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葬俗中的羊(2 / 2)

(二)羊毛招亡

四川、雲南、廣西、貴州等地的彝族認為,人死後其靈魂不死,故死者屍體火化後要對其靈魂進行招亡。死者親屬用木杆紮一個十字形木架,頂端必須附著羊毛,兩側紮以箭竹,下部則披以細草,長約5寸許,呈人形,代表死者的靈魂。彝族巫師畢摩對這個偶像誦經念咒,將死者亡靈招附其上。死者親屬把這個偶像放在家中,家人、牲畜不得觸犯,吃肉喝酒時,必先對其祭奠:將酒、肉等在火塘上繞三圈,然後放在偶像下麵,過相當時間才敢撤下食用。招亡後一月(有的地區延至招亡後數年甚至一二十年)舉行出靈儀式,殺綿羊、山羊獻祭後,將偶像送往深山靜僻之處或較高、深的岩洞中存放。

有的地區以羊毛招亡的儀式於上略有不同。人死後,由巫師帶死者幼子於山中連根取回山竹一根,截一根與幼子拇指相等的竹根,裹以羊毛。根據死者性別的不同,再紮以紅綠絲線,男用紅線紮九匝,女用綠線紮七匝,裝進布袋後放入一小蔑籮內,由巫師持往死者遺體旁作法念咒,使死者亡靈附於其上。死者親屬將這個象征死者靈魂的牌位置於堂屋上方的“祖靈洞”中供奉。

(三)領羊·交牲

“領羊”是陝北地區喪葬習俗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儀式。死者入殮後,靈棺停於靈堂,死者的親屬披麻戴孝跪拜於地,其中有“孝子”行列。入夜時,祭者把親友送來的果饌佳肴盛於祭盤中,手托祭盤於頭頂,以嗩呐鑼鼓為前導,舞著從後往前進入靈堂。在跪拜靈前的孝子行列裏穿插回旋幾圈後,將祭盤供於靈前,當這些結束後已入夜,“領羊”開始。祭者將親友送來的公羊捆係四蹄供於靈前,並用棉花蘸水點灑羊的四足,意思是請祖先領的是四肢完整的全羊。接著,祭者向羊身上潑灑冷水,羊受到這突然的冷水刺激後抽搐戰栗,這表示祖先已領了羊。如果羊不哆嗦發抖,就是祖先沒有領羊。祭者就代表孝子詢問祖先為什麼拒絕領羊,實際是自問自答:你們老哥兒幾位是不是都爭著要這一隻羊?你們不用爭,下邊還有好幾隻羊,你們每人有一份。邊說邊向羊身上潑冷水,看羊是否抽搐。如果羊仍然不戰栗,那麼就猜測別的原因,並繼續潑水,直到羊哆嗦發抖,才算祖先領走了羊。

舊時貴州黔西、仁懷、六枝等縣的仡佬族有人死後舉行“交牲”儀式的習俗。喪家要請道士來家做道場,超度亡靈,並且牽羊、牛繞道場,民間認為如是可使死者到陰間後不會缺少吃穿。

(四)跪羊誌哀

青海河湟地區的漢族有這樣的喪葬習俗:人死後,其已出嫁的女兒偕女婿、直係血親的甥侄來吊唁時,必須獻一隻頭、蹄俱全的整羊祭奠死者,羊頭上塗一層花肚油。有的地區旁係血統的一些晚輩也要獻羊,喪家以獻祭羊多為榮,並將收到的羊都擺在院中的喪桌上,羊頭向著靈堂,前腿作跪伏狀,以示誌哀。羔羊跪乳其母,是至孝的象征,晚輩向死者獻的羊之所以擺成跪伏狀,有以羊喻己,借羊表達對死者的懷念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