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夫就是練精、氣、神。
第一、“精”是什麼?精是產生於內腎(俗稱兩個腰子),藏於內腎,精氣為先天與後天之精,先天精叫清精,是男性的性激素(荷爾蒙),濁精是存於精囊的生殖之精,濁精又稱渣滓,由淫念而生。
第二是氣和炁。“氣”也有先天與後天之別,後天氣包括呼吸之氣和飲食營養而生之氣(古人寫作氣);先天氣又叫“元氣”,是人們出生以前就已生成之氣,出生以後,由於宇宙天氣化生補充之氣,這種氣是先天自然的,人體靠它稟行立命,是無火之氣,被寫作“炁”。經絡氣叫經氣、營養氣叫營氣、榮氣,走經絡,潤澤五髒,走血管之氧與心髒有關,我們稱之為半先天氣。炁是可以化為精的,而精又可以化為炁,所以,我們常說:“精炁”本來是一個東西。精化為炁後藏於心,心髒造血,淨血非靠精氣引動不行,所以說“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屬陽,血屬陰,女人反之,男左女右。
第三是神,又叫“元神”,它是在人們安胎以前就存在的,叫“先天元神”,它不受人的思想意念支配。人們體內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生長激素等都是自然生化的,人們不易感知,所以又叫“不神之神”、“心神”、“第七意識”,是人們的下意識、潛意識,生來就有的元神。另外還有一個叫後天識神,主營人們的思維和情感,是出生後發展起來的,受後天教育學習影響,被稱為後天識神,又叫第六意識。元神藏於腦,識神藏於心(心不是心髒)。
元神(發生於人的下丘腦垂體,又叫泥丸宮)是主宰全身的,是人身體的最高統帥,它高於識神(後天的意念),養生的“養”字,就是養神,因為“神”是不能煉的,煉要用意念(識神),所以要養神,必須是“無念”、“無為”。如果用識神意念,元神必退位,如果用識神,元神必退位;如果進入無為境界,讓元神主事,人身體內的各種氣自然會正常,自動運行,發揮健康人的作用。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因為胎兒和五六歲以下的嬰兒,就是靠元神主事的,後來學了許多後天知識,習慣了用識神意念,於是每天不斷地消耗腦電、腦功能、腦細胞,這是人衰老的重要原因,所以,練精補腦(又叫還精補腦)和養神、去雜念,就叫修內丹。“性”又叫元神,“命”又叫精炁,“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情藏於腦,命藏於臍,它們互相依存,又互相製約、轉化、補充。但是精炁(也是腎氣、性感之氣)是不能直接補元神、補腦的,精炁(腎氣)一定要和心炁結合(心腎交)之後產生“和氣”,才能補腦。“心氣”是人的情緒、心情,隻有開心、舒心、愉快、樂觀時的氣才能與腎氣結合,而產生“和氣”(也叫一氣,“先天一氣”)。呂洞賓說:“先天一炁號虛無,運轉能使骨不枯”,所以練功人的性情一般都會變得溫和、愉快、慈悲、自在,因為心腎總是在交泰中,總是產生一片和氣(和氣生財,和氣謙虛),所以老子說:“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但有規律可循。古人至少在六千年以前,就懂得了人體“精神”和“性情”(心腎)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其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相互轉化和發展的關係,這真了不起!古人為什麼那麼聰明、智慧,甚至“生而知之”?因為古人“述而不作”,凡是千古不滅的經典之作,無不是他們在功態修煉中的感發語言。《金剛經》第七品上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差別之。”聖賢之人不是因為他書讀得多、有學問、人品好,而是他經過了一個“無為法”階段,大智者若愚。有時他像小孩子似的無知、無欲,“糊塗難得”。
不論學佛修道,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正身、正心,因為幾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常年彎腰駝背,脊柱不正或半脫位,氣不通,所以靜坐養生主要先調整體姿的七個方麵,否則意念不能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