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2 / 3)

(2)不嗜甜食:孩子一般比較喜歡吃甜食,偶爾吃一些未嚐不可,但有些孩子以此為主食,大量的糖攝入體內,不僅抑製食欲而且影響其他營養素的吸引,另外甜食易引起齲齒。

(3)不貪食:父母認為吃得多長得快,對生長發育有利,毫無節製地放任孩子吃。但高糖、高脂肪食物的過多攝入會影響智力發育,記憶力下降。

(4)不亂服保健品:市場上大部分保健品不同程度的含有激素成分,家長給孩子盲目進補導致孩子性早熟、情緒亢奮、骨骼發育異常等。性早熟發病率近幾年逐年上升。

兒童膳食貴在平衡,巧在搭配。七種營養素,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和水,各自有各的作用,缺一不可。現在的食品可謂豐富多樣,但還沒有一種食物能提供給人類各類的營養素。

9.不良飲食習慣損傷寶寶的胃

據專家統計,近年來兒童胃病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研究發現,除幽門螺杆菌導致兒童胃腸疾病外,兒童的不良飲食習慣也是發病率增高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大部分患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的寶寶有不良的飲食習慣。寶寶常有不規律的腹痛、腹脹、噯氣、嘔吐等症狀。調查發現,寶寶大都無早餐習慣或進餐無規律。偏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且經常食用冷飲或飲料。

為什麼不良的飲食習慣會使兒童患上胃腸疾病呢?寶寶進食無規律和偏食高營養食品會加重胃腸負擔。另外,寶寶內髒迷走神經調節功能不十分完善,不良的飲食習慣易使迷走神經興奮,導致胃酸分泌過多而造成胃腸黏膜的損害。

10.讓寶寶好好吃飯的“黃金法則”

奶奶追著喂,爺爺說好話,媽媽急得直歎氣,爸爸說起來就搖頭,但是寶寶就是不好好吃飯……解決寶寶不好好吃飯就沒有好辦法嗎?

有!專家介紹了一條讓寶寶好好吃飯的“黃金法則”:吃什麼和什麼時候吃,家長說了算;吃不吃和吃多少,孩子說了算。

早晨媽媽做好了早點,寶寶一看不對自己的口味,搖搖頭說不吃這個,要吃冰淇淋。媽媽要很耐心地告訴他,咱們家早晨隻有牛奶、雞蛋和饅頭,早晨不能吃冰淇淋的,如果現在不吃飯就要等到中午12時才能吃午飯,這中間隻能喝水,沒有食品。孩子還是說不吃不吃就是不吃!媽媽再問一遍,還是這樣。這時候媽媽要毫不猶豫地把早餐收起來,把零食放到孩子找不到、夠不著的地方。

到了中午12時,孩子一看是麵條,喊道:“不吃不吃我不吃,我要吃麥當勞。”這時候媽媽不要著急,要耐心地告訴孩子,午飯就是麵條沒有麥當勞,如果不吃就要等到下午爸爸回家後才能吃晚飯。如果小家夥還是堅持不吃,媽媽不要勉強,把午飯收起來,把零食保管好。

等到晚飯的時候,不管你做的是什麼,小家夥一定吃得非常香。

隻要能夠堅持遵循“黃金法則”,孩子吃飯難的問題一定會迎刃而解。這中間家長首先要做到行動一致,如果媽媽剛說了不能吃麥當勞,奶奶馬上說:“好不容易孩子願意吃了,你又不讓吃。走,奶奶帶你吃。”這樣的話,別說是“黃金法則”就是“鑽石法則”也沒有用的。其次,家長要明白,一頓兩頓不吃飯不會把孩子餓壞。當他真的餓了又沒有別的辦法的時候,他會乖乖地坐到餐桌前。

11.讓孩子學會吃飯

讓孩子學會吃飯不僅是寶寶健康的基本保證,而且是發展孩子手的小肌肉動作能力,培養他獨立生活和責任感的重要課堂,也是培養自信心的第一課。許多孩子從小不好好吃飯,每餐靠大人喂或者邊玩邊吃,跑來跑去大人追著喂,有的家長為此傷透腦筋。怎麼哄騙、威逼、利誘、打罵的手段都用上了,孩子還是不好好吃飯或者挑食、厭食。還有的孩子由保姆撫養,保姆怕耽誤工作和休息,每餐必喂,孩子到5歲仍不會吃飯。孩子養成依賴心理後,什麼都消極、被動、懶散、做事慢慢吞吞。這種消極性格不久將影響孩子的其他發展上而造成終身遺憾。試問:當一個孩子的潛意識裏認為連吃飯都是他人的事、是父母長輩的責任、是別人央求他吃,那麼他長大以後還對什麼事情能主動進取、承擔起責任來呢!

所以,要高度重視孩子的吃飯問題,要從小培養、鼓勵孩子吃好每餐飯食,這也是給孩子一生的“飯碗”。

(1)成年人圍著桌子吃飯,寶寶稍大時,媽媽拿一張高椅子讓寶寶坐到桌邊上高興地看大家吃飯。開始大人一邊吃一邊喂寶寶,同時逗起他自己吃飯的要求。當寶寶抓勺子有自己吃飯的意識時,媽媽就鼓勵他自己吃。大人給他幫助和表揚。注意不能讓寶寶一人坐在小凳子上用茶幾當飯桌吃飯,這樣既不平等、不文明,也失去了親情融和的生動課堂。

(2)一家人準備吃飯時,媽媽給寶寶洗手,抱他坐上高椅子。此時要營造吃飯的歡快氣氛。可親切地背吃飯兒歌,慢慢地寶寶參與了一起背:

小兔兔,吃飯囉,

洗小手,高高坐,

爸爸來,吃饃饃,

媽媽來,吃肉肉,

我吃青菜又吃肉,

又吃饅頭又喝粥。

吃得快,真不錯,

小兔兔一家真快活!

(3)寶寶2歲前後就應當獨立吃飯了,並鼓勵他使用筷子,指點他拿筷子的方法;孩子撒飯菜時家長不要責備,鼓勵孩子用手指撿進碗裏,這都是動作和責任心的訓練,也可背誦“鋤禾日當午”的古訓,要知道:“教育無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