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公正、團結互助作為獨立的概念各自有著豐富內涵,但作為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基本價值是一個整體,它們密切聯係、相互製約和相輔相成的。它是以抽象的人為出發點和核心,認為人應該是自由的,他人的自由又是每個人自由的界限和條件;公正則提供每個人同等發展機會,根據是人具有同等的尊嚴;團結互助不是強迫的,是由於人作為社會的人必須互助。自由和公正不隻靠製度來保證,還要依靠人的互助。
人要互助也隻是出於人的理性觀念,即人人都應過符合人類尊嚴的生活,人越是作為自由的人、平等的人,就越能實現麵結互助。三者的關係體現了一種協調,體現了一神道德的約朿,一種人所特有的道德自律、意誌自棒。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基本綱領強調說明:自由、公正、團結互助是互為條件、互相支持的。三者在等級上是平等的,它們互相解釋,互為補充,互相製約,從而充實其內涵。誰忽視這些基本價値的彼此間的關聯及其同等性,誰就破壞了這些基本價值並歪曲和篡改了它們的意義。所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稱基本價值是“三位一體”的。
德國社會民主黨自稱其基本價值論的形成絕非偶然,而是有著多方麵的思想理論淵源。基督教關於人性的說教及其倫理要求,法國大革命所宣布的人權,康德的倫理思想,黑格爾的辯證曆史哲學,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等等,一起構成了這個獨一無二的倫理信條。然而,基本價値論的最主要的思想理論淵源是三個方麵:
第一,康德的倫理學和新康德主義。康德的倫理學把人區分為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他認為人作為理性的存在者,具有按照理性自身所規定的道德法則行動的能力,理性所規定的道德法則是對任何有理性和意誌者都適用,因而具有客觀的普遍有效性,亦即成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法則。這種道德法則是對人的意誌來說,是一種“絕對命令”,是適用於“一切時代、一切民族、一切情況”的道德。這種道德法則反對把人作為供奴役的工具,認為人隻能而且始終是目的。因為人之所以作為理性者而存在,是由於他自身就是“客觀的目的”,也就是說,人是以自身為目的而存在的,沒有什麼其它隻用作工具的東西可以代替。他還認為,人作為自然的感性存在者,他是自然的一部分,呈現出一種動物性,隻有相對價値。人作為理性存在者、作為道德的主體,他本身就是目的,具有超越感性世界的一切價值的絶對價值。同時,人作為感性存在者,是屬於“現象世界”即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規律和感性欲支配;作為有理性的存在者,人是屬於“自在之物”的世界,因此他可以超越現象世界,不受自然規律和感情欲望的支配,而按照自己規定的法則去行動。這說明人是道德法則的主體,人自已為自己立法,服從道德法則的人本身就是這個法則的立法者,因而人的道德活動必然是真正的“自我”的活動,亦即“意誌自律”的活動。總之,在康德看來,世界是不可知的,人不可能認識客觀規律;但人的理性可能起選擇善惡的作用,亦即人是有作出主體責任的自由選擇的能力。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基本價值論正是全盤接受了康德的“目的論”倫理思想,強調人的主體責任和自由選擇,“人的尊嚴是我們行動的出發點”,“任何時候都不允許使人成為國家或權力集團用來實現自己目的手段。”
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基本價值論更是對新康德主義即倫理社會主義的直接繼承。19世紀60年代出現的新康德主義,打著“複興康德”的旗號,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和曆史唯物主義,宣傳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鼓吹倫理社會主義。新康德主義的顯著特點是:把社會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割裂開來,認為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而是道德觀念的不斷完善和進步;認為康德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道德原則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德國社會民主黨正是吸取了上述新康德主義觀點作為基本價値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