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豁達:心胸開闊,大肚能容(2 / 3)

有一句話在《菜根譚》是這樣說的:“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忍住自己的私欲、怒火,實際上就是在幫助你自己成就你的大事業。

學學唐朝詩人張公的《百忍歌》吧朋友,要想學會忍耐,學會不慍不火的處世之道,就要做到如歌中所說吧。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君子之根本,忍是大人之氣量。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長。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隻為酒不忍。

陳君滅了國,隻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隻為財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作為一種老道的處世方式,忍不等於消極躲避,不等於甘願受欺。它是一種韌性的戰鬥技巧,是一種韜光養晦的鬥爭方式。

把現實利益看得大於麵子

在這個日益重視於名譽的社會,對那些臉皮嫩的人來說,他們往往會很看重麵子,但大家不妨改變一下自己看問題的角度,應該看到比麵子更重要的東西:事業、家庭、工作、友誼等。

《三國演義》中“青梅煮酒論英雄”,期間,劉備深藏不露,既不在人前誇張、吹牛、自大、顯耀,而是裝聾作啞,不把自己列入“英雄”之內,這很容易讓人輕心,所以不久之後,曹操就放虎歸山,讓他回去了。

曹操卻沒想到自己始終稍遜劉備一籌。張鬆前來獻西川地圖,主要想先試探一下曹操的胸襟。

來到校兵場,曹操指著自己的兵馬說:“你們川中有這樣的豪情任務嗎?”

張鬆說:“蜀中不曾見此兵革,但有以仁義治人。”

曹操聞之,馬上變色,怒氣衝衝地說:“我視天下鼠輩如草芥耳。我軍到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順吾者生,逆吾者亡。明白嗎?”

聽了這話,張鬆就故意說:“丞相您驅兵到處,戰必勝,攻必取,張鬆早就知道了。昔日濮陽攻呂布,宛城戰張繡;赤壁遇周郎,華容道遇關羽;潼關割須棄袍,渭水奪船避箭。此皆為您戰功赫赫啊!”

曹操聽之,怒發衝冠:“你這小子!怎敢揭我短處!”於是就喝令左右,推出斬之。楊修和萄或苦苦勸諫,張鬆才被免一死,最後讓人亂棒趕出曹營。

一氣之下,張鬆就把西川圖獻給了劉備。曹操一世梟雄,但為了一時麵子問題,白白錯過了唾手可得西川的最佳時機。

如果你想成為人生的大贏家,就要學會把實現利益看得大於麵子,讓麵子為現實需要服務。這樣你對麵子才有自控力,即使受到外界影響,也不心驚膽戰,甚至鎮定自若,照樣與對手周旋,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這樣你才會成功。

與人交往,要審時度勢,準確地把握事情的彈性,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此外,大家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當你在交際場中受到冷遇時,臉皮就正麵挑戰,但這時,千萬不可發作,而要多想一想你的職責、你的使命,為了完成任務,必須增強自尊心的承受力。

2.當你花了很大的心血做了一件事,本來希望他人會肯定你的時候,結果得到的卻是別人的全盤否定。這時的你肯定覺得受不了,你可能為了麵子,會當場反駁、爭辯,甚至爭吵,但你錯了。因為以這樣的方式維護自尊和麵子,不僅不辦事,隻會使事情更加惡化,何不接受現實呢?

3.當別人批評你時,特別是被別人當眾批評時,你會很難為情,臉上也無光彩。此時,你要努力去理解這種批評,采取虛心的態度,這樣做不但不丟麵子,反而會改變他人對你的看法,對你的印象大大改觀。

也許有時別人的批評內容不合事實,有些偏頗,但批評者卻地位特別。這時,如果在自尊心的驅使下你當場反擊的話,肯定壞事。所以,一定要理智,不妨事後再進行解釋,這樣可能會更好。

4.臉皮厚並不代表沒尊嚴,而是要把握麵子的適當度,以保持最佳的彈性空間。

我們要學會不要感情用事,努力約束自己的言行,無論受到什麼刺激,都要沉著、冷靜,不衝動,必要時,還要抑製自己的欲望,忍受身心痛苦,抑製消極情緒,表現出很強的耐性。因為,現在隻是一時的,長久才是必要的,我們需要追求長久的利益,有的時候,現在的麵子也可以適當地舍棄。

當然,麵子固然重要,現實利益才是你首先的標準,中國人愛麵子,但不能為了麵子而放棄了一切,有時,為了現實的利益,暫且地放下眼前的麵子,說不定以後會贏得更足的麵子。

貴與賤對立相隨

常言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然而,對於那些心胸寬廣的人來說,在他們的世界裏,沒有所謂的貧賤與富貴,他們既不會為一時的富有而沾沾自喜,又不會為一時的落魄而垂頭喪氣,總之,在他們的眼裏,他們視富貴如雲,不管貧賤,一視同仁。

《鬱離子》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一次,隨陽公子與鬱商子商量富貴說:“住在10層的樓堂,有15畝大的庭院,高門大戶,飛梁畫棟,亭台樓閣,窗格秀蔓。左右高層密集,光彩閃動,一派繁盛之景。車馬可直通直殿堂,有鳴騶引導登上台階,高高坐著華麗的墊子上,就像神一般的尊貴無比。士卒列隊,官吏成行,個個都對你恭敬,連走步都有節奏順序。你隻要一聲咳嗽,就如同神在發號施令。審理案件,決斷訴訟,如一言九鼎。說一句話可以把侍者驚退,手指目及就能讓被看的人畏縮不前,站立不安。萬人並立,踮腳仰望你的神色。你高興時,大家都覺得猶如春天溫暖的陽光;你發怒時,又如秋天的冰霜。能夠說你掌握著他人的生殺大權,這是如何的尊貴,我想與先生一起去謀求這般的富貴。”

鬱離子聽罷,隻是微微一笑說:“孔子曾經講過這樣的話:富貴是人們所向往與追求的,但是不是用道義去追求富貴,就不可以處在這種富貴中,這種富貴又有什麼價值?我不願意那樣去做。”

富貴的確誘人,誰不想一生之中可以富甲天下,位尊人上呢?在古代修身養性的是這樣看待貴賤的:

1.以貴為尊

古人的貴賤觀是很鮮明的,特別是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人的地位高低,貴賤有不同的等級。在沒有開設科舉製度以前,門閥、士族與平民則分得更清楚。這是曆史遺留下來的看法。對於貴賤,古人認為首先,人有貴賤等級之分,就是說人有爵位俸祿叫作貴。在爵位裏又分為五等。《孟子》說:“天下一等,公一等,侯一等,伯一等,子男也是一等。一共五等。”這裏宣揚的是封建等級製度。以為那些能稱王的人,天下都歸順他,因此稱謂雖然不同,名義實際上一樣。在五等爵位之中,王這一爵位中最高。有天爵的人,要衡量評判天下萬物的輕重,所以古人說:“權出於天,這是很高貴的。”這反襯了曆史發展中在人頭腦中的積澱。

2.貴賤有別

是由貴人做的事,由貴人占的地位,但被下等人占有了,就是凶災之象。例如《易》中孚封九爻說:“雞登上了天,怎麼能長久?”《本文》中說:“雞本來是陸地上的動物,卻想飛上天空,這違背了事物的本性。”相信的是不該信的事物,卻不知道怎樣去改變它,當然要走向沒落。地位極高卻不曉得事物是會變化的,就算一時好,也是凶兆。因此孔子又根據卦象判斷說;“這種不知道變化的事,怎麼能長久不變!”《漢書》上說:“地位超過能力,很少能夠善終。”

這方麵反襯了古人對人的地位的觀點,另一方麵也可以看到他們還是從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來認識問題的,固然有其片麵的一麵,可其中也的卻存在著哲理。對此《史記》還記載裏西漢的董仲舒回答漢武帝的策問時的說道:“幹體力活,是要背東西的人卻坐車,這將會招致外敵。坐車是君子的事,背東西是小人的事,是說下人占了君子的地位卻做的是小人的事,禍患一定要降臨了。”不少古人都對地位、等級看得很關鍵。

3.貴賤轉化

古人也從貴賤的轉變中,看出了事物的對立統一型的。楊雄《解嘲文》中說:有的時候,人早上還大權在握,當著卿相,不到傍晚就失去權利,成了匹夫。身居公卿高位的人,腰纏萬貫,誌得意滿,身穿紫衣,氣勢很盛,等到禍來福去時,就坐牢流放,災難跟著來臨。就像秦國的李斯,當他大權在握時,能假造詔書另立太子;到了坐牢時將被處死,連牽著狗去追野兔都不可以了。又如漢朝的周亞夫,富貴時皇帝坐車親臨慰問,犯罪時卻坐牢死去。想想這些人,的卻曾經擁有至高的權力,位貴於人,可是一旦危險降臨,連平民百姓都不如。

貴和賤常兩相對,也就是貴與賤經常是對立相隨的,互相轉化,沒有規則。就像傅說由築牆的工匠成為宰相,商鞅由宰相成為逃犯一樣,所以《易》謙卦說:鬼神危害盈滿可而保佑不足的,人也是一樣厭惡盈滿的而喜歡謙遜的。

得理且饒人

人們常說,“見人隻說三分話,見麵留一線,日後好相見。”意思就是:話不能說得毫無保留,俗話說,“謙受益,滿招損”、“禍從口出”等,也是這個意思。而“見麵留一線”是說大家見麵,要打個招呼,因為將來某一天,你就可能有求於人,所以要給自己留條後路,得理更要饒人。這幾句話流傳已久,可見頗有道理。

一名女子走在路上,無意中吐了口痰,但因風向問題,把痰刮到一個小夥子的褲子上了,見此情況,女子慌忙就給小夥子道歉,並從包裏掏出麵巾紙要給小夥子擦掉褲子上的痰,但惱怒的小夥子卻執意不肯,並叫囂:“你給我舔了!”女子再三道歉“對不起!對不起!讓我給您擦去,好嗎?”,但小夥還是不答應,非得讓她舔掉,就這樣,一直爭執,周圍看熱鬧的人也越來越多,有的還跟著起哄,大家互相打俏,鬧著、笑著……但無論女子道歉,小夥子也不原諒她,非讓她舔去不可。最後,女子忍無可忍,猛地從包裏掏出一遝錢來,看著大約有一兩千,她生氣地喊到:“大家誰能把這個家夥當場擺平,這些錢就歸誰!”話音剛落,人群中立刻走出兩個腰粗腿圓的大男人,對著小夥子,不由分說就是一陣拳打腳踢,小夥子一下被踢翻在地,頓時昏昏沉沉,等站起來找那女子時,不管是女子,還是打他的人,早看不到人影了……

所以,得理不饒人也是一個缺點;如果你太死板的話,講理則成了一個盲點。要知道,“理直氣和”遠比“理直氣壯”更能讓人心悅誠服。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某素宴,席間,他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食中竟有一盤菜裏放有一塊豬肉,隨行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想讓主人看到,沒想到的是,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摁到了裏邊。過了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了出來,高僧就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對徒弟輕聲說:“你如果再把肉翻出來的話,我就把它吃掉!”聽到後,徒弟當然不敢造次了。

飯畢,高僧辭別了主人回去了,在回去的路上,徒弟不懂地問:“師父,主人明明知道我們隻吃素的,為什麼廚子還要放豬肉?”徒弟之所以那麼做,隻是想讓主人知道,讓他慚愧一下。

高僧回答:“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不管是有意而為還是無心之失。主人如果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很有可能會當眾責罰廚師,甚至會把他趕走,這都不是我們的目的,所以為了息事寧人,我寧願把肉吃下去。”

待人處事固然要“講理”,但不可以“不饒人”。給得罪你的人留一點餘地,你不但不會吃虧,反而很有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每個人而言,無論是生活背景,還是價值觀,都不相同,因此,出現矛盾很正常。但大部分人一旦身陷矛盾中心,就會不由自主地焦躁不安。一半為了保全麵子,一半為了切身利益,所以,一旦得“理”便會不饒人,非逼得對方苦苦哀求不可。但殊不知“得理不饒人”讓你吹響了勝利號角的同時,也為下一次爭鬥埋下了伏筆。因為對方“輸給你”了,但跟你一樣,為了保全麵子或切身利益,他必然會加倍討回。

因此,冤冤相報何時了。日常生活中,千萬要留一點餘地給對方,給對方一個台階下,適可而止,得理且饒人。否則,不但不會打敗“敵人”,還會讓身邊人疏遠你,得不償失。得饒人處且饒人,給對方一個台階下,放對方一條生路,不要光顧自己,給對方也要留點麵子和立場。這麼做其實並不難,而且如果處理得好,還會讓你受益匪淺。如果你一得理,就不依不饒,讓對方無路可退,就有可能激起對方“反敗為勝”的好鬥心,對方就有可能不顧後果,不擇手段,這樣,就可能給你帶來不盡的麻煩和傷害。如果你給他點餘地,他就不會對你以牙還牙。即使是別人犯你在先、你在理的情況下,也要給對方留條退路,他就會對你感激涕零,即使不如此,也不會與你為敵。這是人的性格特征。而且,世界雖小,變化卻大,如果兩人哪天再度狹路相逢,到時你弱他強的話,他會怎麼對你呢?所以,饒人也是饒己。遇事有理也要學會讓三分,不能鬥一時之氣,謙讓不是怯懦,而是解決糾紛的潤滑劑,妙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