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勸被楊堅認為很有定策,封為黃國公,拜上大將軍;鄭譯兼領天宮都府司會,總六府事,封沛國公。楊堅對此二人賞賜巨萬,出入由甲士跟隨。出入楊堅臥內,言無不從。朝延上下,稱為黃、沛。“劉昉牽前,鄭譯推後。”是當時人們所形容的。
有一個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的人名叫李德林,字公輔。北齊任城王高諧任定州刺史時,重其才而召入州館,朝夕同遊。以後便為官於北齊朝中。周武滅北齊,把李德林迎入長安,授內史上士,遷禦正下大夫。楊堅輔政以後,派族侄、邗國公楊惠入主丞相府,李德林非常高興,表示“以死奉公(指楊堅)”,李德林於是被任命為丞相府屬。
還有一個叫高熲,字昭玄,渤海(今河北景縣)的人。他父背齊歸周,由楊堅嶽父獨孤信引為僚佐,賜姓獨孤氏。17歲時被北周齊王宇文憲引為記室,走入仕途。周武帝即位後,曆任內史上士,下大夫,以平齊功拜開府。楊堅輔政後,組建丞相府,便引他入府,擔任司錄。高熲誠懇表決:“願受驅馳,縱令公事不成,額亦不辭滅族。”就是這樣,高熲與李德林就都成了楊堅的心腹。
楊堅在平齊戰爭中結識範陽(今河北淶水)人盧賁,楊堅位至大司馬,盧賁就被任命為司武上士,掌禁衛軍。局勢稍穩後,楊堅便不容宇文讚。宇文讚是宇文樂的弟弟。虛妄無知,碌碌天為,貪財好色。在周宣帝死了以後雖被委以右丞相,也不過是一個“外示尊崇,實無綜理”的虛職,仍在皇宮內居住,常與小娃娃宇文闡同坐禦帳之中。楊堅就先行了一步,讓宇文讚很是體麵地就搬出了皇宮。
就在這年的七月,加授給楊堅都督內外諸軍事。九月底,取消了左、右丞相官職,大丞相遂由楊堅擔任。右丞相宇文讚在此又跌了一腳。
在起初密謀奪權的時候,鄭譯、劉昉在私下就商討,由楊堅任大塚宰,鄭譯任大司馬,劉昉任小塚宰。楊堅和李德林商議,李德林說:“即宣作大丞相,假黃鉞,都督內外諸軍事。否則,難以服眾。”於是楊堅另建丞相府,派鄭譯、劉昉來牽製李德林與高熲。劉、鄭因此忌恨李德林,也不滿楊堅,所以丞相府內部此時出現了分歧。
自恃有功的劉昉,很有驕色。他性情粗俗,逸遊縱酒,不以職司為意,丞相府事物,多所遺陋,楊堅頗為不滿,於是讓高頻代替他為丞相府司馬。至此,日益疏遠。鄭譯性輕險,不理政事,而贓貨狼藉,也被楊堅疏忌。就在這時,李德林進授丞相府從事內郎。從此以後,由李德林、高熲來處理丞相府的政事。後來,劉昉與鄭譯的結局大不一樣。矯詔入主朝政的楊堅,急需鞏固政權,所以采取了很多除舊布新的應急措施。楊堅在正式發布周宣帝死訊的當日,便下令停止洛陽的土木工程。幾天之後,刪整舊規,施行《刑書要製》。又罷人市之征。正所謂“躬履節儉,中外悅之”。
楊堅宣布周宣帝死訊半個月後,即六月初六。他下令撤銷對佛、道二教的禁令。對在周武帝禁斷佛、道二教期間,仍信佛信道者,分別送入寺院與道觀,妥善安置。楊堅很有政治野心,他的複佛道之舉,除了個人感情外,更重要的是他想利用這件事來達到其政治目的,即拉攏民心,安撫那些因遭受周武帝粗暴打擊的僧道勢力。
楊堅在隋王朝建立後,也自鳴得意地講述了這樣一段話:“朕於佛教,敬信情重。往者周武之時,毀壞佛法,發言立願,必許曠持。乃受命於天,仍即興複,仰憑神力,法輪常轉。十方眾生,俱獲利益。”年底又下令,凡是改鮮卑姓的,一概可改回原來的姓。
楊堅為了避免邊患,便派了司衛上士長孫晟等護送千金公主宇文氏前往突厥汗國聯姻。再派建威侯賀若誼,前去突厥賄賂阿史那佗缽可汗,目的讓他交出北齊的流亡皇帝高紹義。
父親是東魏降將的賀若誼,字道機,所以,全家遷移到河南洛陽。兄賀若敦,與楊堅的父親楊忠參加過平齊戰爭。後觸怒宇文護,逼他自殺,其子後來成為楊堅的重臣。賀若誼打舌如簧善辯,口齒伶俐。早在宇文泰最初據關中時,派他通使柔然,第一次就誘降萬餘人;第二次又帶厚禮賄賂柔然酋長,柔然便棄齊連周,還將派到柔然的齊使交給賀若誼去發落。
這次遊說突厥,賀若誼的口才得以發揮。在賀若誼授意之下,阿史那佗缽可汗陪同高紹義到汗國南境狩獵,賀若誼突然殺出,劫走了高紹義,押抵長安,之後被逐出巴蜀,不久死去。北齊高氏皇族到了這裏便斷了根。
在另一方麵,楊堅加緊結識聯絡地方和朝中的百官,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如大將軍元諧、上柱國郭衍、少內史崔仲方、少司憲裴政、少師右上士李安、益州總管梁睿、代理陵州刺史薛道衡等。郭衍密勸楊堅“殺周室諸王,早行禪代”。崔仲方和楊堅相見後,“握手極歡”,當夜崔仲方上奏18事,楊堅並於嘉賞,崔仲方力勸楊堅早日代周自立,梁睿也上奏勸諫,皆使楊堅喜形於色。楊堅明暗兩手的做人方式在這一係列的過程中都可以看得出來。
在古代的時候,精明的人也都是善於做人,善於采用明暗兩手。這一點有許多人都想搞明白,但都不得要領,楊堅極為擅長這一點,常有出人意料之舉。周宜帝宇文贇死後,宇文闡正式登基,入居天台。正陽宮遂更名為丞相府,成為楊堅的辦公地方,大政皆由此出。丞相府一時成為滿朝文武議論的焦點。楊堅在這種情況下,使出了明暗兩手做人的手段,果然收到很好的效果。
大智若愚難得糊塗
常言道:“呂端大事不糊塗。”是說在處世中,任何時候都不要耍小聰明,小事要裝糊塗,而在重要的大事上,才體現出大智大謀。在你直麵現實,不分對象地實話實說的時候,作用很可能會適得其反,風趣地繞開焦點話題,用幽默含蓄的方法,巧妙地避開。要善於讓聰明轉糊塗,讓糊塗轉聰明,懂得左右逢源,不讓煩惱所繞,不讓人事所累,隻有如此你才能做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體會沉默是金的道理,才會真正醒悟要如何做人。
一個大家都認為他很傻的小孩,要是有人同時給他5毛與1元的硬幣,他會選擇5毛,而不要1元。有人不相信,於是拿出兩個硬幣,一個1元,一個5毛,讓小孩選其中一個,結果小孩還是挑了5毛的硬幣。
這個好奇的人就問孩子:“難道你不會分辨硬幣的幣值嗎?”
孩子小聲回答說:“要是我選擇了1元錢,下次就沒有人會和我玩這種遊戲了!”
的確如此,要是他選擇了1塊錢,很顯然,就沒有人願意繼續跟他玩下去了,可他得到的,也隻有1塊錢!但是,他拿5毛錢,自己裝成傻子,而傻子當得越久,最終他得到的,比當聰明的人拿得還要多!這就是小孩難得糊塗的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就要向“傻小孩”看齊——不要1元錢,而是5毛錢!
社會上,很多人常有一種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貪婪!而這種貪婪不但損害了別人的利益,還會使別人對你的貪反感。也許他人可以容忍你的行為,不在乎你的貪,可是你懂得適可而止,他會對你有更好的印象和評價,因此也願意延續與你的關係。
人是最具有靈性的動物。可再聰明的人,也要犯傻;再精幹的人,也能失算;再理智的人,也會糊塗。人活著,不管做什麼,總有糊塗之時。總會辦錯事,會走錯路,說錯話。
鄭板橋說“難得糊塗”,其間含義深遠。難得糊塗,有時或許是件好事;難得糊塗,可能會造成傷害;難得糊塗,也可能會帶來一輩子遺憾。難得糊塗,有糊塗的好處。太聰明的人,讓人不敢接近;太精明的人,讓人覺得害怕;糊塗的人,能夠讓人看到缺點,從而放心和你交往。
難得糊塗有諸多的解釋,每個人對糊塗的理解各有不同。世上怪事很多,有時很難處理,裝糊塗,也未必是件壞事。可是人生不能總是糊塗,隻有清醒地去麵對現實,才能適應社會,正確地處理好發生的問題。糊塗,隻能難得,也要盡量減少。偶爾犯點小糊塗,無礙大事。可時常犯點糊塗,就是一件大事,要避免。
難得糊塗,糊塗難得。正確對待真的讓人很辛苦,而糊塗也能給人們帶來很多益處。
首先,能夠減去生活中不必要的煩惱。在我們的身邊,不管是同學之間、鄰裏之間,還是萍水相逢、偶然相遇,都難免會產生一些摩擦,造成煩惱。若斤斤計較,常常會越想越氣,如此既於事無補,又對身體無益。要是做到遇事糊塗些,煩惱自然會少,心情也自然會好。
再次,能夠讓我們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假設一味在個人待遇、名譽、地位上兜圈子,或是把精力白白地花費在勾心鬥角、玩弄權術之中,就會對工作、學習與事業的發展產生不利的效果。世上有所成就者,大都在處世方麵有糊塗的時候。
最後,有利於消除人和人之間的隔閡,融洽關係。糊塗之人老實憨厚,顯得平易近人,常常更易相處,也不容易產生是非。
人生在世,誰都願意讓自己活得自然、自由、自在,誰都想讓自己活得瀟灑、愉快、輕鬆,誰都想讓自己的事業蓬勃發展、財運亨通,誰想成為他人羨慕的對象,如此就需要我們學會培養自己的“糊塗”的本事。
人們生活的社會,不是真空,有複雜的人事關係,所有的事都要多想一步。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做人可謂精明,仗著賈母的寵愛與自身背景,上欺下壓,機關算盡太聰明,最終令眾人生厭,鬱鬱而死。由此可見,不可精明過頭。
宋代宰相韓琪,是以品行端莊著稱,他時刻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法則,從來不因為有膽量讓人稱許過,但是,他處理一切的事情都得到眾人的好評,最終得到了大家的敬重與認同。
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自逞聰明會引火燒身。三國時代的楊修,就是絕頂聰明,可他的幾次“聰明”都過了頭,才智是顯露了,最終因起了曹操的嫉恨,找機會將楊修殺掉。所以,要是一個人真的是很聰明,也不能把自己的聰明全部都寫在臉上,有時要做到揣著聰明裝糊塗才是真正的聰明。做人過於精明露骨,就隻會變成一種小聰明。
《世說新語》裏,有一則小故事:
有次曹操帶著楊修出門,看到一碑背上刻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大字。曹操就問楊修是否明白上麵寫得是何含義,楊修說道:“當然知道。”曹操就說:“你別說,讓我猜猜看。”繼續走了三十裏,曹操說他也知道了,並說好讓兩個人分別把答案寫在紙上,結果兩人同時寫出“絕、妙、好、辭”四個字。曹操感歎道:“我的才華真不如你,想了三十裏才知道答案。”人們都被楊修的聰明與睿智折服了。可一想到楊修之死,人們又會對他所作所為大打折扣。做事過於聰明的人,並不等於說做人就真的聰明。
曹操修建了一座花園,落成後曹操親自去察看,他的手下問他是不是滿意,他“不置褒貶,隻取筆於門上書一‘活’字而去。”人們都不明白他到底是何意思,隻有聰明過人的楊修,立即領會到了曹操的意圖:“門‘內添一’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緊接著他的屬下動手把園門縮小了。當曹操再次來看的時候,十分高興,就問是誰知道他的意圖,手下回答說是楊修。疑心很重的曹操,對準確領會自己意圖的楊修表麵上表示讚賞,可心中生忌,所以,楊修並沒有得到曹操的提拔於重用。
另外一次,有人款待曹操一杯酪,曹操吃後,就在上麵寫上一個‘合’字給大家看,人們都不清楚他的意思,輪到楊修,楊修就吃了一口,說:“主公讓我們每人吃一口,這沒有什麼好懷疑的。”固然曹操當時沒說什麼,可他對楊修的戒心日益加重,更加還產生了除掉楊修的麵頭。
之後,在一次戰鬥裏,曹操讓蜀軍圍困在斜穀,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就“有感於懷”,用“雞肋”為口令。楊修明白曹操的心思,於是吩咐隨行軍士收拾行李準備打道回府。將軍夏侯敦見狀大吃一驚,問楊修為何要擅自作主行動?而楊修就說:“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誰知道就是楊修的這次聰明“絕頂”,讓曹操以擾亂軍心為借口,下令把他斬了。
楊修失敗的教訓,最終的原因在於他很聰明可又不善於裝作糊塗。聰明之人,凡事喜歡動腦筋,處處善於表現自己,常常會“聰明反被聰明誤”。君王喜歡有人輔佐,可卻不喜歡被人超越,被別人比下去是讓所有人都十分惱火的一件事情。
西方有句諺語說的好:“盡管星星都有光明,卻不敢比太陽更亮。”《陰符經》曾經也說過:“性有巧拙,可以伏藏。”這也就是讓我們知道,善於伏藏是製勝的重點。假設一個人不懂得伏藏的道理,即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不會戰勝強大的對手,以至於還會招來殺身之禍。楊修就是愛在上司麵前動腦筋,在他人麵前時刻顯示自己的小聰明,最終鋒芒太露而不知收斂,才高震主而不懂掩飾,讓自己引火燒身“誤了卿卿性命”的。
真正聰明的人,不管是對於自己的優點或缺點,都不要到發揮的“極至”。人們常說盛極則衰,實際上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適當地裝作糊塗是最好的選擇。大智若愚的人是真正的智者,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在這個社會上,一帆風順,取得成功,而坦然地生活下去。
用裝傻為自己趨利避害
從字麵意義上理解“裝傻”二字就是裝作傻子。而真正的含義不是“呆癡、愚昧、傻裏傻氣”,隻是在強調一個“裝”字。
“裝傻”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技巧。它不是要一個人時刻都在“作假”,要是這樣,這個人就真的會成為一個比傻子還“傻”的人了。它指的是在某種所需的時候,某人做出適時的“裝傻”行為。當然,這種“裝傻”行為是有利的,可以避開那些對自己不必要的傷害。特別是對於剛畢業的學生而言,這一招其實是最關鍵的,是大智若愚的招式。
王慧的家境優越,並且還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她畢業以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與父母的推薦,進了一家全國數一數二的銷售公司工作。和她同時分配來的還有李月。李月是來自一個小城市的女孩,還是個大專生,不管從學曆還是從長相、家境上比,李月都不及王慧。可是,兩年之後,王慧與李月所在辦公室的主任榮升為公司副經理,副主任榮升主任,空缺的副主任一職就落在了李月手裏,可王慧還是個平平於眾人矣的普通職員。原因何在?就是在於李月善於“裝傻充愣”。
所謂的“裝傻充愣”的第一步,就是聽從領導所有的吩咐,哪怕明顯的錯誤,也不要當麵指正,要懂得裝傻充愣。作為新進入單位的下屬,你在領導眼裏必定還沒有充分的地位,即使是你提出的意見是正確的,也不見得你的上司會放在心上,尤其是在你還沒有摸清領導脾氣時,貿然地表現你的聰明與過人之處更是愚蠢的行為。
在王慧與李月進入公司的第二個月裏,主任就讓王慧與李月統計公司的總銷售情況,他誨人不倦地告訴王慧與李月怎樣去按照區域劃分,製定表格。接下來的一個星期中,王慧用EXCEL做了出來。可李月卻三番五次地去向主任請教,最後按照主任的意思在WORD裏做了一個瑣碎而繁雜的表格。一周之後,當王慧與李月將各自的表格交給主任時,主任對王慧的表格很不滿意,還說王慧太懶,沒有統計詳細的數據,固然王慧費盡口舌和主任說了很久她的統計法則,可主任還是堅持讓她按照李月的格式再重做一遍。主任給了王慧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理由:“我看不懂你做的是什麼!”
私下,王慧向李月訴苦,李月就說:“你做的真的很好,可就如同買東西,你認為最好的東西顧客不一定會要。所以還要耐心地慢慢地重做一遍吧!”
很多女孩子進入辦公室,都喜歡問這問那,比如領導的背景與資曆,辦公室的人際關係等。作為新進人員,女孩們尤其喜歡表現自己的過人之處,就像一件本來和自己不相關的事情,非就要用自己知道的那麼一點皮毛來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女孩們還喜歡比較收入與福利,就怕有什麼利益自己得不到。這些都是辦公室裏奪取寵愛桂冠的禁忌。要真正成為上司信任的得力下屬,就要懂得“裝”,裝作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在乎,什麼都不計較,什麼都不懂。
古人多有“淡泊名利”之心,特別是“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之類的事。隱於“市”的有才有德的人,就以“裝傻”來迷惑皇室朝廷。來達到自己不甘做朝廷的“奴才”或是“幫凶”,更不甘心讓朝廷以忌才之念的原因而被陷害誅殺的目的。皇室勢力之大,無所不在。常言道:“越危險的地方越安全”,所以,大凡真正的隱士,常常隱於鬧市街區,用外露的“傻”,來隱其身,從而避其禍,勵其誌。
在劉墉的一次提醒下,乾隆作了一副對聯:“一片二片三四片,飛入草叢都不見。”
那時,在場的大臣們的鼓掌討好奉承下,乾隆據詩己有。劉羅鍋有“鐵膽鐵嘴”之稱,他立即張嘴想說出此詩是他所作(傳說,此對聯早在他的某篇文章裏出現過),可剛說出:“實則,此句為臣下……”的時候,就讓乾隆怒目而視,大有殺人的意思。
劉墉是官場上的鬼才,立即換顏相對:“臣下也有所感,皇上以數字入聯,其詞其景,都是無可挑剔。”此時,乾隆才龍顏大悅。事實上,朝廷上下,劉墉鋒芒太露,處處與人為難,以至於連皇帝也不放過。所謂“樹大招風”,所以,上至皇親國戚,下至七品芝麻綠豆官,對劉墉懷有嫉恨之心的人大有人在,隨時都有人想找機會抓住他的小辮子,握住他的把柄,想扳倒他。而劉墉善於為官之道,常常能用“裝傻”、“轉嫁”、“表屈實硬”等方式,化解他人加害其的行動。他用的化解劫難次數最多的,就是“裝傻”之舉。這是他相傳已久的經典,有的還被編為故事,流傳於民間。可見“裝傻”也是一種“生存”的法則,裝傻可以在適當時候,讓自己化解危險。
“難得糊塗”,正可謂是至理名言。這是奔波於官場之人說出的一句發自肺腑感言,這句話曆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的道理。隻有你懂得裝傻,裝傻的技巧夠好、夠高,才能取勝。那麼,你就不是傻子,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得理不饒人。鋒芒太露容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功高震主就給很多下屬臣子招致殺身之禍。適時“裝傻”就是和領導交往時最關鍵也最為高超的技巧:將自己的高明之處隱藏起來,對於對方出錯的地方更不可當麵加以糾正。人際交往中,裝傻能夠巧妙地為人遮醜,自找台階;能夠故作不知達成幽默,反唇相譏;能夠假癡瘋癲迷惑對手。誰不識其間真相誰就會被愚弄;誰不領會大智若愚的意義的人,誰是最終的傻瓜、笨蛋和愚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