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偉大的曆史性轉折,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鄧小平同誌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並在實踐中不斷地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體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進行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定了黨和國家在新時期的工作中心要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後,鄧小平同誌對新時期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基本路線的內容和意義,都作了精辟的說明。他在講到黨的思想路線時強調指出:“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籍結合”,“過去我們搞革俞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國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就要亡黨亡國”。“隻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迸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後不久,他在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中,科學地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社會前主要矛盾,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所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他還分析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有兩個重要條件和前提:一是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指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
二是必須進行改革,指出“現在我們的經濟管理工作,機構臃腫,層次重疊,手續繁雜,效率極低”,“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他強調說我們必須“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樣,他闡述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確定了我國現階段的主要任務,論證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必要性,並且首次使用了“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一概念,從而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了最初的表述。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由鄧小平同誌親自主持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在全麵、係統地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明確毛澤東的曆史地位和必須堅持、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同時,闡述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十條基本原則,充實了建設有中特色社會理論的內容,隻是當時還沒有使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的語言。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次代表大會上,鄧小平同誌在開幕詞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科學概念,明確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之後,1984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和1986年7月召開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分別在經濟體製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設兩個方麵,進一步充實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容。前者,遵照鄧小平同誌的意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為後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的形成提供了正確的思路;後者,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闡明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強調了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製建設,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等一係列“兩手抓”的戰略方針。
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基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對國情的深刻認識,第一次係統地闡明了關於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概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12條基本原則,並且指出這一理論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繼找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實現第一次曆史性飛躍之後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
黨的十三大之後,遵照鄧小平思想和依據新的實踐經驗,黨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新的概括。1990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和1991年7月1日江澤民同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比較係統地概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重要內容。特別是1992年初,鄧小平同誌在巡視南方時發表的一係列重要講話,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覺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回答了經常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大大地豐富和充實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把全黨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觀論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國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了全麵係統的闡述,鮮明地反映了這一理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已形成為一個較完整的體係。
可見,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緊緊地圍繞著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一步一步地相結合,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係。它是以鄧小平同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用新的思想、新的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具體地主要表現在:
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劃分社會發展階段的理論,作出了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由於受曆史條件的限製,他們隻是提到向共產主義過渡將劃分階段的一般方法論,沒有也不可能提到社會主義時期將經曆具體不同的階段。鄧小平同誌根據我國是生產力比較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認為必然要經曆一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而且將是一個很長的曆史階段,至少要上百年。這是將馬克思主義劃社會階段的方法運用於中國具體實際而得到的科學結論。
在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問題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生產力的原理,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馬克思生義經典作家雖都曾指出,社會主義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生產力的總量,但並未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鄧小平同誌根據當今社會主義製度都產生於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這一曆史現象和這些國家迫切需要首先擺脫貧困的要求,以及麵臨資本主義強勁挑戰的嚴峻形勢,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命題,這就從根本上回答了如何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並最終戰勝資本主義這個重大課題。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提出了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的新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動力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在階級對抗的社會中,階級鬥爭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基本動力。但在社會主義製度建立後,怎樣認識社會發展的動力性質和把握動力發展的運動機製都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鄧小平同誌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把改革作為社會主義發展動力來認識,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矛盾學說的運用和發展。
在社會主義經濟體製問題上,突破了把市場和計劃同社會製度相聯係起來的傳統觀點,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原理,提出了計劃和市場是兩種經濟手段的論斷,為經濟體製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總是把計劃經濟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資本主義劃等號,在經濟運行體製中把計劃經濟同市場經濟完全對立起來,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同誌明確提出計劃和市場是兩種手段,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有市場,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計劃和市場都得要、並且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模式以最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造性的發展。
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上,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革命和建設的道路應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而不同的原理,倒造性地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科學命題。鄧小平同誌總結了從俄國到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問題上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適合中國的特點,決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必須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命題的提出,標誌著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上進人了自覺的清醒的狀態,標誌著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一次曆史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