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領域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曆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興起及其影響的擴大上。這股思潮發端於“非斯大林化”過程中,史學界有人以所謂“重新評價曆史”為名,把抽象人道主義思想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曆史觀作為依據和出發點,肆意歪曲和否定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曆史。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所謂“公開性”、“恢複曆史真相”、“填補曆史空白點”等口號的鼓動下,史學界又一次掀起曆史虛無主義浪潮,不僅進一步全盤否定斯大林,而且進一步否定列寧和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幾乎把蘇聯的整個曆史全部抹黑。與此同時,許多人又在美化舊俄羅斯的曆史,肯定資產階級的“二月革命”,讚揚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白軍將領,把20世紀俄羅斯的曆史完全顛倒了過來。這樣做的結果,不僅否定了俄國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全部革命活動,而且否定了蘇聯社會主義製度產生的曆史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為複辟資本主義提供了輿論準備。
在文學領域,隨著政治路線和文藝政策逐步偏離社會義方向,社會主義文學的主體地位不斷遭到削弱,出現了所謂的“解凍文學”、勞改營文學等揭露陰暗麵和醜化社會主義製度的文學現象。鼓吹“非斯大林化”的人直接利用文學來推行他們的政治路線,支持一些攻擊斯大林和否定斯大林時代的作品發表。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在“民主化”和“公開性”口號的鼓動下,文學領域出現了一股新批判浪潮。首先出現了“政論文熱”,許多作家紛紛發表政論文,相當多的文章歪曲和篡改曆史,暴露現實生活的陰暗麵,惡毒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製度。接著,各個時期受過批判、遺到禁止和流傳到國外的作品重新集中地發表出來,形成一股聲勢浩大的“回歸文學潮”,其中的許多作品具有鮮明的反共反社會主義傾向。與此同時,新創作了一批暴露性作品,醜化革命領袖,否定蘇聯在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成就,甚至詆毀偉大的衛國戰爭。這三個方麵的作品彙成的新批判浪潮幾乎淹沒了整個文學界,對群眾的意識起了極大的毒害作用。可以說,文學在製造反黨反社會主義輿論方麵起了帶頭作用。
西方敵對勢力的思想滲透,對蘇聯意識形態的變化也起了明顯作用。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是西方敵對勢力對蘇聯實行“和平演變”戰略的重要內容。幾十年來,西方敵對勢力花費大量金錢和人力從事意識形態的滲透工作。首先是利用各種新聞媒體攻擊蘇聯的社會主義製度,鼓吹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自由”,宣傳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為此建立了專門對蘇聯廣播的電台以及專門對東歐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廣播的“自由歐洲電台”,創辦了一係列報刊。其次是通過所謂的廣泛接觸和交流對蘇聯思想界和學術界人士施加影響,甚至進行收買。再次是利用各種變節者和支持所謂的“持不同政見者”,采取各種方法與他們建立聯係。當他們週到困難時,就進行聲援,當他們無法在蘇聯立足時,就安排他們到西方定居,幫助他們辦報刊和出版書籍,直接利用他們進行反蘇反共宣傳。西方的意識形態滲透收到了相當大的成效。蘇聯黨內和知識界出觀了一個人數相當多的“西方派”,成為所謂“民主化”和“公開性”的支持者和骨幹力量。社會上也出現了親西方的情緒。
總之,由於蘇聯在意識形態領域逐步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最終導致蘇聯劇變、蘇共垮台。由此為我們提供了十分深刻的啟示:
第一,必須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把它當作一件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的大事來抓。蘇聯70多年的曆史充分證明,正確的思想和路線可以興國,錯誤的思想和路線可以亡國。首先,為了保證黨不變質和國家不改變顏色,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必須確保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決反對指導思想的多元化。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隻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正確製定和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發展先進思想和克服落後思想。如果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指導思想上搞多元化,勢必導致人心大亂、天下大亂,給黨和國家帶來災難。其次,必須加強對意識形態領域各部門的領導,用馬克思主義占領各個思想陣地。要反對非政治化和非意識形態化的傾向,重視思想理論建設,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工作,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加強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其三,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一方麵要反對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和把馬克思主義庸俗化的傾向,同時花大力氣研究現實生活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在理論上實事求是地大膽探索、不斷創新,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另一方麵要警惕和揭露形形色色的以“創新”為名歪曲、篡改馬克思主義的企圖。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甚至亡覺亡國。蘇聯的教訓提供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