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共產黨還廣泛討論了當前世界資本主義的狀況和社會主義的前途。普遍認為,20世紀末的資本主義同150年前馬克思麵對的資本主義相比,的確有許多新特點。低估其緩解嚴重危機和進行調整的能力,認為資本主義製度會很快滅亡,是沒有事實極據的。但是,資本主義的本質並未改變,它不可能解決當今世界麵臨的許多重大社會問題。諸如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裏,貧富懸殊更加擴大,社會道德敗壞,犯罪成風,民主越來越失去實際內容等。因此1992年12月舉行的葡共十四大通過的文件,嚴肅地得出結論:“不管經曆多長的曆史時期,不管通過什麼途徑,帝國主義的明天必將被社會主義取代。20世紀社會主義走上了曆史的前台。世界的未來是屬於社會主義的。”
在總結經驗教訓、統一認識、加強黨內團結的基礎上,西方國家的共產黨普遍調整了黨的政策,修改了黨的綱領,使其更加符合當前的鬥爭實踐。更加重視擴大聯盟對象,努力團結新“中間階層”,積極爭取與生態運動、綠色組織等結成聯盟。積極組織與參加群眾鬥爭,反對壟斷資本集團向勞動人民轉嫁經濟危機的損失,反對資產階級政府損害職工利益的“緊縮政策”,力爭多保住一些工作崗位,並要求政府加強對失業工人的職業培訓,擴大黨在工人群眾中的影響,等等。在這方麵,當前西歐最大的兩個共產黨——法共和葡共,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法國共產黨從1976年召開的二十七大起,就開始脫離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束縛,獨立自主地探索一條適合法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提出要建立具有法國色彩的“民主和自治的社會主義”,用“勞動人民政權”代替以前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概念,強調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核心,一切社會結構和所有社會關係的民主化是社會主義必要的組成部分。主張建立以多黨製為基礎的議會民主製,共產黨決不想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實行任何壟斷。在經濟方麵,主張建立以公有製為主體、以自治管理為基礎的民主體製,實行新型的、民主的自治管理的國有化,結束壟斷資本在經濟領域裏的統治。同時發展合作社所有製,尊重中小企業的私有製,建立一種新型的混合經濟。
1994年和1996年,法共又先後召開了“二十八大”和“十九大”,在調整政策、完成新老幹部交替的同時,努力探索黨的革新理論和實踐,提出了用“新共產主義”取代法國色彩的社會主義法共強調要“進一步發展公民幹預”,“在公民幹預基礎上”,建立左翼進步力量新聯盟。在1997年的法國議會選舉衝,法共同社會黨、公民運動實行了聯合,法共贏得了10%的選票和36個國民議會議席。在社會黨執政的政府中,法共成為參政黨,有三人參加政府。法共十三年來再度參政,這表明了法共力量和影響的回升。
葡萄牙共產黨也積極探索適合本國情況的社會主義道路。早在1988年葡共個二大上就提出了爭取實現“先進民主”的綱領。1992年舉行的十四大,又作了充實和發展。強調民主和社會主義是葡萄牙的未來。“先迸民主”的綱領包括政治民主、經濟民主和文化民主,其具體目標是:1、建立一個人民能夠決定自己命運的自由政權;2、建立由國家、合作利私營共同組成的混合經濟,國家對國民經濟實行有計劃的領導,並注意發揮市場的作用;3、實行全麵提高人民生活的社會政策;4、實行保障創作自由和享受自由的文化政策,積極保護本國的文化遺產;5、實行獨立自主、同各國人民友好合作的和平外交政策。葡共認為,實現“先進民主”的目標就會為本國走向社會主義創造有利條件。
此外,像西班牙、希臘、盧森堡等國的共產黨,也在堅持共產主義方向和社會主義目標的前提下,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堅持了黨的陣地。
從實踐方麵看,近幾年西方國家的共產黨堅持社會主義目標的鬥爭,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到1993年,這些黨基本上穩住了陣腳,穩定了隊伍,遏製了選票下降的頹勢,有的黨選民的支持率還有所回升。法、西、希共產黨在1993年的全國選舉中,情況均好於1992年或1991年的結果。在立法選舉中,法共的得票率比1992年的地方選舉增加1.2個百分點。在1993年的大選中,西共為主的“聯合左翼”陣線,支持率達9.57%,獲18席,超過上屆1席。1993年10月份在日內瓦州換屆選舉中,以瑞士勞動黨為主體的左翼聯盟在100個席位中一舉奪得21席,比上屆增13席,成為最大的贏家。此外,這些黨對群眾的組織力和吸引力也有所恢複。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法國共產黨在全民投票公決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活動中取得的重大勝利。正是法共首先提出了就馬約舉行公民投票。因此,政府決定舉行全民公決,這本身就是法共的一次勝利投票前,官方估計70%—80%的選民投讚成票。但經過幾個月的較量,最後反對者和讚成者基本持平,讚成者僅以51.05%的微弱多數險勝。這樣的結果幾乎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擴大了法共在社會上的影響,增強了黨員和支持者的信心。
總之,西方國家的共產黨在經曆了蘇聯、東歐臣變造成的狂風惡浪的衝擊之後,目前,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開始進入調整政策、探索道路、奔向既定目標的新階段。
三、俄羅斯和東歐的共產主義政黨為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而鬥爭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之後,這些國家的共產主義運動普遍陷入了低潮。經過一段時間的混亂、動蕩與分化,目前,共產主義運動在這一地區已經表現出某種複興的勢頭。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是當前俄羅斯與東歐各國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成立於1990年6月20日,在此之前,俄羅斯的蘇共黨員一直沒有自已共和國範圍內的黨組織。俄共成立時,共有黨員1000多萬人,俄共的成立宣言指出,俄共將在蘇共黨內根據“統一的綱領和章程”工作,尊重蘇聯及俄羅斯的憲法和法律,不謀求在蘇共黨內的特殊作用。然而,僅在一年多之後,由於1991年的“8·19”事件,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先後在同年8月23日和11月6日分別簽署了《關於暫停俄共活動的命令》及《關於蘇共和俄共活動的命令》,俄共作為一個組織的活動隨後被迫中斷。在此後的時間內,許多共產黨人為恢複俄共的合法地位而展開了多方活動。1991年12月,36名俄羅斯人民代表向俄羅斯憲法法院就總統禁止共產黨活動的命令提出上訴。大約一年之後,1992年11月30日,憲法法院作出裁決,認為總統上述兩個法令中關於暫停俄共活動,停止俄羅斯境內蘇共與俄共的活動的內容是符合憲法的,但禁止以區為單位的俄共基層組織的活動則違反了憲法。憲法法的的裁決實際上是恢複了俄共的合法地位。據此,俄羅斯共產黨人立即開始積極籌備重建俄羅斯聯邦共產黨,組成了以原俄共中央第一書記庫普佐夫為主席的俄共第二次代表大會組委會,並且於1993年1月9日在莫斯科召開了組委會會議。會議確定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基礎上重建俄共,同時規定新的俄共將以俄羅斯聯邦憲法作為其活動的依據。
俄共第二次(重建和聯合的)代表大會於1993年2月13—14日在莫斯科近郊舉行,有630名代表出席了大會。代表大會通過的政治聲指出,俄共的基本行動方針是“忠於社會主義和人民政權的理想,阻止國家資本主義化,建立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在獨聯體各國之間締結新的國家條約。”大會的《綱領性聲明》著重指出:俄共“將是一個按照列寧主義原則展開工作的黨。”它將利各種符合憲法的手段、方法以及政治鬥爭形式來爭取國家政權。這次代表大會選出了新的黨中央領導機構俄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原俄共中央書記根納季·久加諾夫當選為執委會主席。
根據久加諾夫的說法,俄共約有黨員60萬人,所以在其重建之際就成為俄羅斯最大的政黨。自其第二次代表大會之後,俄共即以各種合法手段,“為俄羅斯回到社會主義道路上去而鬥爭”(久加諾夫語)。1993年12月,俄羅斯舉行了新議會的選舉,俄共參加了竟選活動,並且在新的議會(國家杜馬)中贏得了65個席位,成為議會中的第三大黨。俄共之所以在俄羅斯重新贏得了較大的影響,其主要原因在於俄羅斯民眾中,一些社會主義的價値觀念依然有較強的生命力。此外,政府明顯西方化的經濟改革遲遲不見成效,也從另一個方麵促使人們從民主、自由的狂熱中冷靜下來,重新思考俄羅斯的社會政治問題。目前,在俄羅斯的左派組織中,俄共是最大的政黨,在1995年12月俄羅斯大選中,贏得了22.31%的選票,在國家杜馬450個席位中占157席,約占1/3以上,成為新議會中第一大黨。1996年6上月,俄共主席久加諾夫還作為候選人參加了總統競選,雖然競選失利,但取得了40.3%的選票。這些都表明它的影響有了進一步的擴大。
導致俄羅斯共產黨複興的因素,在其他的東歐和中亞國家也是存在的,因此,共產主義運動在這些地區也表現出了一種複興的勢頭。在1993年4月、6月和12月,白俄羅斯、烏克蘭和阿塞拜疆的共產黨人先後重建了自己的組織。雖然它們的力量與以前相比已經遭到了嚴重的削弱,但它們依然明確表示將以馬列主義學說為準則,並以捍衛勞動者的利益、反對使社會資本主義化作為自己的目標。經過近幾年的鬥爭,它們都已分別成為各自國內的第一大黨。
在東歐各國,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是一支擁有較大影響的政治力量。捷摩共曾於1992年12月12—13日召開了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大會決定既不改變黨名,也不對黨綱進行重大的修改,但同時也表示,黨在今後的主要任務是維護社會安定和社會公正,工作的重點放在經濟和社會問題上,盡力緩解由於激進的經濟改革和國家分裂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的不良後果,迫使執政黨調整改革政策以保護國內市場和農業生產。其它共產主義政黨如波蘭共產黨、匈牙利工人黨、斯洛伐克共產黨、南斯抆夫左翼覺聯盟和羅馬尼亞共產黨等也都各自內建立並開展活動,有的還進人了議會,有的成為參政黨。這表明了東歐劇變後,東歐的共產黨人並沒有沉淪。
四、發展中國家的共產黨為憲成民族民主革命和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而鬥爭戰後,亞非拉廣大地區的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運動波瀾壯闊,勢不可當。一大批原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繼獲得獨立,成為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它們聯合組成的第三世界,成為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是20世紀人類社會巨大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在這個翻天覆地偉大事業中,這些國家的共產黨積極投身於民族解放鬥爭,為國家獨立和社會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國家獨立以後,有些共產黨取得了合法地位,有些則仍然處於非法地位,有的還繼續進行武裝鬥爭。因此,第三世界的共產主義運動,早已形成了多樣化的局麵。有些黨通過參加選舉,進入議會,並且領導或影響了工會等群眾團體,參與國家政治生活。那些繼續開展武裝鬥爭的黨,由於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力量逐漸縮小,影響日益下降,甚至武裝力量趨於消失。至於那些既無合法地位,又不搞武裝鬥爭的共產黨,處境就更加困難。與此同時,在第三世界,主要是在經濟落後的許多非洲國家,一些民族主義政黨在掌握國家政權以後,宣布自己的目標是實行社會主義,“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大搞國有化,有的甚至連小私有經濟也加以沒收。
以上不論哪種類型的黨,由於受教條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也由於蘇聯為了同美國爭霸世界,對這些地區的共產黨以及許多民族主義政黨,千方百計地進行控製和幹渉,從而導致這些黨脫離本國實際,脫離人民群眾,黨的形象嚴重受損,黨員人數減少,威信下降至於那些不顧客觀條件,照抄蘇聯模式的民族主義國家,更是經擠衰落,民生凋敝,債台高築,官場腐敗,嚴重地汙損了社會主義的形象。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右翼勢力乘機掀起反共反社會主義浪潮,對亞非拉各國的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運動,同樣形成了巨大的衝擊。有的黨宣布放棄馬列主義信仰,改變了共產黨的名稱和性質,有的甚至自行宣布解散。至於那些執政的民族主義政黨,更是紛紛宣布放棄主義,向西方國家靠攏,以求擺脫經濟困境。但是,壞事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變為好事。嚴峻的形勢,險惡的風浪,反而促使許多共產黨痛定思痛,麵對現實,正視已經付出的代價,認真總結以往遭受挫折的教訓,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結論,就是必須把握時代的特點,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本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革命發展道路,決不能照抄別國的模式,更不能容忍外國黨的控製。在黨內統一思想的基礎上,積極調整政策,加強群眾工作。這樣,不僅鞏固了隊伍,穩住了陣腳,有的黨還出現了興旺上升的可喜局麵。亞洲內陸國家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尼泊爾共產黨在60年代被迫轉入地下後,分裂為幾個小組織。1990年尼國內出現了民主運動的高潮。在反對君主專製,促使國王廢除黨禁,推翻舊的“評議會”製度及其政府的鬥爭中,尼共各派積極參與,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隨後參加了以大會黨為主體的臨時聯合政府。在修改憲法時,尼共各派從國內當前的實際出發,考慮到同內火多數人的意願,決定不采取立即廢除君主製的立場,讚成確立君主立憲製度,爭得盡可能多的民主。這一符合實際小的政策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良好的影響。隨著思想認識的逐漸統一,尼共各派中的尼共(馬)和尼共(馬列)兩個最大的黨,於1991年1月合並組成尼共(聯合馬列),黨員達到2.6萬人。1993年1月召開的該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強調必須拋棄傳統的舊思想和教條主義禁錮,麵對當今世界的現實和尼國內的客觀形勢,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尼泊爾的國情進一步結合起來,積極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盲函追隨別人搞出的某種模式。與會代表充分發揚民主,通過嚴肅的討論和辯論,最後統一了認識,通過了人民多黨民主主義的政治主張。其主要內容是:在尊重國王和實行君主立憲的前提下,實行多黨並存的民主製度;通過議會選舉和公平競爭,去爭取尼共的執政地位;堅持統一戰線政策,在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前提下,同大會黨政府合作,維護民主,發展經濟;大會通過的關於國際共運的決議中指出:“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並走向共產主義。科技革命隻能延長資本主義的壽,阻止不了它的最終滅亡。由於該黨的這些政策符合實際,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1994年11月尼泊爾大選中,尼共獲得了多數、上台執政,執政9個月後下台,1997年又上台參政。目前,在議會下院205席中,尼共(聯合馬列)擁有90席,在上院60個席位中占有16席,是議會中的第一大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