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體說來,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但有時不免失於過多的雕刻。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後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
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餘首。雖不以詞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壯景及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鬱,被讚為詠古絕唱。它同範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從文學角度總觀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裏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但是,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幹枯。這些都是他在藝術觀和創作上的局限。
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是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包拯年幼即勤於學,成年後,以孝行聞於鄉裏。天聖四年(1026年),赴京應試,次年中甲科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今江西永修)。因父母年事已高,他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但由於父母不願隨行而辭官,歸居鄉裏,侍養雙親。父母去世後,包拯於景祐四年(1037年)赴京聽選。當時他寫有一首詩詠誌:“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於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表明了自己從政、為人的誌向與原則。不久,出知天長縣(今屬安徽),後徙知端州(今廣東肇慶)。慶曆三年(1043年),入京除殿中丞,又遷任監察禦史。慶曆六年(1046年),奉命出使契丹,他圓滿地完成了使命。使還後,遷三司戶部判官,先後出為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慶曆八年,入為三司戶部副使,上《天章閣對策》等奏疏。皇祐二年(1050年)除天章閣待製、知諫院。皇祐四年,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後徙知瀛、揚、廬等州府。嘉祐元年(1056年),權知開封府,任上改革訴訟製度,並拆除中官勢族跨河修建的園榭,疏通了惠民河。嘉祐三年,遷權禦史中丞,兼領京畿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次年,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嘉祐六年,遷給事中,為三司使,隨即又升任樞密副使。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疾,數日後,逝世於開封邸舍,終年64歲,諡孝肅。著作有《包孝肅奏議》10 卷傳世。
官場生涯
包拯的幼少年時代,深受父母寵愛和教養。包拯長大後,也極為孝順父母。與包拯同時代的歐陽修,曾經彈 劾包拯“素少學問”。這裏的“學問”,主要不是指讀書和文化水 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歐陽修其實不是貶低包拯,而是認為 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裏;晚有直節,著在朝廷”,應該給他以 更合適、恰當的官職。
包拯的青少年時代,也曾刻苦讀書,所以在他29歲時,終於考中了進士甲科。按照宋朝規定,考取進士之後,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水修)任職。但包拯認為父母親年事已高,應該盡孝奉養雙親,因而請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但是,父母親希望兒子在自己身邊,包拯便決定辭職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仍不想離開故土.當時,這種封建孝道,受到家鄉人的稱道。近年,安徽合肥發現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
由於家鄉父老的勸告,包拯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靈地,到天長縣(今安徽天長)任知縣。這時,包拯已是40歲左右的中年。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廣東肇慶)。端州出產一種有名的硯台,叫端硯。端硯每年要向朝廷進貢。由於當地官吏和豪紳等層層加碼克扣,端硯的產量雖多,卻變成了百姓的沉重負擔。包拯下令豪強官吏,不得貪汙,隻能按規定數量,向朝廷進貢。而他自己,直到離開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硯。
或許由於包拯這種鐵麵無私的性格,被大臣們賞識,所以朝廷於慶曆三年(1043年)將包拯調到首都開封。這是自從進京考試之後,包拯第二次來到京城。包拯被任命為監察禦史。當時,監察禦史雖然沒有多大實權,但對包拯來講,卻十分重要。這是因為,從此包拯可以直接參與朝政,並且可以對於朝廷各個方麵,尤其是用人等方麵,提出看法和建議。實際上,包拯在任監察禦史期間,確實對北宋的內政外交,提出過許多批評和改進辦法,並且還曾出使契丹(遼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慶曆六年(1046年)夏,包拯調任為三司戶部判官。當時的三司是中央財政機構,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兩稅等,戶部判官協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省)的財政、監察等行政事務。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視體察民情,要求朝廷讓百姓休養生息而安居樂業.兩年之後,包拯被召回開封,提升為戶部副使。在此期間,他曾前往河北解決軍糧問題,又曾到陝西解決運城(今屬山西)鹽業問題。在河北,他奏請用作養馬的田地,還給地方和農民。在運城,他改革鹽稅法令,以便利於商販經營鹽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