀不軌”,那可是對自己大大不利!龔遂是聰明的,他借助讚美皇上巧妙地處理了這個問題。
其實,最高明的讚美,是不見溢美之詞的讚美。
1945年9月的某一天,應參加重慶談判的毛澤東之約,柳亞子去回訪毛澤東。臨行時,畫家尹瘦石來了。
“嘿,你來得正巧,”柳亞子說,“毛澤東先生今天正要邀我去談談,你何不同往,為他畫一張像?”
尹瘦石精神為之一振——柳亞子的話正中他下懷,他正想畫一批當代英雄的群像,於是兩個人結伴而行。
雙方見麵寒暄,柳亞子向毛澤東介紹了尹瘦石。
“喔,藝術家!”毛澤東握住盧瘦石的手搖了幾搖,“文以載道,詩以言誌,藝術人才是極為重要的!延安有一所魯藝,在抗日鬥爭中起了很大作用。不過,那裏的藝術家都是窯洞裏培養出來的‘土包子’噢。”
尹瘦石忙說:“我也是‘土包子’,沒有留過洋的。”
毛澤東大笑:“我們是彼此彼此了。我隻讀到師範,沒有進過大學……我對於美術卻研究甚少。記得小時候,最不耐煩的是圖畫,在紙上畫了一條橫線、一條弧線就交卷。先生問我畫的是什麼,我說,這是李太白詩意‘半壁見海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