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點,舌頭還可以治療男人的早泄,一對男女做愛,做愛時女的嘬緊男人的舌頭,他就不會很快漏精,奧妙就在這兒。在丹道中,卷舌也是防止精氣外漏的一種方法。
有時候,有的人因為有病,舌頭腫了——舌腫,下身也一定腫,有些臨床的大夫就有這個經驗。舌頭為心之苗,在丹道中還認為它與人體的生殖器官息息相關,所以卷舌可以防止漏精泄精,可見舌頭在修行中是多麼重要。這個方法,在道家叫“卷舌塞喉”,實際上也是金丹大道三大秘訣之一,叫“飲刀圭”。
以前我們講過,金丹大道三大秘訣,一是“玄關一竅”,二是“抽坎添離”,三是“飲刀圭”。什麼叫“刀圭”?圭就是過去大臣上朝覲見皇帝的時候手裏拿的東西,這個叫圭板;古代的兵器裏有像這個圭的,叫刀圭,我們的舌頭就像圭板、刀圭。
但大多數人看到的書上解釋是,“圭”是兩個土字,這兩個土在河圖洛書裏麵就是戊己土,戊土和己土,戊土就是“口—口”,“胃”叫己土,我們把口水咽下去以後,就是讓戊土和己土“和合”而成圭,兩個土。這時候,口水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把真情跟真性和合,所以丹書裏把它叫“黃婆”,就是做媒的,它起個媒介作用,令我們的情與性結合。內丹修煉,必須要用“黃婆”,咽口水才能把上丹田竅的“戊土”情帶下去,和下丹田竅的“己土”性結合,“黃婆”(又叫“真意”、“真土”、“真信”,咽口水是靠本能自動咽口水)的任務在丹書裏非常保密,這種方法就叫“飲刀圭”。戊己二土以黃婆為媒,才能“還精補腦”,單純的性(性激素)或者單純的情(向性腺激素),都沒法直接用來“還精補腦”,所以要用口水來媒介一下。有些人說“還精補腦”就是“用精液來補腦”,這樣解釋就太離譜了。精氣化為精液的話,是為濁精,哪能補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所以,口水用處非常多,平時可以治胃病、心髒病,能使人心思專一;煉丹能當媒介,帶領情跟性的結合,所以我們平時舌頭盡量要卷著。
那麼修道的時候“飲刀圭”,怎麼知道戊土和己土已經結合了呢?我們修道的時候,二土結合有特定反應,就是我們的肚子裏會出現聲音,“咕嚕咕嚕”的,這不是胃蠕動或者腸蠕動的聲音,而是二土結合以後,產生的一個個小水泡泛起似的聲音,而且你耳朵能聽得見,如果你聽到有五六聲,那你這個功就算練成了——這個在丹書裏邊叫“交罷”,也叫“水火既濟”,完成了,你出定醒來以後,全身非常輕鬆,舒服極了。
以上,就把“七支坐”嘴的要求講完了。
除去嘴以外,還有眼。我們知道,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對眼的要求,在“七支坐”裏邊叫“垂簾”——垂簾就是眼皮自然下垂,不要閉緊。任何修行的人,眼睛都不要閉死,自然地下垂下來,就有一線白光在眼前;如果閉眼的話,就把心火憋在裏麵了,就會充血,兩個眼角甚至會出血。我的眼角也是出過血的,後來才知道眼皮下垂,垂簾以後就好了。另外,眼睛不能因為垂簾就俯視,要正視。正視就是不要往上往下往左往右看,平視,然後要想內裏,就是返視斂神,內照。到了高級階段,修行的人會出現一種“白衣觀音相”,就是眼珠子上翻,是觀頂的。修行到了高級階段的時候,人的眼珠自動就這樣了;如果能這樣頂視似的返觀,再意守膏肓二穴,想走就走,生死自由。生死自在了沒有?不見得,“坐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禪宗大德這話的意思是,雖然有這個本事,但是“先師意”——了生脫死、生死自在的能耐,夢都沒有夢見呢,因為這個隻是功夫,而不是正果;但即使是功夫,你們想用這個辦法離開人世,還做不到,功夫未到。
也有人好表現,急著要“白衣觀音”,就把眼睛愣翻上去,這也叫“白衣觀音”,有高血壓的“觀音”——功夫不到,勉強做,血壓一下就上來了,受不了的,所以修道還是要道法自然。
“七支坐”裏麵,眼睛要一垂簾、二平視、三返觀、四斂神。返觀,功夫深了,自然觀得長久,道書中說“久視才能長生”。返觀什麼意思?我們想背後、觀內在,神光內斂,這就叫返觀斂神,這就是得長壽的不二法門。
《金剛經五十二家解》中有一句話:“自古千佛萬佛無不是頂天立地,鼻拉直,眼拉橫,兩眼看兩眼。”大家可以來體會一下:鼻拉直,就是下巴微收,鼻子不前翹,呈一條豎的線;眼拉橫,就是眼睛平視,呈一條橫的線,這個就是麵部“十字架”。所以你看,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都有這個,有個十字架,一進教堂就有十字架,所以鼻拉直,眼拉橫。要輕柔地展開,不能太用力。
那麼修行界多年來爭論的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句“兩眼看兩眼”。能看的“兩眼”是一雙眼睛,這個好懂;但是眼睛看的“兩眼”又是什麼?就有人出來忽悠了,說是肚臍眼啦、腰眼啦,這不對——相當於媽媽告訴孩子說“你是從我胳肢窩裏生出來的”。諸佛的眼睛看什麼眼?這一點始終是保密的。真懂密宗的人就知道,諸佛看住的這兩個眼,其實就是密處的兩個,是“無漏”的;諸佛內視,返觀內照,就是這麼兩眼看兩眼的。
當然,大家會覺得這怎麼可能?不過就是覺得上麵兩眼尊貴,下麵兩眼低賤。這是誰規定的?這是自然本原嗎?隻不過就是人的觀念。人的這觀念最靠不住,佛家叫妄念,如果沒有下麵這兩眼排泄,哪個人活得下去?元神藏於腦而發於兩目;元精藏於腎而發於外腎、淫根。
《道德經》開篇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後來又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什麼意思呢?上等根器的人聞道,就很認真地去學、去練;中等根器的人聞道,半信半疑、若存若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下等根器的人聞道,一聽就哈哈大笑。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層次的人不笑的話,那就不是“道”了。莊子講“道通屎溺”,莊子是最了解老子的,這是莊子說的。
所以人們為什麼一聽(下麵兩眼)就要“大笑之”呢?當然,佛菩薩要看下麵兩眼,這能不“大笑之”嗎?如果不笑了,這倒不是真道了,所以老子就點明這個。不過一定有人會站出來大罵我在胡說,侮蔑佛祖。
在《莊子》裏,還有這樣一段記載:“它日,複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這段是說,孔夫子一聽他的徒弟顏回做到“坐忘”的程度了,這個不簡單啊,似乎得道了啊,於是“蹴然”。古人都是跪著坐的,屁股落在腳跟上,這個時候孔子趕緊直起上半身問:“何謂坐忘?”坐忘就是打坐達到了“忘我的程度”。顏回用這個詞形容自己的感受,孔子是過來人,一聽這個有意思啊,趕緊問;顏回就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孔子一聽,真得道了啊,於是給顏回印證說:“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當老師的說:顏回啊,你“同於大通”了,天人合一了,無是非善惡的對立了,很清楚地了解造化的變化無常了,果真如此聖賢啊!顏回啊,這一回你是真得道了,我也隻好跟在你的後麵向你學習了。
這是莊子講的孔子和顏回師徒倆修道的對話,莊子是得道的,老子是得道的,孔子和顏回也是得道的。所以,真要了解儒家,就得好好修道,因為古人是儒釋道合一的,真要把握儒家的“仁”悟通才行。“仁”不單是仁愛的意思,也是果仁的仁;仁是核心,人事的核心是什麼,請大家悟。那麼,顏回這個時候請教老師,事實上他已經在修“無為法”了,這個時候隻能報告自己的心得,由老師來印證,沒法抓著個具體的方法修了,所以孔子也隻能給他印證,沒辦法具體教他了。真實身體力行實證修道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明白這些聖賢的真意,隻是看看書本就能真懂?我看不是。內行就知道,讀《道德經》之前最好先讀《莊子》;讀《論語》、《易傳》之前,最好先讀《孟子》。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悟得還不夠啊,隻好先從容易一點的地方入手。莊子這一段既說道也論儒,我們現在知道“坐忘”,就是我們修道的時候,要“墮肢體”,身體要鬆,要虛,真正煉精化氣合格了,幾乎沒有身體的感覺。這是身體的,要放鬆,精神上要“黜聰明”,就是放逐那點小聰明,別在妄想裏麵打轉,這樣才能“離形去知”,而後“同於大通”,就能夠跟宇宙大通合一,“同於大通”了,也就是得道了——這裏的“大通”就是宇宙天地間能動的那個本體。
“黜聰明”、“離形去知”,講得非常精彩,不愧是“賢哉回也”,連老師孔聖人都很佩服。這說明,修道跟我們求學問不一樣,求學問的人是“為學日益”,知道得越廣博越好;而修道呢,“為道日損”,並且“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是老子《道德經》裏講的。你要“坐忘”,修道的人得舍得把自我的東西一點點丟掉;甚至修功行,功夫的高低也看你舍掉了多少,所以“為道日損”,它跟求學問是不一樣的。這個人學問大,不等於得道了,這是兩碼事。
修道是要講功行的,不是嘴巴講講,所以要真正“黜聰明”。我們常常自以為聰明,黜就是黜棄,那點小聰明還是靠邊站吧,別以為自個兒很聰明。修道的人就要去掉聰明勁,要“離形去知”,把你的那些“知識”,讓你那些自以為是的東西靠邊站,別老記著自己了不起,懂得多,那樣連功夫都練不成,更不用說得道。大官也好,一介平民也好,隻有“離形去知”,才能修到與宇宙大地間的大道相同——同於大通。這是孔子給顏回印證“坐忘”。在《莊子》的《大宗師》裏麵,後世的儒家養氣,修道修到“大宗師”的大儒,就能達到這個程度。
因為“為道日損”,要“離形去知”,所以修道的人要恬淡虛無,諸葛亮說:“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修道的人要淡泊寧靜,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更要舍掉自我的那點聰明、功利。自我的執著舍棄得越多的時候,也就是修道的功夫越高的時候,“損之又損,以至之無為”,那就是真正修大道了。因為要恢複人們本來就有的“五眼六通”就必須先否定我們在物質世界後天所學的感知功能,暫時先不用,損之又損。但我們生活在現實社會,有時不得不應付事,不能完全不用後天。電話來了!有客人急事……你還得應付事,事後又什麼都別想。
我們繼續講“七支坐”。學習“千佛萬佛”,要“鼻拉直”,下巴微收,鼻子好像和肚臍有一根線,把它輕輕拉直。修道,鼻子有大用處,鼻子的鼻尖在修道的時候叫“鼻準”,這是什麼意思呢?修道的時候,這是一個保險裝置,鼻尖是一個保險器。因為我們一開始修道,許多人總是喜歡守上丹田,尤其是不少出家的和尚。和尚是一開始修行就練“性功”,也教人家守上丹田,甚至有人說這是什麼“上玄關”。但是,功夫不到,一守上丹田,血壓就會升高,除非你是低血壓,否則這麼修行要頭暈胸悶的,會心煩練不下去。
那麼正確的修法,是先從“海底”開始,當我們功夫已經到了“精滿氣足”、“陰竅顫動”的時候,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會產生“先天一氣”,這時候才能補腦,這時候才需要我們改守上丹田;但守上丹田之前,先守鼻準。因為意守鼻準,鼻梁會自動產生一線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自動幫助我們用意,不需要我們有意。這麼修煉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防止高血壓,防止腦充血,這時候鼻子是一個保護裝置,叫“鼻準”,也是諸佛“鼻拉直”的目的。所以現在出家的師父要注意,這個時代高血壓、心腦血管方麵的疾病這麼多,要傳法指導眾生,自己一定要用心修行,見地要高,懂得人體的道理,才好傳法度生。
談到鼻子,密宗裏還有一種方法,叫做“九節佛風法”,也是通過鼻子來練呼吸。人的兩隻鼻孔是不一樣的,男的是右邊鼻孔構造精微,所以“九節佛風法”裏用它來吸氣;女的是左鼻孔精微,所以用左鼻孔吸氣,右鼻孔吐氣,這是密宗用的方法。
那麼“七支坐”裏,“手一支”手部的要求是什麼呢?我們隻知道“合十”,這是佛教顯宗的手勢。合十要肩鬆開,背圓了,正好通夾脊竅——佛道兩門的修行都是相通的。為什麼?因為都是要人來修,人體都是一樣。
佛教密宗裏叫“身手結印”,這個最常用的手印,叫彌陀印,就是阿彌陀佛的手印。阿彌陀佛的手印有九品,練著練著就會自動變化。它最初用的手印就是右手的中指對著左手的掌心,然後兩大拇指形成一個圓,可以挨著,也可以分開。第二品就是阿彌陀佛的定印了。當他入定的時候,他的手就變成一個方塊樣的,仍然是中指要對著掌心,然後這樣。
觀世音菩薩的手印有三品,一品是這樣,右手在外麵,形成花籃的形狀,右手大指壓著左手大指掌根合起來,右小指再壓,然後一個一個的這樣形成一個花籃。還有“九品蓮花印”,右手大拇指壓住左手的大拇指,形成九個瓣,下麵合住,這是觀世音菩薩的第二個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