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微量元素與寶寶健康的關係(1 / 3)

1.什麼是營養素

為了維持生命活動和身體健康,我們每天必須攝入含有營養素和熱能的食物。營養素包括六大類: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其中蛋白質、脂肪和糖類能產生熱能。

兒童處在生長發育階段,新陳代謝旺盛,對能量和營養素的需要量比成人高,隻有滿足兒童的營養需求才能保證其體格與智能發育正常並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

膳食是兒童營養的主要來源,合理的膳食能滿足兒童全部的營養需求。合理膳食又稱為平衡膳食,是指每餐膳食應有幾種食物組成,由於每種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和熱能,因此適當搭配使營養素和熱能供給的比例適當,兒童才可以充分吸收和利用。

2.檢測寶寶微量元素是否缺乏

常見的檢測方法有兩種:頭發檢測和血液檢測。

頭發檢測作用不大。目前許多醫院的微量元素檢測手段都是進行頭發檢測,但是由於頭發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受頭發清潔程度、發質、個體生長發育程度和環境汙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能很好地反映兒童微量元素狀況。所以,我們一般不提倡給寶寶做頭發檢測。

血液檢測是一種比較科學的方法。通過在寶寶手指上取一滴血可以檢測出銅、鋅、鈣等微量元素的準確含量。不過有關專家也指出了其致命缺陷,即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微量元素正常值範圍。因此,通常的血液檢查結果也隻能作為參考。

判斷兒童是否患有微量營養元素缺乏症的關鍵是要看寶寶症狀。一般而言,兒童如果出現厭食、挑食、生長發育遲緩、反複感冒、口腔潰瘍、貧血等症狀都可能與某種微量元素缺乏有關。

3.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

(1)鐵:動物性食物中,如動物肝髒、動物血、肉類和魚類所含的鐵為血紅素鐵,血紅素鐵也稱亞鐵能直接被腸道吸收。植物性食品中的穀類、水果、蔬菜、豆類,以及動物性食品中的牛奶、雞蛋所含的鐵為非血紅素鐵,這種鐵也叫高鐵,以絡合物形式存在,絡合物的有機部分為蛋白質、氨基酸或有機酸,此種鐵須先在胃酸作用下與有機酸部分分開,成為亞鐵離子,才能被腸道吸收。所以,動物性食品中的鐵比植物性食品中的鐵容易被寶寶吸收。為預防鐵缺乏,應該為寶寶首選動物性食品。

(2)鋅:動物性食品中的牛肉、豬肉、羊肉、魚類、牡蠣含鋅量高。植物性食品中的蔬菜、麵粉含鋅量少,且難吸收。

(3)銅:含銅最多的食品是肝髒,大多數的海產食品如蝦、蟹含銅較多。豆類、果類、奶類含銅較少。

(4)碘:因海水含碘豐富,所以海產品都含有碘,特別是海帶、紫菜含碘最多。

(5)硒:穀物、肉類、海產品含量高,除缺硒地區外,一般膳食不缺硒。

因各種食品含微量元素多少不同,為預防微量元素缺乏應吃多種食物做成的混合食物,不能偏食、挑食。

4.嬰幼兒微量元素以食補為主

(1)0~4個月的寶寶:母乳喂養的乳兒可以從母乳中獲得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如果乳母本身膳食結構中缺乏某種營養元素那麼嬰兒就會缺乏。所以,母乳喂養的媽媽應飲食品種多樣化,飲食搭配合理化,飲食食品天然化,烹調技術科學化;食品宜粗不宜精,食品宜簡不宜繁。牛奶喂養的乳兒可以從配方奶中獲得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元素。

(2)4~12個月的寶寶:無論是母乳喂養還是牛乳喂養的乳兒,4個月後都需要添加輔助食品以保證足夠的營養物質攝入,尤其是保證各種微量元素的攝入。奶類是這一時期嬰兒鈉、鈣、磷、鉀、鎂、鋅、銅、碘的主要來源,穀物是這一時期嬰兒鐵、錳、硒的主要來源,蛋、綠葉蔬菜是這一時期嬰兒鐵的主要來源。水也是一些元素的主要來源,合格的礦泉水和白開水最好。我總在文章和醫囑中反複強調嬰幼兒多飲水,很多媽媽都認為水沒有任何“營養”隻是解渴,所以水的攝入量遠遠不達標。

5.為寶寶補充微量元素的推薦食譜

(1)提供鐵、鈣、磷的蛋黃奶糕:將雞蛋水中煮熟(約6分鍾),取出蛋黃碾碎,用牛奶和成糕狀或粥狀。直接喂食。

(2)富含鉀、鎂、鐵的綠葉菜泥(汁):芹菜、紫菜、菠菜、茼蒿等蔬菜洗淨後用清水浸泡1小時,放入沸水中即刻撈出,在幹淨菜板上剁成菜泥,擠出菜汁。可直接喂食也可和到麵條或米粥中。如果嬰兒吞咽能力很好可直接喂食菜泥。

(3)富含鋅、銅、鉻、硒的鯰魚湯:鯰魚洗淨,放入冷水中。加入花椒5粒,蔥白1段,煮沸至水變成乳白色(約20分鍾),熄火後放少許食鹽、香油,直接喂食魚湯。

(4)含鋅豐富的栗子粥:將栗子5個剝皮後切碎。鍋置火上,加入水,放入栗子煮沸後,放入大米1把混合同煮至熟即可喂食。

(5)含鋅豐富的薺菜雞肝米:將雞肝150克洗淨,切成米粒狀,加少許黃酒、食鹽、蛋清、水澱粉攪和均勻,把薺菜洗淨切成碎末。鍋內放少許油,薑末爆香後,下入切好的肝粒翻炒十幾下,把切好的薺菜倒入,略加一點兒水。煮沸,勾薄芡出鍋即可食用。

(6)含鐵豐富的蟹蓉燴莧菜:將蟹肉斬蓉,盛入碗中,用少許牛奶調開,加入雞蛋清攪勻成蟹蓉。莧菜在沸水內焯一下撈出。鍋內放入油燒熱,烹入料酒,加入雞湯、食鹽、胡椒粉,放入莧菜、蟹蓉,待燒沸後用水澱粉勾芡,加入牛奶攪勻,熟後裝碗,撒上火腿蓉即可食用。

(7)含銅豐富的桃仁燴口蘑:將洗淨的口蘑25克去根,放入碗內,加入雞湯125毫升,放入蒸屜蒸1小時左右,將口蘑取出切片,用清水洗淨,碗內湯留用;核桃仁用沸水泡過,撈出去皮,切成小塊。炒鍋內放入雞湯125毫升,再把蒸口蘑的水加上。燒沸,下入口蘑片,加入少許醬油、紹酒、食鹽,撇去浮沫,水澱粉勾芡盛入碗內。原炒鍋內放入雞湯125毫升。把核桃仁放進去汆一下,撈出與口蘑放在一個碗中,撒上豌豆苗尖即成。

6.缺鋅會影響寶寶的發育

鋅是人體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參與體內含鋅酶和鋅依賴性酶的組成和活性,在組織呼吸及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核酸代謝中起重要作用;促進細胞分裂生長和組織再生,故缺鋅可影響體格生長、智力發育和生殖功能。

味覺素含有鋅原子可維持味覺,促進食欲。鋅影響視網膜視黃醇還原酶活性,並參與視黃醛的合成,缺鋅時可影響感光物質的合成和肝內維生素A的動員而發生夜盲。鋅可促進與免疫有關酶的合成,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7.寶寶缺鋅的原因

(1)攝入不足:鋅攝入不足是小兒鋅缺乏的主要原因。大多數食物含鋅量很低,營養不良,特別是長期缺少動物性食物者易致鋅缺乏;長期采取全部腸外營養的患兒,因所攝入溶液中缺乏鋅,易發生本病;腸道吸收不良可見於脂肪瀉、腸炎等疾病,以及長期進食含有過多植酸鹽或纖維素食物,均可影響鋅的吸收利用。

(2)丟失過多:常見於慢性失血、溶血(紅細胞內有大量的鋅,隨紅細胞破壞而丟失);長期多汗、組織損傷(創傷、燒傷的滲出液含鋅);肝腎疾病、糖尿病及使用利尿藥噻嗪類等(尿中鋅排泄量增加);長期使用整合劑如青黴胺等藥物(與鋅形成不溶性複合物);單純牛奶喂養者(牛奶內有幹擾鋅吸收的絡合物)。

(3)需要量增加:小兒生長發育迅速,尤其是嬰兒對鋅的需要量相對較多,易出現鋅缺乏,如早產兒可因體內鋅儲量不足,加之生長發育較快而發生鋅缺乏。此外,營養不良恢複期、外科術後與創傷後恢複期等鋅的需要量亦增加,若未及時補充易致鋅缺乏。

(4)先天性代謝障礙:見於腸病性肢端皮炎,是遺傳性鋅吸收障礙性疾病,臨床主要特征為腹瀉、皮炎和脫發,患兒多於嬰兒期起病。

8.寶寶缺鋅的臨床表現和診斷

(1)臨床表現:多發生於6歲以內小兒,起病緩慢。鋅缺乏開始表現為食欲缺乏、厭食或拒食,常伴有味覺減退、異食癖及複發性口腔潰瘍等。爾後生長遲滯或停止,身材矮小、性發育延遲。

視覺暗適應能力下降,重症者可出現角膜混濁。免疫力差、反複感染、傷口不易愈合。

皮損呈特征性分布,主要分布於口、肛周圍等處。亦可出現牙齦炎、舌炎、結膜炎等。

孕婦飲食中長期缺鋅可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兒童嚴重缺鋅可影響腦功能,表現為急躁、嗜睡、抑鬱或學習能力差等。

(2)診斷方法:診斷鋅缺乏不能僅靠臨床症狀和體征,還要有實驗室檢測。

血液含鋅量可反映寶寶目前體內鋅的情況。但血鋅測定值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對測得的值要做具體分析,要把影響發鋅和血鋅測定值的因素充分考慮進去,再對其測得的數值進行判斷。要請正規機構檢測和有經驗的醫生判斷,不要輕信保健品推銷機構的檢測。

發鋅與血漿鋅的含量沒有密切的關係,發鋅不能代替血鋅,也不能表明目前寶寶體內鋅的情況。所以,父母不要因為寶寶化驗頭發鋅值偏低就大補特補,否則會造成鋅中毒。

由此可見,鋅缺乏的診斷並不能隨便。

9.關於補鋅的建議

近年來,人們對鋅缺乏有了普遍認識,也了解許多關於鋅缺乏問題,盡管還不像對鈣缺乏了解的那樣普遍,但給寶寶補鋅的家長越來越多了。嬰兒期是否需要像補充維生素D和鈣那樣常規補充鋅嗎?沒有診斷為鋅缺乏病者不需要預防性補充鋅製劑。

(1)補鋅別過量,適時補,有好處,沒壞處。一份權威性調查報告指出,我國兒童有40%以上缺鋅,補鋅最大的誤區是把鋅當作鈣一樣長期補充。長期補鋅的最大弊處是影響了鐵的吸收。

(2)不能明確診斷是否缺鋅時怎麼辦?如果醫生認為您的寶寶缺鋅,寶寶也有缺鋅的症狀,但沒有化驗血不能明確診斷時,可試驗性給予鋅劑。6個月以內嬰兒,每日補充鋅3毫克,6個月以上嬰兒,每日補充鋅5毫克,也可按照體重計算,0.5毫克/千克體重。最大不能超過每日10毫克,連續補充不能超過3個月。

(3)明確診斷缺鋅時怎麼辦?如果確診是鋅缺乏症可以補充到1.5毫克/千克體重/日,或6個月以內嬰兒每日6毫克;6個月以上嬰兒每日10毫克。最長療程是3個月。補充鋅後要注意預防鐵的缺乏。

(4)補鋅有時間和量的限製。鋅的補充也有量和時間的限製。不能認為鋅是營養藥,沒有不良反應,可以放心大膽給寶寶吃。微量元素並非靈丹妙藥,多多益善。營養藥補多了照樣會中毒。維生素不可缺少,補多了也會中毒,如維生素D中毒、維生素A中毒等。礦物質過量補充也同樣會引起中毒。補充一種元素時會影響另一種元素的吸收和利用。長期補充鋅元素不但會引起鋅中毒,還會因為影響鐵的吸收而導致嬰兒缺鐵性貧血。鐵過量會引起腦部神經損傷;鈣過量會導致內髒鈣化等。

10.寶寶缺鈣的表現

小兒缺鈣實際上主要是缺乏維生素D,也叫佝僂病。小兒缺鈣通常出現神經、骨骼和肌肉3方麵的表現。

輕微缺鈣或者缺鈣的早期,主要表現出精神神經方麵的症狀,如煩躁磨人,不聽話愛哭鬧,脾氣怪;睡眠不安寧,如不易入睡、夜驚、早醒,醒後哭鬧;出汗多,與氣候無關,即天氣不熱,穿衣不多,不該出汗時也出汗;因為汗多而頭癢,所以小兒躺著時喜歡搖頭磨頭,時間久了後腦勺處的頭發被磨光了,形成枕禿。這些現象或多或少都存在時才考慮缺鈣,如果僅有出汗不能診斷是缺鈣。

嚴重缺鈣時精神神經症狀加重,出現抽搐同時還會出現骨骼及肌肉的表現,如囟門閉合遲,出牙遲,會站走時間遲,還會出現雞胸駝背、羅圈腿、肌肉鬆軟無力等。

缺鈣還會影響智力及引起免疫力、抵抗力下降,致使小兒容易感冒、發熱、腹瀉。因此,在小兒生長期預防和治療佝僂病很重要。

11.合理補鈣益處多

有些父母雖注重給嬰兒補鈣,甚至一天給小兒3~4克鈣,但寶寶仍有缺鈣的表現。其主要原因是有些因素影響了鈣質的吸收。為做到正確地給嬰兒補鈣,父母須注意以下幾點:

(1)鈣劑不與植物性食物同吃:有些植物性食物,如穀類,尤其是全麥片、全麥、麩皮等因含植酸高,影響鈣的吸收;又如菠菜、香菜、莧菜等多種蔬菜都含草酸鹽、碳酸鹽、磷酸鹽等,與鈣結合妨礙鈣的吸收。

(2)鈣劑不與油脂類食物同食:油脂分解後生成的脂肪酸與鈣結合後不容易被吸收。

(3)每餐不吃過多的肉、蛋:因為各種肉類、蛋類中含磷酸鹽較多,與鈣結合後會影響鈣的吸收。

(4)掌握補鈣的時間:由於奶製品中的脂肪酸會影響鈣質的吸收,因此補鈣最好安排在2次喂奶之間。有些食物雖營養較豐富,如豆漿,但含鈣量較低,精米、白麵含鈣量也較低,在給小兒吃這些食物的同時都要注意另外補充鈣質。

(5)多吃含鈣多或能促進鈣吸收的食物:例如,奶類(人奶、牛奶、羊奶等)含鈣較豐富,吸收也充分;動物肝髒、蛋黃、魚、肉及豆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的吸收,但動、植物中的維生素D要經過紫外線照射轉化為內源性維生素D才能被人體利用,故小兒要適當曬太陽。海帶、小蝦皮等海產品含鈣量高;紫菜、菜花含鈣也較豐富,蠶豆連皮吃提高鈣的吸收;骨頭加醋熬湯可增加鈣質,糖醋排骨也含有豐富的鈣質;將魚炸酥後連骨吃可提高鈣的含量等。哺乳期婦女經常吃這些含鈣多的食物可提高母乳的含鈣量,對嬰兒起到補鈣作用。幼兒和兒童要經常吃這些含鈣多的食物以增加鈣質。

(6)多吃酸性食物:因鈣易溶於酸性溶液,在堿性環境則形成難溶的鈣鹽。故多吃酸水果、果汁、乳酸、氨基酸等能促進鈣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