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獵羊岩畫(2 / 3)

野山羊是非洲撒哈拉岩畫、塔西裏岩畫中經常出現的動物形象。這些野山羊的角是人們著力刻畫的部位,總是被誇張地畫成幾乎與身體等大,羊尾也常常碩大無比,這種寫實與誇張結合的描繪可能與人們的某種信仰有關。

美國加州東南部沙漠邊緣的許多山穀裏,遺存著數以千計精心製作的岩畫,表現的是古印第安人追逐大角羊的場景;美國大盆地岩畫中發現的成千上萬的大角羊圖案,則是打獵前,巫師們舉行祈禱儀式、希望大角羊源源不斷供應給人類時留下的。

蒙古北部色楞格河上遊的楚魯特岩畫是蒙古境內最大的岩畫群之一,岩畫內容大部分是表現各種各樣的動物,如野牛、山羊、盤角綿羊、馬等。其中一幅《放牧》描繪了獵人帶犬驅羊牧歸的情景。

中國岩畫的分布是極其廣泛的,“東起大海之濱,西至昆侖山口,北達大興安嶺,南傍左江南岸”岩畫點近千處,畫麵近百萬幅,居世界前列。由於分布地區的不同,岩畫的內容和風格也有所不同,一般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以雲南、廣西、四川等省區為代表的,表現農耕民族生產、生活的岩畫;一類是以東南沿海各省為代表的岩畫,表現的是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結合;第三類是北方、西北地區大山、草原的岩畫,表現的是草原文化,著名的有內蒙古大興安嶺岩畫、陰山岩畫、烏蘭察布岩畫、巴丹吉林岩畫,寧夏的賀蘭山岩畫,甘肅的黑山岩畫、祁連山岩畫,青海的青海湖岩畫,新疆各地的岩畫等。這類岩畫數量最多,至少占全國所發現岩畫的70%以上。

當我們考察代表草原文化的岩畫時,不禁會驚歎:羊是這類岩畫的主角。蘇北海在《新疆岩畫》一書中指出,“羊是在各地岩畫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可以說這句話也適用於其他地方岩畫中羊形象之多少的概括。那幾千年前、甚至幾萬年前鑿刻在岩石上的羊隻、羊群,向後人講述著遠古發生的故事,透過這數量眾多的羊岩畫,我們不僅能勾勒出原始人從狩獵到放牧、畜牧再到農耕的發展軌跡,也能探尋到先民內在的精神奧秘。

母係氏族社會初期,在山區和遼闊的草原地區,人們為了生存,必須捕獵野獸以取得肉食和毛皮,作為食和衣的來源。羊是原始人主要的捕獵對象。那個時期,分布於北方地區的羊種主要有北山羊、盤羊、岩羊、高鼻羚羊、藏羚、鵝喉羚羊等。

弓箭發明之前,先民主要靠石塊、石球投擊野獸來捕獵之,這樣的方法顯然不可能有多大收獲。為了多獵取動物以改善生活,原始初民們千方百計地創造和改進著狩獵的工具。新疆布爾津縣伊其塔斯的一幅《狩獵》岩畫,讓我們看到了原始人使用獸夾圈的情況:一隻圓形的獸夾圈,套住了岩羊的後腿,岩羊痛苦地掙紮著。看得出,人成功了。

弓箭的發明和創造,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中所指出的:“弓箭對於蒙昧的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但是,對原始人來說,發明弓和箭並不是一件容易事。“人為了造成箭需要幾千年。起初從弓上射出去的並不是箭,而是本來就有的投槍。因此,弓必須在那時做得很大——像人那樣高。”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諾門溫格爾有一幅《獵盤羊》圖,獵人所持的弓則比人還要高出許多。這幅岩畫構圖完整,右邊的獵人盤弓搭箭,箭頭對準了盤羊的前胸。從那笨重的弓箭判斷,這是一幅相當古老的岩畫。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弓不斷得到改進,從比人高,變得與人一般高。新疆米泉縣柏楊河鄉獨山子岩畫上有兩個持弓射羊的獵人,他們手中的弓與人同樣高。二人均離羊很近,直接將箭對準彎角北山羊的臀部。弓雖然小了一點兒,但仍顯得笨拙、不靈活。不過,當二人同時射中北山羊時,旁邊一個人高興地雙手舉起歡呼起來,於是打獵的緊張場麵及豐收的喜悅情景躍然畫上,反映出遠古人民的生產和內心世界。

當然,弓箭後來發展得越來越小,具有了射程遠、速度快、殺傷力強的特點。同樣在新疆米泉縣獨山子的一塊寬2米、高1.5米的岩石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岩畫。這是一個狩獵北山羊的獵人,所持的弓甚是靈巧。在這位獵人麵前,9隻北山羊皆撒開四蹄,拚命逃奔,畫麵充滿了羊狂奔時的動感。隻有一隻很小的、還不諳事理的小羊抬起頭不解地望著它的同類,顯得非常可愛。因為有利器在手,獵人不慌不忙,彎弓向跑在前麵的一隻大羊射去,他的神情與驚恐的羊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