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準則?難道我們還應該搞男女授受不親、宣傳三綱五常,裹小腳,討小老婆,多子多孫、光宗耀祖?
我不理解這種說法。我們的民族決不是因為“五四”而“再無立腳之處”。恰恰相反,因為通過“五四”接受了新思潮、新文化,中國人民才終於站了起來,建立了統一的社會主義的國家。沒有“五四”,哪裏有我們今天的一切?不論如何清高,真正的功過、是非總得弄個明白!?即使我毫無貢獻,提到“五四”我總是充滿感激之情。
我還記得當初如饑似渴地搶讀新文化書刊和同代的青年一起跟著“五四”運動的兩麵大旗前進,那樣的興奮,那樣的熱情,那樣充滿信心!提倡“科學”,要求“民主”,幾代的青年為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自由獻出了自己的熱血。固然關於“科學”我們在某些方麵取得的成績不夠理想,而在有些地區愚昧無知和封建迷信的現象甚至相當普遍;至於“民主”,我們的祖先並沒有留下什麼遺產,盡管我們叫嚷了幾十年,我抓住童年的回憶尋根,順藤摸去,也隻摸到那些“下跪、挨打、叩頭、謝恩”的場麵,此外就是說不完的空話。我們找不到民主的傳統,因為我們就不曾有過這個傳統。“五四”的願望到今天並不曾完全實現,“五四”的目標到今天也沒有完全達到。但這決不是“五四”的錯。想不到今天我們中間還有人死死抱住那根腐朽的封建支柱,把幾千年的垃圾當做基石,在上麵建造樓台、寶塔。他們四處尋根,還想用我們祖先傳下來的準則“行事、做人”。
我們究竟怎樣總結“五四”的教訓呢?為什麼做不到“完全”?為什麼做不到“徹底”?為什麼丟不開過去的傳統奮勇前進?為什麼不大量種樹摘取“科學”和“民主”的果實?我想來想去,始終無法避開這樣一個現實:老化。
我有很深的體會:老,並不值得驕傲,倒值得我們警惕。拿我個人來說,我有不少的雄心壯誌,可是我沒有夠多的精力。我老了,擺老資格也沒有用,我必須向年輕人學習,或者讓位給年輕人。這是自然的規律。
那麼古老的民族就不需要新的血液嗎?
七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