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寶寶貧血
貧血是指人的血液中單位細胞容積內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或其中一項明顯低於正常。人體中的血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隨年齡的增長而有差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6個月至6歲小兒血液中血紅蛋白低於110克/升,6~14歲小兒血液中血紅蛋白低於120克/升則判定為貧血。
2.為什麼寶寶體內會發生紅細胞破壞
在母體內的胎兒沒有肺的呼吸運動,胎兒的造血器官必須產生更多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來攜帶氧氣才能滿足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胎兒出生時的血紅蛋白可達190克/升以上。出生後嬰兒肺呼吸運動開始,紅細胞攜帶氧的能力明顯增強,不再需要胎兒時期那麼多的紅細胞了,機體便“指示”骨髓減少紅細胞的生成;而此時胎兒時期生產的紅細胞也開始破壞;再加上出生後的3個月是嬰兒生長最快的時期,血液容量的增加大於紅細胞生成量的增加,原有的紅細胞濃度被稀釋。
因此,出生後1周內血紅蛋白逐漸下降,一般要到8周後方才停止,出生後2~3個月血紅蛋白可降至90~110克/升,這種正常生理變化引起的短暫貧血狀態稱為生理性貧血。在血紅蛋白下降過程中,機體又“指示”骨髓逐漸增強造血能力,一般在半歲左右血紅蛋白回升至正常水平,達到120~160克/升。
3.為什麼寶寶會出現生理性貧血
寶寶出生後建立肺呼吸,動脈血氧飽和度由45%增至95%,骨髓造紅細胞的功能明顯下降,紅細胞生成素由胎內的高水平降低到極低水平,紅細胞增生明顯減少。胎兒血紅蛋白的紅細胞壽命短,小兒出生後被大量破壞。出生後3個月內是小兒體重增長最快的階段,血容量迅速擴充,紅細胞被稀釋。嬰兒發生生理性貧血後一般無須治療,家長亦不必過於緊張。正常嬰兒8周以後血紅蛋白下降至100~110克/升。這時血中紅細胞生成素的濃度再一次增高,刺激骨髓,使其造血功能恢複正常,因生理性貧血而下降的血紅蛋白又可恢複正常。
4.生理性貧血需要治療嗎
這種貧血是人類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主要表現在嬰兒出生後1~8周以內,所以又稱為“嬰兒生理性貧血”。
生理性貧血是嬰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無須治療。但喂養的食物中必須富含造血需要的物質,如母乳喂養、給予相當年齡階段的配方奶,對早產兒及時添加含維生素E和葉酸及含鐵質等食物,這樣才有益於機體造血功能的恢複。
5.寶寶缺鐵的主要原因
(1)寶寶對鐵的需求量增加而攝入量相對不足:嬰幼兒生長速度很快,正常嬰幼兒出生後5個月體重增加1倍,1歲時增加2倍。嬰幼兒在4~6個月後體內儲存的鐵已經消耗殆盡,如僅以含鐵量少的母乳喂養可導致缺鐵性貧血。育齡婦女由於妊娠、哺乳,鐵的需求量增加,加之妊娠期消化功能紊亂,鐵的攝入和吸收不佳也極易導致貧血。
(2)鐵吸收障礙:動物性食品中的血紅蛋白鐵可以直接以卟啉鐵的形式被人體吸收,非血紅蛋白鐵的吸收取決於胃腸道的溶解度等因素,多種因素可阻礙鐵的吸收。
6.什麼是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由體內缺鐵影響血紅蛋白的合成所引起,是目前世界上比較普遍的問題,尤見於嬰幼兒及生育年齡婦女。據統計,我國近40%的學齡兒童和托幼兒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貧血。
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是由於各種因素影響維生素B12及葉酸的攝入與吸收,造成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維生素B12和葉酸都在核酸代謝中起輔酶的作用,如果缺乏則導致代謝障礙,影響原始紅細胞的成熟。常發生於未加或者少加輔助食品、單純以母乳喂養、澱粉喂養的嬰兒或反複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亂的小兒。維生素B12缺乏可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和神經係統的損害;葉酸缺乏除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外還有舌炎、口炎性腹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