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富貴相比,貧窮的土壤裏更能孕育出堅韌不拔的意誌,更能激發我們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貧窮是一所最好的大學,在這裏我們學會珍惜,學會如何去愛以及如何去締造非凡的人生。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戰勝貧窮的勇氣。貧窮不是人生路上的絆腳石,而是命運贈予我們的一筆精神財富。
貧窮是激勵人成長的老師
貧窮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像一位嚴厲的老師,鞭策著我們前進。因為貧窮,可以塑造堅韌的性格;因為貧窮,可以磨煉頑強的意誌;因為貧窮,可以鑄成不屈的毅力。貧窮,能使人很快適應生活環境;貧窮,能使人對社會的了解更加深刻;貧窮,能使人具備自強不息的精神……
貧困能造就堅強的人生,與富貴相比,貧困更能夠使人堅韌不拔,更能振奮精神和活力,更能磨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富有挑戰精神的人希望能多遇到一些困難,他們認為隻有這樣才能體現出他們的品德和天賦。他們視挑戰貧困為樂事,把貧窮當作人生的老師,從中獲得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在戰勝貧苦的過程中感受著自己人生的價值。
約翰·布裏敦出生於金斯頓一個非常貧寒的家庭,父親曾經做過麵包師和麥芽製作工,生意被人擠垮後,還為此發了瘋。那時候布裏敦還是個孩子,幾乎沒有受過教育,但他並沒有因此墮落。
早年,他在叔叔的酒店裏幹活,幫著裝酒、上瓶塞、儲存葡萄酒,一晃五年過去了,他突然被叔叔逐出了家門。五年來,他隻攢了幾個硬幣,就是這點錢,伴他走了七年的漂泊生涯。他經曆了種種災難和不幸,在自傳裏,他寫道:“我住在貧寒的地方,一星期隻掙18便士,但是我沉迷於學習中,冬天晚上就在床上看書,因為我沒有錢生爐子。”他徒步來到巴思,找到一份管窖的工作,不久他又來到大城市,身無分文,甚至沒襪子可穿。
他終於在倫敦酒店找到了一份管窖的工作,從早上7:00到晚上11:00一直待在酒窖裏。這種漆黑的環境,加上過度的勞累,他的健康狀況開始出現問題。後來,他開始從事律師的工作,每星期的工資為15先令——那些年,他一直利用空閑的每一分鍾練習寫作。在工作期間,他也抽空逛書攤,買不起書就站在那裏看,通過這種方法積累了很多知識。過了幾年,他又換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工資也漲到了20先令一星期,但他仍然堅持看書學習。
28歲時,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皮薩羅的求職經曆》。從那以後直到去世,在將近55年的時間裏,布裏敦一直從事文學創作。他出版的作品達87部,其中最重要的是《英國大教堂的古代風習》,總共14卷,是一部偉大的作品。這部作品本身就代表了約翰·布裏敦不知疲倦的勤奮風格。
貧窮和苦難是人生的老師。我們沒有經曆過像約翰·布裏敦那樣的貧窮和苦難,但我們應該有意識地鍛煉自己,鍛造自己的堅韌品德。
上天給人貧窮時,同時也給人一份別樣的天賦。
克裏斯蒂亞諾·羅納爾多現在已經是一位國際球星,他被球迷們親切地稱為“C羅”。
C羅出生在豐沙爾一個貧困的家庭,他家破爛的棚屋在一座小山丘上。牆壁是水泥的,用廢鐵做的屋頂已經搖搖欲墜。他家的圍牆像麵包渣,而籬笆簡直就是蜂窩,所有的家當最多不過4000英鎊。貧寒的家境令C羅立誌要獲得成功。
C羅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在七八歲的時候,懂事的C羅就知道出去打點零工貼補家用。C羅的父親對足球非常喜愛,這也使得C羅很小就非常喜歡足球,可是並不富裕的豐沙爾並沒有多少合適踢球的場地,在C羅家的院子裏堆滿了廢棄的垃圾和塑料袋,而附近的街道也到處都是生鏽的廢鐵和碎石頭。可就是這樣,C羅的球技仍然令人難以置信地飛速進步。
C羅的出色表現很快引起了當地國民俱樂部的注意,於是C羅成為國民隊一名小有名氣的小球星。再後來,C羅憑借著自己超凡的球技,成為國際球星,身價上漲了近千倍!
C羅的成長故事告訴我們,成功是貧窮和苦難打磨出來的,一夜成名的背後浸滿辛酸。
貧窮不是我們的錯,我們要做的,就是正視它,把它作為一種動力,來改變這種環境,這也是長輩們對我們殷切的希望。因為貧窮而自暴自棄,這就是我們的錯,奇跡隻會等待有準備的人、懂得付出的人。從古至今,多少仁人誌士在窮困潦倒時仍能保持自我本性。杜甫居成都草堂,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朱自清寧折不彎,即使餓死,也不接受美帝國主義的救濟糧;洪戰輝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對另一個更弱小的孩子擔負起了責任。又有多少出身貧寒的人,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成為首屈一指的大富豪,諸如李嘉誠、包玉剛。
貧窮讓我們懂得了什麼是艱難困苦,貧窮也教會我們如何戰勝貧苦;貧窮給予了我們深深的打擊和傷害,貧窮也給予了我們戰勝苦難的勇氣和力量。貧窮,是人生最好的老師,我們要感謝它給予我們一生的啟迪和教誨。
當然,貧窮也使我們失去了一些東西:懶惰、奢華……正是因為它們的失去,使我們明白:我們必須努力,必須堅持不懈地奮鬥,用我們的激情去揮灑我們的汗水和熱血,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貧窮是一所最好的大學
俄國大文學家高爾基曾說過一句名言:“貧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學,如果你能夠在這裏修完所有的學分的話,在未來的人生,還有什麼不能超越與突破的呢?”
幼年喪父的高爾基因為家境貧困,11歲起就開始獨立謀生。他曾經做過學徒、搬運工和麵包師等。饑寒交迫的小高爾基在老板的皮鞭下體會到了人間的疾苦和生活的艱辛,同時也被磨礪了意誌。雖然生活貧困,但他自強不息,每天在繁重的工作之餘還勤奮自學,最終鑄就了極高的文學成就。
曾經或正處在貧窮中的人們,一定要記住這麼一句格言:“貧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學,而清貧將作為一筆寶貴的財富伴你左右。”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人們,他們因貧困而失去了健康的生活,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但是他們也因為貧困而擁有堅強的意誌和廣博的學識。有的人很富有,但精神匱乏,經不起風雨的洗禮;有的人很貧困,但意誌堅強,便總能看到雨後美麗的彩虹。
1997年7月28日天津一中高三學生安金朋在阿根廷舉行的第38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榮獲金牌,為我國奧林匹亞競賽寫下光輝的一頁。安金朋從小家境淒苦,連草稿紙都買不起,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國際數學奧賽金牌,順利地到北京數學研究所深造。他的事跡同樣是與貧困搏鬥的典型。
安金朋的家在天津,他有一個天下最好的媽媽,雖然隻是個普通的農婦,可是她教給小金朋做人的道理卻可以激勵他一生。金朋七歲那年上學,學費是媽媽和別人借的,他都是把同學丟掉的鉛筆頭撿回來,再用細線綁在木棍上麵寫字,沒有本子他就用橡皮把別人用過的練習本擦幹淨然後接著用。不過媽媽也有驕傲快樂的時候,不論大考小考兒子總是考第一名,數學永遠是滿分。記得高一時,為了買一本漢英字典,媽媽借來一台推車,上麵裝滿白菜,跟兒子推到40裏外城裏去賣,一天下來小金朋隻吃了兩個燒餅,回家路上隻走到一半,他已餓得眼睛發昏,這時才忽然想起來,他沒有分一個燒餅給媽媽吃,媽媽餓了一天,小金朋後悔地想打自己一個耳光。
在天津一中,當時他的生活費每月60元,別的同學是240元,他知道媽媽為了這一點錢從月初到月末一分錢都要省下來,小金朋是天津一中唯一吃不起青菜的孩子,衣服連肥皂都沒得洗,可是他從來沒自卑過,他覺得媽媽是一個向厄運抗爭的苦難英雄,做她的兒子他無上光榮。安金朋有一點口吃,有人告訴他學好英文首先要讓舌頭聽自己的話,於是他常撿石頭含在嘴巴裏拚命背英文,石頭和舌頭磨啊磨,有時血水流出來,可他始終咬著牙堅持練習。半年後,石頭磨圓了,安金朋的舌頭也磨平了,他英文變成前三名。就是這樣頑強地與貧困作鬥爭,與困難搏擊,安金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艱難的環境磨礪了他的堅強,實現了他的夢想。
貧窮,是生活中的一道溝坎,是歲月裏的一段艱辛,是人生境遇的一種無奈。貧窮的滋味讓人難以忍受,無法言表。但是,經曆多了,時間久了,貧窮也會讓人品味出不一樣的味道……
楊浩15歲那年,得了一場大病。為治病,家裏不僅花掉了所有積蓄,還借債上萬元。20年前的上萬元,可以說是個“天文數字”。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
當楊浩考上大學時,家裏湊來湊去隻有500元錢。學校離家千裏,父母雖不放心,但也沒去送,因為要省下路費作為兒子上學的費用。在父母擔憂的目光中,楊浩獨自一人坐火車前往學校。
到校後,交完各種雜費,兜裏隻剩下200多元,這就是楊浩一個學期的生活費。很長一段時間,他隻吃食堂裏最便宜的飯菜,有兩個菜的價格至今他仍然清晰記得,土豆絲三毛、蘿卜粉絲兩毛五。每次老鄉到學校來看望他,他都會撒謊說自己不在學校,原因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害怕請老鄉吃飯,一頓飯錢雖然隻要幾十元,對於楊浩來說,卻是一個月的生活費用。
楊浩的那段人生充滿艱難與沉重,在無人的夜裏,他曾抱怨過、痛苦過、自卑過,在最絕望的時候,甚至號啕大哭過。作為某公司經理的楊浩如今卻深深感謝此番經曆,因為貧窮是人生的另一所大學,教會他很多東西。
貧窮告訴我們要學會珍惜。由於體會過一無所有的滋味,所以在我們的眼中,得到的一切都是如此來之不易。一點小小的收獲、一個淺淺的微笑,都會讓我們滿心歡喜。當遇到挫折和煩惱的時候,回頭看看來路,就會覺得,沒有什麼輸不起,那麼難的日子都能過來,大不了一切歸零,從頭再來,沒必要患得患失,內心也就坦然起來。這種狀態讓自己變得豁達,在紛繁複雜、光怪陸離的世界中,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貧窮教會我們如何去愛。對於情感,我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無論走多遠,心中永遠珍藏著父母省吃儉用給我們治病、供我們求學的偉大的愛,記著朋友之間不為金錢設防的坦誠,感動於妻子可以不要鑽戒、不要婚車、不要住房就嫁給我們的真摯愛情……貧窮讓我們剝開事物的表層,看到真實的內核,使我們不用去懷疑感情的純度與愛的溫度。人生中又多了一塊試金石,能夠去偽存真,感受真情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