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方圓:知進知退,有張有弛(1 / 3)

先求自保再謀發展

在你勢不力敵,還想要對手放過你的時候,千萬不可以顯示出你終有一天會強大起來。因為這是等於你是他的潛在對手。當你處於對手的控製之中的時候,你還顯露出你誌向的遠大,對手是不會輕易放過你的,因為聰明的人都不想為自己留下禍根。所以,當你處在對手的控製中時,你應該表現出自己沒有能力的樣子,也不想將來有大出息,讓對手覺得你毫無縛雞之力,不僅現在不是他的對手,而且將來也不是他的對手。隻有這樣,對手才會放過你。

萬曆二年(1574),15歲的努爾哈赤因受不了繼母的虐待,便帶著他十歲的弟弟離家出走,住在外祖父王杲門下。當時王杲同明兵作對,擾邊作亂,成為明軍剿拿的對象。不久,明邊軍總兵李成梁率軍攻破王杲寨的時候,努爾哈赤兄弟在王杲家中,因此也都被俘。努爾哈赤見機行事,雙膝一並,“撲通”一下跪在李成梁的馬前哭著求饒,懇求李成梁免他一死,其情殷殷,其聲悲切,這一招果然見效。李成梁看他們兄弟二人乖敏可憐,赦其不死,收在帳下,充作幼丁,但是把王杲處死。此後,隻要有戰爭,努爾哈赤勇敢衝殺,奮勇向前,幾次立戰功,因此李成梁非常賞識他。李成梁後來提升努爾哈赤作自己的隨從侍衛,二人關係密切,形影相隨,“誼同父子”。對李態度“甚恭”,耐心服侍、小心侍候,但是胸懷韜略,一定要為自己的外祖父報仇!

萬曆五年(1577)左右,年輕力壯的努爾哈赤在李成梁的教導下,積累了很多的軍事經驗,然後帶著弟弟一起偷偷離開了李成梁,開始開創自己的宏偉事業。

想當初,李成梁攻破王杲寨時,聰明的努爾哈赤隻有讓李成梁覺得努爾哈赤對他沒有任何威脅時才有可能放過他們。努爾哈赤裝可憐,並且願意到李家當侍衛,任何強大之誌都隱藏了起來,讓李成梁放了心,努爾哈赤才求得了生存的機會,也便有了後來創下的宏偉大業。

如果在別人的倍加注意下,你有任何不利於他的行為,他一定會想盡辦法來阻止。所以韜光養晦之術要求在弱小時不能顯露大誌。這樣,別人就不會注意你,那樣你成功的機會就大。

康熙十六年(1677),三藩之亂初起,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十分不穩定。為鞏固清朝政權,也為安定人心,康熙采取清朝不立儲君的措施,學習漢人立儲的做法,把他的第二個兒子胤礽立為皇太子。並且向諸大臣宣告說:立皇太子是“垂萬年之統”、“係四海之心”的大事。

胤礽一歲半立為方子,因為他諸子大多數還沒出生,所以皇室內部沒有產生波動。到了康熙後半生,他的三十五個兒子都長大成人,思想上政治上也越來越成熟,許多人都眼紅皇太子這頂桂冠,都想自己能取代皇太子。為此相互之間視為競爭勁敵,勢不兩立。甚至各結黨羽,地下進行各種陰謀活動。作為皇太子的胤礽,知道自己的地位是眾弟兄夢寐以求的,為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希望的是讓康熙帝早日歸天,自己盡快登上皇帝的寶座,然後收拾自己的弟兄們。因此,他與正黃旗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結成黨羽,搶班進行奪權的種種活動。這被明察秋毫的康熙帝發現,康熙先下手殺了索額圖。不料此舉刺激了胤礽,加緊了他搶班即位的步伐,最後沒辦法,康熙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廢除了胤礽的皇太子頭銜。

皇室內部鬥爭沒有因為廢除了胤礽的皇太子頭銜而平息下去,皇子們見太子已廢,見有機可乘,爭奪皇儲的鬥爭更加激烈。諸皇子施展種種伎倆,拒聽康熙的意圖,打發皇親國戚到父皇處為自己評功擺好,搞得康熙“晝夜戒慎不寧”。隻好在廢掉太子後的第二年三月,又立胤礽為皇太子,好讓諸皇子死了爭奪太子之位的野心。

諸皇子們在皇太子廢立過程中,表演得淋漓盡致。其中,最成功的是皇四子胤禛。在諸皇子爭儲位中,胤禛自知替補無望,采用的是不爭而爭之策。胤礽太子地位被廢之後,胤禛沒像其他眾皇子一樣,而是采取保持舊太子地位的態度,關切胤礽,仗義直陳,疏通皇帝和廢太子的感情。對康熙身體,胤禛最為關心體貼。因胤礽不爭氣和皇子們爭奪儲位,康熙既羞愧,又氣憤,生了重病。胤禛和胤祉二人前來力勸康熙就醫,又請求由他們來擇醫護理。因此深得康熙的好感。而其他皇子卻大肆活動,奪嫡最力的是胤櫻。胤禛同胤櫻也保持著某種聯係,骨子裏卻不願意胤櫻得勢,表麵上他不反對胤棋當太子,也不支持,似乎是超然度之。

對其他兄弟,胤禛同樣在皇帝麵前經常說好話,或在需要時給以支持,康熙評價他是“為諸阿哥陳奏之事甚多”。幾個弟弟被封為貝子時,胤禛啟奏道,都是兄弟,他們爵位低,希望降低自己的爵位,提高他們,使兄弟們的地位相當。在康熙的兒子們為皇太子爭奪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胤禛好像悠閑於局外,沒有明火執仗地參與其中,而且還替眾兄弟仗義執言,康熙把這都看在眼中,特傳諭旨表彰:“前拘禁胤礽時,並沒有一人為之陳奏,隻有四阿哥(胤禛)性量過人,深知大義,屢在朕前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真是偉人。”

在這場諸皇子爭奪皇太子之爭中,胤禛不露水、不顯山,以不爭之爭的鬥爭策略取得了成功。於是胤禛贏得了康熙的信任,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密切了和皇父的感情。康熙一高興,把離暢春園附近的園苑賜給了胤禛,也就是後來非常出名的圓明園。康熙秋獵熱河,建避暑山莊,將其近側的獅子園也賞給了胤禛。胤禛在爭奪儲位的諸皇子之爭中,保持低姿態,給人一種自己實力不足,新太子輪不到自己的印象,這樣其他太子就不會注意他,不會集中力量對付他,使他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實力。後來,康熙病重的時候,果真把權力交給了胤禛,胤禛脫穎而出,後來居上,成了皇帝,這就是後來的雍正。

如果你不顯露出強大之誌,別人就不會覺得你是他的威脅,因此不會處處阻礙你的行為,而且,別人是不會把你當做他們的對手,也不用處處防範你!當你有發展時他也不會認為你的誌向是非常遙遠的,不會發覺你有其它目的。這樣,你就可以大展宏圖了!

麵厚是智謀的標誌

麵厚是心胸開闊,是人勇敢自信的表現,是心理健康的體現,是智慧蓄謀的標誌,也是人生一帆風順的通行證。

若一個人麵厚的話,他就有足夠的膽量,可以自我平衡、自我肯定,就不必去依賴“麵子”來支撐人生的骨架。通過對眾多案例的分析,麵厚在智謀方麵至少包含了如下價值,這些價值對於一個人的人生與事業的成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健康

對於臉皮而言,必定程度的“厚”是健康的前提,“薄”是不健康的表現。現代心理學已證明了這一點。臉皮的產生是源於外界的壓力和刺激。這些壓力和刺激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需的。如果缺乏這些壓力和刺激,那麼一個人智力的發展和人格的形成就會受到影響,出現智力遲鈍和人格偏離。但是,如果這些刺激或壓力過於頻繁、強烈,而一個人又不能在心理上作出適當的反應,就會破壞人的心理和生理平衡,危及健康,危害人的社會交往。大凡臉皮“薄”者,都缺乏自我肯定能力,對於外界環境的依賴性過強,因而,心理變化總是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缺乏穩定性,缺乏緩衝區,這必然會成為各種心理疾病的誘因與病源。而“麵厚”者,自我肯定能力強,自我平衡能力強,具有良好的心理防衛機製和調節能力,因而可以經受得起任何的外在衝擊,保證自我的情緒穩定,可以為其身心的健康與事業的成功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2.勇敢、堅強

麵厚者,一般心理承受力會比較強,對別人的批評和指責都能勇敢麵對,在遭遇挫折和失敗時,也會表現得非常冷靜,他們何以能夠如此?原因就在於他們依靠自我肯定來實現心理平衡,外界的評論與打擊隻能對他們造成衝擊,但卻不能動搖其自認為正確的價值。所以,當他們丟麵子時,總表現出某種出奇的忍耐精神,絕不會張皇失措,也不會痛哭流涕和一觸即跳。

美國總統曆來是以麵厚而著名,於是從競選到成功他肯定麵對無數的非難,即使是在臭雞蛋滿天飛的情況下仍需麵帶微笑,保持風度。所以,美國總統的性格都比較堅強,敢於麵對令人難堪的局麵。馬辛利總統就是這樣一個人。有一次,因為一個用人問題,他遭到一些人強烈的反對,在國會會議上,有住議員當麵粗野地譏罵他。他氣得鼓鼓的,但卻極力忍耐,沒有發作。他鎮定地坐在那裏洗耳傾聽,等對方罵完了,他才用溫和的口氣說道:“你現在怒氣應該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利這樣責問我的,但現在我仍然願意詳細解釋給你聽……”他的這種客人讓人高度忍耐的姿態,使那位議員羞紅了臉,矛盾立即緩和了下來,結果,馬辛利說服了這位議員,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3.心胸開闊

麵厚者,自我平衡能力強,因此便能經受得住各種各樣的外部刺激,對之作出合理的解釋,保證穩定平和的心緒。他們總是不拘泥於“麵子”上的一得一失,而是從大處著眼來理解事物發生和發展的本質與規律,因此,在對待挫折與失敗上,表現出一種看得開、望得遠、想得通、丟得下、耐得住的思想境界。而這種包容性正是心胸開闊的表現。凡心胸開闊者。勝則不驕敗則不餒,及至榮辱不驚之境。則必能有所作為。

史蒂文森曾連續兩度競選美國總統,都未能如願,這是件很丟臉的事。但他卻有足夠的胸懷和充分的幽默來正視自已的處境,所以,競選失利不僅未壓倒他,還增添了他的個人魅力。從他在得知競選結果後答複友人詢問的話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他寬大的胸懷。1952年,史蒂文森第一次競選美國總統失敗,阿利斯泰爾·庫克與他交談了一次,在談到失敗問題時,史蒂文森的回答是:“畢竟,除了我還有誰會與艾森豪威爾較量呢?”四年後,史蒂文森再次被艾森豪威爾擊敗,庫克又給史蒂文森發來了表示關切的電報,上寫:“現在——怎麼樣?”回電很快就來了:“除了我,還有誰會與艾森豪威爾作兩次較量呢?”並不以自已的失敗為恥,反而以自已敢於同強手兩次對陣而榮,這就是大胸懷,這就是麵厚。

4.自信

麵厚者必須高度評價自己,對自己的優點和特長有著充分的肯定與認識,這樣,別人的議論或評說便隻能成為他認識自我的一種參考,而絕對無法替代其自己的判斷。因此,他們對於別人的冷遇、攻擊或辱罵總能保持一種冷靜的審視,自信像一道厚厚的牆可以防止其心靈由此而受到傷害。所以,麵厚者甚至可以在“沒有麵子”的環境下長期生活,從容不迫。因為他們的心靈是高度自治的,他們沒有要依靠從外界獲取的能量來保證自我心理上的正常運轉,他們就靠自信。

在《三國演義》中,也有一出“孔明罵死王朗”的好戲,這其實就是一場心理戰,考察的是一個人的臉皮厚功夫。那是在公元227年,孔明兵出邡山,曹真率兵迎戰,二軍對壘於祁山之前。在決戰前,雙方先來了個“罵陣”。先是王朗策馬陣前。勸孔明投降,他說:“你通達天命,亦識時務,為何要毫無理由地挑起戰爭?要知道,天命有變,帝位更新,歸於有德之士,這是大自然顛撲不破的道理……”接著便大讚曾操一番,指出,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還是快快歸順大魏吧。王朗也是能言善辯之士,他以理勸誘,使蜀軍兵將不覺動客。參謀馬謖認為,王朗不過是效法從前季布大罵漢高祖,試圖以氣勢破敵。王朗講罷,孔明卻哈哈大笑,朗聲斥道:“你原是漢朝元老,我還以為有什麼高見值得洗耳聆聽,沒想到,說出來的卻全是混賬話……此次,我奉君命出兵,旨在討伐逆賊,大義分明,日月可鑒。你膽敢站在陣前,厚顏無恥地大說天命如何,簡直是荒謬透項。你這個皓首匹夫,白須叛賊,想必即將奔赴冥府。到時候,你有何麵目,見漢朝二十四帝?你且快快滾到一邊,派出別人來一決勝負吧。醜惡如你,哪有在此撒野的資格?”孔明剛講完,王朗也口吐鮮血,落於馬下,當場斃命。

王朗是被氣死的,也能說是因為麵子丟得太大而死,更可以說是由於臉皮太薄而死。王朗臉皮之所以薄,是因為他不自信,雖然他也講人應順應曆史的規律而行事,但他在骨子裏更害怕“叛臣逆子”這個惡名,一旦被別人揭了傷疤,說到痛處,便羞恨交加,失去自我平衡的能力,導致猝死,而孔明之所以能夠麵對斥責而依然鎮定眾容,則在於他的自信,因為他相信自己的選擇,也相信自己可以智取王朗,刀不血刃而震碎敵膽。由此可見,自信與否不僅可以決定麵之厚薄,還可以決定事情之成敗。可以說,沒有自信麵便厚不起來。而麵厚者要有自信。

5.智慧

以“麵子”之大小有無來衡量事物的麵薄者,其標準是純倫理型的;而麵厚者,以結果之成敗得失來衡量事物,其標準是務實型的。大凡有智謀者,麵必厚,因為他自知玄機,對事情發展的良好結局充滿自信,所以他們可以忍受一切,包括“最沒麵子”的情形。而麵厚者,也往往是良謀在胸或“滿肚子的鬼點子”,自有一套自認為佳的生存哲學與處世法則。

美國大資本家老範德比生前得罪了許多人。怎樣才能避免在他死後他的“帝國”不會遭到攻擊呢?他冥思苦想。最後想出一步好棋。

範德比肯定了其長子威廉為繼承人,次子傑姆於是而不樂,行為放浪,經常去範德比的老對手——紐約《論壇報》主筆格裏萊那裏去借錢,前後共借了上萬美元。範德比早知此事。一天,他闖進了格裏萊的辦公室,咆哮著說:“你沒有征求我的同意就借錢給我的浪蕩兒子,我坦白告訴你,你別指望我會替我兒子還這筆債。”格裏萊大怒,他叫道:“滾出去!你不想想你的話會弄臭我的房問嗎?”老範德比回家後對大兒子說:“格裏萊一貫罵我,不管我得罪他不得罪他,他反正要罵我,所以我索性今天大大地得罪了他。但你要記著,我隻能控製錢,不能控製人心,而格裏萊可以控製人心。你必須借助於他。今天我給你製造了一個機會。在我死後,你可以到格裏萊那兒登門道教,你可以在他麵前大罵我是烏龜王八,罵得愈臭愈好。反正我死了,那樣罵都可以,我就聽不見。”

老子死後。威廉依計而行,登門拜見了格裏萊,以10倍的利息付清了弟弟的欠債,他說:“我父親對您的失禮,我認為即使百萬美元也不足以彌補的。我現在奉上這筆款子,既作還債,也作賠償。”不出所料,範德比命歸西天不久,其死敵古爾德便在報紙上對威廉進行大肆攻擊。可是,這回格裏萊卻按兵不動,然而古爾德的《世界報》隻好罷手,草草收兵。

老範德比成為一個商業時代的成功者,其臉皮不可謂不厚。但這厚絕非是毫無道理的厚,而是棋高一招,暗施計謀。他主動去找敵手去自我敗壞形象,並授意兒子在自己死後臭罵自己,都是為了日後替兒子買人情。可見,麵厚者的“麵子”總是不白丟的,他們深知自己的目標以及自己行為的投入產出比,他們更懂得怎樣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也就是有計謀的表現。

時刻存慎獨之心

人們以慎獨作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之一,已經沿用了千百年。它要求我們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實行自我監督,做符合道德的事,遵守道德原則,自覺地按照道德規範去實施。

自古以來,很多傑出人物在慎獨方麵做到了相當高的精神境界,就像是:諸葛亮、楊震、於謙、範仲淹、海瑞等等,都呈現了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品德,成為後人學習的楷模。

《後漢書·楊震傳》記載道,楊震在荊州做刺史時,薦舉了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楊震調任為東萊太守,路過昌邑時,王密為了報答,深夜造訪,送了20斤金子。楊震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你不明白我的意思,為什麼呢?”王密以為楊震怕人知道才不肯收,於是又勸說:“深夜裏不會有人知道的。”楊震十分嚴肅地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沒人知道呢?”王密十分慚愧,攜帶著金子就回去了。楊震的後代為緬懷他的清正德操,在他曾經居過的地方取名為“四知堂”。

自我修養的道德境界之一是慎獨。當然,楊震不接受金子是他節操清高,也有可能是防止王密有進一步的不軌企圖。《成寧縣誌》記載的“不畏入知畏己知”的故事,表現了故事主角嚴於律己的慎獨境界。故事的內容大致是:

清雍正年間,有個人叫葉存仁,先後在淮陽、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做官,曆時40年,毫不苟取。有一次,在他離任的時候,僚屬們派船送行,然而船隻久久不啟程。直到明月高掛才劃來一隻小舟。原來是僚屬為他送來了臨別時的饋贈,為避人耳目,特地夜深送來。他們認為葉存仁平時不收禮物,是為了減少麻煩,而此時夜深人靜,四周無人,一定會收下。葉存仁看到這番情景,便叫傭人備好文房四寶,即興寫了一首詩,雲:“月白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然後,將禮物“完璧歸趙”了。

一般說來,在大庭廣眾之下,在領導和群眾的監督下,人們很注意自己的修養。但在“無人之處”則容易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以至於會幹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他們隻“畏人知”,而不“畏己知”,由此一到“獨”的時候就不“慎”起來。連一些頗有建樹的人士,都因為不能慎獨而給人生留下了汙點。就像,管仲任齊相後,勵精圖治,采取了許多有效的改革措施,使齊國迅速地富強起來。可他在與鮑叔牙做生意時,最終在貪財邪念的驅使下犯了多拿盈利的罪過。同周勃一起平定了呂氏之亂的劉邦的重臣陳平,為漢王朝立下殊功,可是此公卻有過“盜嫂受金”的錯誤。所以慎獨標誌著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崇高境界。

慎獨的重點,是具有高度的自覺性。“苟知其理以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意思說,要是知道應該怎麼去做,自己就必須做到。這就需要不懈地錘煉自己的道德意誌,時時刻刻用道德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

時代大潮,熙攘人群,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有些人為了牟取個人或團體的私利,常常以名利欲、物欲、色欲等為誘餌,誘人歧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社交的範圍越來越廣,社交活動越來越多,多種向道德防線衝擊或進攻的事時也時有發生。然而,邪者,總要避人耳目行事,我們要想一身正氣走四方,就要時刻常存慎獨之心,保持道德的純潔性,自尊自強,嚴於自律。

幫助他人不求回報

佛說:如果真心地幫助別人,不挾帶任何的雜念,不怕將來沒有回報,不對受施人存在任何輕視之心,這就是真的布施。

人一生當中做好事容易,但一輩子做好事就不容易了,而幫助他人不祈求回報更是難上加難。我們應該知道活著要對他人有些用處才能夠開心,同樣,鮮花擺於合適的位置才能散發出最芬芳的香味,任何事物都應當出現在它應該出現的地方才能發揮出它的最大的作用。

一位老太太患了絕症,她來到墓地,看望她英年早逝的孩子,為他獻一束鮮花。

一位守墓人走過來對她說到:“鮮花放在那兒,沒幾天就幹了,也沒人聞,沒人看,實在太可惜了!而孤兒院裏的那些孩子,他們也很愛看花,愛聞花,那都是些活著的人啊。”

老太太聽完,沒有作聲。過了幾個月,老太太又來到墓地,麵容煥發著光彩,她對守墓人說:“我把花都送到孤兒院去了,你說得很對,他們見到花,非常高興,我的病也因此好轉了一些。醫生們都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看來我活著還有些用處。”

老太太幫助他人從而感到了生活的愉悅,他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也就有了意義。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為他人做好事、行方便的時候,總會順便告訴對方自己對別人也很好,心裏悄悄地盼望著對方對自己有所肯定。

我們要求自己完善和健全人格,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思想有修養的人,因此我們應經常做些好事,對別人施以仁愛。這樣做能夠體現善良的品質,並有利於肯定自我的價值。

我們熱心幫助他人的本質是好,但要記住:我們隻是為了通過自己善良的行為來為生活創造一些美好的風景,而不是為了讓他人記住“我有恩於你”。事實上,你做好事的同時,也滿足了內心的被需要之感,你仁愛的意義即在於此,因此做了好事,不要苛求回報。

有時候我們悄悄地做了一些好事,會在心裏感到自豪和愉快。其實這就夠了。有什麼比快樂來的重要呢?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我們是有意還是無意,總希望從別人那裏得到點什麼,特別是當我們為別人做了點什麼的時候。比如:鄰居之間“我上周幫他們家照顧了一上午孩子,這次總該他們幫我了吧”;或是住在同一間寢室的人常說“既然我打掃了洗手間,那麼她就應該把廚房清理一下”。而每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通常認為我們所付出的已經遠遠超過所得到的回報,心裏會感覺不平衡。

若你因幫助別人卻得不到任何好處,而心理不平衡。根本原因是隱藏在你內心的互惠主義,它幹擾你內心的平靜,它使你總是在想:我想要什麼,我需要什麼,我應當去索取什麼。若行善事而有所圖,也許好事會變成壞事。

有一位美國青年,曾經從深井中救出一個小女孩,這一英雄事跡,得到了女孩父母的深深感激與眾人的欽佩。而不幸的是,從此以後,他不論走到哪裏都希望人們知道他做過這樣一件好事。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漸漸淡忘了這件事情,而他卻耿耿於懷,他不能忍受人們將他忘記。因為實在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最後不得不選擇了自殺。

小時侯看過的動畫片《阿凡提》裏麵,阿凡提曾經說:人家對你做的好事,你要永遠記住;你對人家做的好事,你要立即忘記。這位美國青年如果能領會到阿凡提的名言,這個悲劇應該就能避免了。

所以,不求回報的幫人才是真正地幫人。做好事不為圖報,以助人為樂,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隻要你抱著一顆幫助他人不求回報的心態,終有一天你會贏得他人的信賴與支持。

順其自然勿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