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豁達:心胸開闊,大肚能容(1 / 3)

不讓感情控製自己

感情是人類特質的一種思維,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它既深厚又淺薄,既純真又令人費解。它像是一隻無形的手,不時地在左右著你對各種事情的處理。可是,一個真正有理智的人是不會輕易地讓感情控製住自己的,他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絕不會感情用事,而缺乏冷靜的思考。人都有感情,但體現在感情用事上的絕不是感情,若那樣的話,你將會為很多事情後悔莫及。

《奧賽羅》是莎士比亞著名的戲劇,當中的男主人公奧賽羅就是由於感情用事而缺乏理智,一味地輕信小人伊阿古的讒言,從而親手殺死了自己心愛的妻子苔絲狄蒙娜。當事情真相大白以後,奧賽羅終於明白是自己冤枉了妻子,後悔不迭,最終用自殺來向妻子謝罪。這當然是藝術而不是現實生活,但誰也不能否認這樣的悲劇也存在於現實生活中。

即便是現在社會的今天,同樣的悲劇也還在不斷的發生著。有許多夫妻不和,一方偏聽偏信,不冷靜思考,腦袋一熱,就容易感情用事,最終釀成悲劇,而後又追悔莫及。感情用事表現在多方麵。在工作上,尤其是一些搞政治工作的人、搞人事工作的人,更容易犯這個毛病。他們遇事很容易憑主觀、憑自己的直覺去判斷、處理問題,而不是冷靜而理智地去分析,然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學習上有時也容易犯感情用事這個毛病,特別是在考試過程中,有的學生由於頭腦不冷靜,緊張,往往考慮欠周全,感情一上來便像脫韁的野馬,實際上正確早已與之相差甚遠。

因此,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千萬要冷靜、一定不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的人大多數是因遇事欠冷靜。實際上,遇事冷靜地考慮一下,可能會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而且效果通常很好。比如,當你的朋友因為某個問題和你爭吵起來,你可能很有理由,但你的朋友卻不講理,並且對你步步相逼,這時你很可能壓抑不住自己,想動手。若這時你強製自己冷靜一下,控製住自己的感情,或是暫時避開一會兒,等對方也平靜下來,再同他講道理,那麼你既可以不失去這位朋友,而且還可以表現出你的大度。相反,你若控製不住自己,而與朋友大打出手,那麼你失去朋友不說,還有可能釀成惡果,那就得不償失,後悔莫及。

我們說遇事要冷靜,不等同於做事毫不果斷,猶猶豫豫。遇事冷靜隻是做事前的充分準備,而且冷靜需要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可能隻是幾分鍾或幾秒鍾的時間,但這短短的幾分鍾或者幾秒鍾可能會幫助你更好地解決問題。可以這樣認為,經常進行理智地思考,遇事冷靜,不但不會延誤時機,相反會培養你的果斷力,讓你在緊急關頭,關鍵時刻能夠當機立斷,從而用正確地方式來處理問題。

人的感情是不容易就能掌握,也是很複雜的,這就更需要我們提高自己的理智,用理智來控製感情,把握感情的流向。感情是流動的,但是有時候讓它安詳寧靜一會兒也是很必要的。讓感情平靜下來,在寧靜中回味一下,思索一下,隻有這樣你才不會在人生的路上枉自宣泄。因為情感作為一種超自然能量,它既有源並且有限,你若超越理智無限度宣泄,不懂得控製自己,那麼你的感情早晚會枯竭,從而讓自己變成一個缺乏感情的人,到那時你後悔也來不及了。

人類的感情,就像是籠罩在人們外表的一團七色雲霧,若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感情,不珍惜它,遇事全憑感情,那麼你會逐漸變得醜陋且幹枯,缺乏光彩。感情用事者的人是感情不成熟的人。也許有人會說,“感情也會成熟嗎?”對,人的感情也像果實一樣,有一個成熟的過程。感情成熟的人很有理智,能夠控製自己的感情,而且絕不會感情用事。所以我們應該通過培養自己的感情,讓它逐步變得成熟起來。

可是,感情成熟的人是什麼樣的呢?記得有一篇文章中曾經列舉了六個方麵,我們不妨借鑒其中的某些方麵:“首先,感情成熟的人不會以幻想作自我陶醉,能麵對現實,勇於接受挑戰;對前途不過分樂觀與悲觀,均持審慎的態度,不憑直覺,悉依實際,因而有良好的判斷。其次,感情成熟的人,沒有了孩提時代的依賴,能自覺自愛,自立自強,每當遇到困難,自謀解決,不求他人的同情和憐憫。因為性情恬逸,所以得失兩忘。享得繁華,也能耐得寂寞。再次,感情成熟的人,能冷靜自如地運用感情,也能有效地控製其升華,因此他(她)的感情,被人稱作像陳年的花雕(著名的紹興黃酒),是那麼清醇馥鬱,又像經霜的寒梅,是那麼的冷豔芬芳……”這雖然不能全麵地概括人的感情成熟,但適用於一般衡量自己的標準。

在人生中,有很多阻礙我們的事物,人生也是坎坷曲折的,若我們的感情還很稚幼,那麼在為人處事,成就事業時,就很難獲得成功了。當然,感情的成熟需要一個過程,它是人的感情經曆,生活經驗,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的具體體現。同時它又和個人氣質、心理與修養有關。所以,從現實的角度講,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不管是從事什麼樣職業的人,都應該努力培養自己的感情,讓其成熟。因為那樣會讓你的家庭更幸福,事業更輝煌。努力做一個感情成熟的人而切忌做感情的奴隸!

遠離情緒的旋渦

遠離情緒的旋渦,一般發生在辦公室當中。當我們在辦公室麵對忙碌的事務,自己不可避免的是會受到外界事物的幹擾,而造成內心的混亂。當繁雜的人際關係變得煩躁時,或是覺得自己受到委屈和傷害時,自己的情緒便會變化。這也實在是在所難免,但如果因此發怒,過於激動,其後果就很不好了。當自己的情緒一下崩潰的時候,對自己的工作必然也是一個重大的失誤。一是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因過分的摩擦而陷入了僵局,自己的形象分也將大打折扣;二是帶著情緒去處理問題,隻會把事情弄得更糟,日後必然更加難以收拾。

雖然我們的情緒和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這個關係是可以改變的。隻要我們常常提醒自己去注意、去克製,就完全能夠讓自己遠離情緒的旋渦,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恰當地處理好辦公室裏的事務和人際關係。以下幾點不妨供你參考:

1.善於冷卻自己的情緒

假如你在上班時意識到自己情緒不好,即將宣泄甚至是要爆發出來時,一定要告誡自己千萬不可失控,要想法子冷卻自己的情緒,暫時將它們放在一邊,先去處理手頭的公事,過幾天自然會冷靜下來,然後再做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使是遇到令人生氣的事,也不要讓自己當場發作,切勿向對方大發脾氣。

在這些情況下,不妨用這麼幾種方式,比如命令自己臉上掛著微笑,因為笑臉可以將你的情緒隱藏起來,或者上洗手間或去其他地方一趟,待理智占上風能冷卻自己的情緒時再返回。假如你沒有這份涵養,或者是走不開,那就強迫自己坐下來,喝幾杯水,也能起到控製情緒的作用。

2.不可帶著情緒去上班

我們觀察一下身邊的上班人不難看到,有些人一上班就情緒不佳,要麼稍不留神就發脾氣,要麼做事時老是出差錯。他們可能在家時與配偶發生爭執,或是在上班途中遇到了不順心的事,甚至是因為碰上了不幸的事。但不論出於哪一種原因,如果經常這樣,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多負麵的影響。

因為,帶著情緒上班,自己變得心煩氣躁,對別人也成了一種負擔。這樣不僅工作效率不佳,而且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也給毀了,可謂是大大掉價了,誰還會把重任交給一個情緒無常的人?

所以,無論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碰上了什麼不如意的事,即使是身陷苦海,也不要把情緒帶到辦公室裏去。而要將它棄擲於門外,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進入正常的工作狀態,以公事公辦為原則,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3.積極地看待問題

大凡我們有情緒,是因為覺得自己受了委屈或是被傷害,認為錯在他人。所以要把怨氣發泄出來,我們是不是能變換一下角度,從比較有益的方麵去想,比如碰上對方是性格暴躁、不明事理的人,你不妨心裏想對方常常如此,整天讓自己生活在不愉快之中,是多麼不幸,讓人同情,那你難道還像他一樣鬧情緒嗎?而且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問題,隻有心胸狹窄的人,才會把其他人刻薄的話語放在心上,要從另一個寬容大度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若是遇上了不公平的事,想一想能不能以穩妥的方式解決問題?有些一時失去的固然讓人可惜,但你通過其他途徑也許會得到更多的東西。俗話說:“條條道路通羅馬”,“船到橋頭自然直”要相信任何問題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隻不過要看時機,抓住機會。但宣泄情緒卻隻能是一條絕路,隻會被認為是不智之舉。一旦從積極的角度去思考你所遇上的事情,你就會使自己重新振奮起來,也變得富有同情心,而這正是處理好人際關係,做好工作的良好基礎。

4.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

一旦遇到會讓你生氣、引發情緒波動的事情時,我們不要把焦點放在誰是誰非這上麵,也不要以為發發脾氣就能了事,更沒必要為此耿耿於懷,這樣隻會使自己的情緒變得更為糟糕,而無濟於事。我們要從大範圍的事情去考慮,而不是單一的隻專注某一個小小的問題上,要從最重要的那個問題去考慮。

最好的辦法是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麵,就事論事,別的隻是枝節問題,不需要我們錙銖必較。其次更重要的事情是,爭取經過你的努力使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這樣更有助於消除負麵的影響。在我們的生活中會有諸多的不順,同樣,在我們工作過程中,引發情緒的事會有很多,所以有必要提醒自己多注意培養這方麵的能力,從而遠離情緒的旋渦。

5.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專心投入自己的工作中,一定要能夠做到聚精會神,一絲不苟。聚精會神是一種技巧,有的人認為自己做事總是不能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原因是他們會不停地想著別的事,但是其實這是他們自己在欺騙自己。他們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我沒有能力去集中精力”的觀點而不尋求改變,他們沒有信心去嚐試集中精力。不妨我們換另外一個角度去考慮一下,當你全心全力忙於工作時,隻想著怎樣做好,又哪有空閑滋生或去理睬情緒。因此,如果你不想讓壞情緒糾纏住,影響了自己的前程,最好的辦法無疑是增強自己的敬業精神與工作責任感。

那麼,當你日益煩躁時,情緒的旋渦一定要遠離,因為,你需要有自己的心態去包容那些煩擾你的事情,你不可能總在紛繁複雜的事情當中做事,你需要遠離情緒的旋渦,那樣的話,你才可能把事情做好,既表達了你大度的心態,又彰顯了你在為人處世過程中麵對情緒的紛擾所采取的製勝法寶。

忍耐是種處世方式

一種善於忍耐的處世之道是不慍不火。俗話說:“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為人所不能為。”將忍耐視為一種做人的分寸是成熟老練的人素來所追求的。

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詩人,他說:“孔子之忍饑,顏子之忍貧,閔子之忍寒,淮陰之忍辱,張公之忍居,婁公之忍侮;古之為聖為賢,建功樹業,立身處世,未有不得力於忍也。凡遇不順之境者其法諸。”所以說,學會忍耐是很重要的。不過,當忍耐攙進了陰柔,變成了一種與世無爭、相安無事、苟且偷安的處世哲學之後,那麼它就走向了相反的一麵。

對此,林語堂先生曾經這樣批判:“遇事忍耐是中國人的崇高品質,凡對中國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認這一點。然而這種品質走得太遠了,就導致成了中國人的惡習。中國人已經容忍了很多西方人從來不能容忍的暴政、動蕩不安與腐敗的統治,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也是自然法則的其中一部分。”

確實,若讓忍耐濃濃地烙上了安命不爭、保守、落後、平庸、易滿足、缺乏進取心、老衰退化、奴性、軟弱、過於自卑等痕跡,那麼,這樣的忍耐就變了質,一定會叫人憋氣,叫人難受,叫人痛苦,叫人窩囊……

可是,什麼樣才叫“會忍耐”呢?即怎麼樣才叫能忍、會忍、善忍呢?將忍耐作為一種謀略,“小不忍則亂大謀”是指忍的原則,“一忍可以抵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用來指忍的效果。老子關於禍福關係的論述,被後人廣為傳頌,那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因此,身處逆境,置身禍中,也要學會忍,“百忍成鋼”,在逆境中要學會忍,才能成就大事,忍得一時苦,方為人上人。孟子也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遭受一番苦難,忍一忍,熬過去,就可以接受上天將降之大任了。在困境中要甘於承受一切,這種忍耐是一種達到某一種誌向的手段,是為達到某種“大謀”的隱忍,絕不是為忍而忍。這種忍耐變得毫無積極意義可言是當人們將忍耐看做是唯一的目的時,當忍耐變成逆來順受、失去抗爭的時候。

正確而積極地忍耐,絕不是意味著自我的萎縮,人格的渺小,他隻是將可貴的、獨立的自我暫時“隱藏”起來,他仍在(默默地)幹著自己想幹的事,仍在做(悄悄地)著自己想做的事。這種人的忍耐,柔中帶剛,軟中透硬,不以犧牲自己獨立人格為代價,不苟安偷生,不窩囊,不奴性十足,所以也就沒有失去它原有的意義。

保存自己力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忍耐。當敵我之間的力量太懸殊、正義和邪惡之間的勢力差距太大時,忍耐,便作為一種最為明智的退卻手段,不硬拚,不消磨自己的元氣,把力量慢慢地蓄積起來。所以這種忍耐,絕不是對傳統的習慣勢力、落後勢力的妥協與投降,一旦時機成熟,羽翼豐滿了,翅膀硬了,爪子利了,就會猛然一擊,乘其不備,讓邪惡徹底消滅,永不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