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理解傳統文化,必須修道(2 / 2)

現在講四書五經,大多數是就字論字、依文解字,這個樣子講繼承傳統文化都難,更談不上發揚光大。舉一個例子,儒家經典《大學》裏頭有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止善。”這話是什麼意思?你可以用政治學來解釋它,但這隻是認知科學;生命科學在哪裏?這話也同時表達了生命科學。明德是什麼?你修道,開上丹田竅的時候,自然會明白什麼是明德;上丹田竅真開通了,當然就“明明德”了。往政治治國方麵解釋的,至少還沒有離開聖人的本義;再等而下之的,那就隻能胡猜了!把明德解釋成“明白道德”,這樣講的人,根本沒有哪怕嚐試一下聖人之道啊,就一路考試考過來了,所以當年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解釋成是“學習以後時時複習,也很高興啊”,整個兒一個應試教育;在古代,“學而時習之”,是講做人之道,可不是應試啊!

什麼叫親民?親民當然要打開中丹田和夾脊二竅,這叫開心。開心以後心胸寬廣,自然有人氣、有人脈,不是親民是什麼?能親民,當然擁有影響力,能夠教化周圍的人,就能親民。什麼叫止於止善?古代儒道不分的時候,大家修道修到止息的時候,下丹田就開始“辟闔”,一起一伏內息綿綿,全身的毛孔都在呼吸,息停脈住天人合一,後天胡思亂想的妄念自然停止,當然“止於至善”了(生我之地也是至善之地)。

沒這個學養的人怎麼解釋呢?解釋成“一直偉大到最高的善,才停下來”。這個聽著就很忽悠,難以自圓其說嘛。

通上四竅“明明德”,通中兩竅“親民”,通下三竅“在止於至善”。竅通了,能止息了,一個人才能“知止而後能有定”(定念),“定而後能靜”(靜意),“靜而後能安”(安心),“安而後能慮”(慮覺),“慮而後能得”(得真氣)。這不都說得很清楚嗎?知止而後能定,就能真正進入心定。真正入定的人才能明白虛靜的道理,這都是修道啊,所以古代的大儒都仙風道骨。(現在有些老師講《大學》,沒有實證,然後就不知所雲,不知道講到哪裏去了。所以,我們隻有修道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我們講究個分門別類、條分縷析,而古人的很多思想,是生命與認知合一的,所以傳統文化的經典分內解(生命內證)、外解(認知實踐)。內解講人和人的關係,外解講人和物的關係。同一句話,可以適用於人際關係,也適用於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而不是人與人的關係叫“曆史唯物論”,人與自然的關係叫“自然辯證法”,分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是這樣的。

大道研究的首先是人對自己的認識,二是人對人類的認識,三是人對自然界的認識,這三者是統一的,這才是大道。大道可以超越時空,是含三歸一的。或者這麼說,內解講“修身齊家”,外解講“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同一句話,你可以用於修身齊家,也可以用於治國平天下。可以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可以研究人與社會的關係。中國的經典,真的很了不起。(所以不修道而去解釋中國的傳統經典,根上不理解,自然是振振有詞卻離題萬裏。要傳承和發揚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和經典,就要先修道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