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糊塗回避鋒芒
再聰明的人也會糊塗,裝糊塗要不留痕跡。在許多時候,很多人處事是不理性的。假設人類進入了一個“完全理性”的社會,就沒有必要裝糊塗了,那時,你就算有屠龍的本領,也是巧而無用的。假裝糊塗,回避鋒芒,看準機會,適時而動,就可以一擊而中。
《史記留侯世家》裏有這樣的記載:
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時失敗,後來逃到下邳隱居。一天,他在鎮東石橋上行走時,碰到位白發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正巧,老人的鞋子掉到橋下,於是讓張良去幫他撿起來。張良一愣,覺得非常驚訝,心想:你這老頭,算老幾呀,這麼大的架子,敢讓我幫他撿鞋子?當時,以至於張良甚至想拔出拳頭教訓那位老人,可是他看見老頭年老體衰,而自己卻年輕力壯時,才把自己的怒氣克製住了,於是,走到橋下把老人鞋子給他撿了回來。
誰想到,這個老人不僅沒有道謝,反到大咧咧地伸出腳來說:“為我把鞋穿上!”張良心中大怒:嘿,這糟老頭子,實在是太過分了!我好心幫他把鞋撿回來,他還得寸進尺,要我幫你把鞋穿上,真是沒有道理。就在張良想破口大罵之時,轉念一想,反正鞋子都幫他我撿起來了,幹脆就好人做到底吧。
所以,他就默不做聲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張良的恭敬從命,尊重老人,獲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之後再經曆了好幾次的考驗,老人終於下定決心,把自己用畢生心血注釋而成的《太公兵法》傳於張良。
張良得到了這本曠世奇書後,認為有了新的希望,就日夜誦讀研究,最終成為了漢代滿腹韜略、智謀超群的開國名臣。
在這個故事裏,張良克製自己的不滿的情緒,給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窩囊,實際上,這並不是他軟弱的體現,而是一種適時糊塗。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強力壯,可處處禮讓,這既體現為對老人的尊重,也體現為對自身品格的完善。張良正是在糊塗的過程中,磨礪了意誌,增加了智慧,最終憑借難得的機會,成為一代“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傑出的軍事家與政治家。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掌握適時糊塗、回避鋒芒的處事技巧,是成為真正的強者的手段,由於這種人總是善於把自己的鋒芒隱藏起來,讓他人的攻擊沒有著力點而不能發揮效果,相反地,自己隻需輕輕一擊就可以令競爭對手受到重創。
事實上,巧妙偽裝是隱藏實力、成就大事的一種戰略。假裝不知,實際清楚得很;假裝不行動,表麵上因不能行動,或是將待機而動。
現代社會,一切都講求團結協作,尤其是在企業與團隊組織裏麵,許多事情都要有不同專長的人員一起合作才能達成目的。即便是羅納爾多踢足球,要是和其他隊員協作不好的話,同樣也要敗在球技不如他的人手上。換句話而言,就是說鋒芒的個性不僅會損害他人的自尊,還會破壞單位的團結,影響到穩定的大局。由於鋒芒畢露時間長了,會引起一些人的嫉妒,不想同他合作:“既便他這麼能幹,就叫他自己幹去吧。”
做人要回避鋒芒,並不是說完全不能顯示自己的才華。當今的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適當地顯示自己的才華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千萬要記住的是,你可以展示才華可不要“炫耀”;你能夠表現得很聰明,可是也不要把他人都看成是“傻子”。在日本有名撐高運動員,連續六年獲得世界冠軍,而且年年都突破世界紀錄。之後,有記者問他突破世界紀錄的秘訣,他的答案就讓現場所有的人都震驚並折服了:“實際上,我第一次拿冠軍的時候就可以到今天的紀錄,之所以我能連續打破世界紀錄,隻是由於我懂得控製自己。”由此說,隻有學會適當地回避鋒芒才是明智的選擇。
王強畢業於一所知名大學,他有著過硬的管理才能與遊刃有餘的公關水品,可是他有個毛病:爭強好勝且易衝動。畢業後他分配到一個事業單位,他的領導很愛才,所以就把他的缺點都容忍下了。王強不到半年就被提拔為辦公室主任。半年之後,他像很多南下尋夢者一樣,辭掉了工作南下“淘金”去了。
在珠海市他被一家中型合資企業聘請,負責公司裏的宣傳工作,那時他自己也考慮到:要好好幹出一番事業來。剛進企業,他寫出來的文件很受老總的喜歡,老總還多次當眾誇獎他。可是半年之後,和他一起進來的兩個同事都提升了,而他的位置始終沒有變動。在他心裏不免有了點不平衡,後來,他和人事部門的經理發生了點衝突。
王強心裏想:“豁出去了,不成功,我就走人。”衝撞之後,老總找他談話,意味深長地對他說:“小王,請給我一個認識與了解你的機會。”實際上老總準備再考察他一年半載,就讓他做公司的公關部經理。年底薪資調整,他的工資也翻了將近一倍。這一變化帶來的成功與喜悅沒能維持很久,王強又有了新的不平衡。是由於和他一起進來的同事又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要麼接著升職,要麼跳槽,而他卻依舊在原地踏步走。
他認為自己的耐心與等待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所以就變得任性孤傲。在一次休息日裏公司通知他加班,他為能維護自己的“權益”而嚴詞拒絕,由此給公司高層造成很壞的印象,終於老總沒有耐心對他進行繼續考驗了。從此把他打入“冷宮”,他自己也覺得無趣,所以主動地辭職了。
縱然你的才華橫溢,也要逐步向上攀登。假設你顯露張狂的鋒芒,企圖一步登天,就會摔得更加慘重。一個成熟的職業人要學會把握自己的情緒,學會不斷調整自己的做人處事技巧。所以,做事不可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使他人認為在需要你的同時,又時刻受到你的威懾。
常言道:“謙受益,滿招損。”確實很有道理。一個人即便並不自滿,而隻是才華橫溢,鋒芒畢露,他人也會去攻擊他,他固然就會受到挫折損傷。由於你的流光溢彩讓周圍的人相形見絀,黯然失色,因此,你越能幹,事情做得越好,就會越得罪人。或許你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以至於百思不得其解。而事實就是如此,人們會想:“都是爹媽生的,為何差別會有這麼大?”
真正懂得回避鋒芒,有時是需要適當裝“糊塗”了。就是要“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明知故問,給他人一個表現的時機;明知別人不如自己,也去向別人請教;明知自己懂得很多,可還是要把它埋藏在心底,表麵上可要做出一副什麼都不懂的樣子。再加上人家冒犯了自己也不能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針鋒相對。這就不會對別人構成威脅了,相反,自己也就會減少一些別人的攻擊與無謂中傷。
由此說,回避鋒芒,要懂得適當裝傻,這是做人進退自如的方法之一。
聰明人還是糊塗點好
為人處世,是精明一點好,還是糊塗一點好?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見解。但在實際生活中,精明是多數人所追求的,而糊塗是多數人所力圖避免的。但是,隻想避免不見得就避免得了,所以常常有“弄巧成拙”的尷尬時候。既然弄巧反而成拙,不如當初索性糊塗一些,還可以少一點弄巧不成的難堪。
人們常說:宰相肚裏能撐船。當宰相就需要包容,包容必須有肚量。包容其實正是“糊塗”的本義,和泥水而塗之,就是“糊塗”。
說起糊塗宰相,人們最容易想起來的,就是西漢時的丙吉了。路邊有人鬥毆死傷,他不管;碰到一頭牛在喘息,他偏要去問。屬下認為他可能犯糊塗了,提醒他:“您這樣做不是貴畜而輕人嗎?”丙吉回答:“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三公典調和陰陽,職當憂,是以問之。”
丙吉是說,老百姓鬥毆,是長安令、京兆尹這樣的官管的。宰相隻是根據這些官一年總的政績進行考評,奏請皇帝實行賞罰就可以了。而現在天氣不太炎熱,牛喘息可能是節氣失調,而節氣失調又可能導致災荒,這才是宰相應該管的。可見丙吉這個人,表麵上看起來糊塗,其實是真正的聰明。
漢武帝的曾孫子漢宣帝,小時候因為受到衛太子劉據巫蠱案的牽連,被關在長安的監獄裏。當時負責審理這個案子的正好是丙吉,丙吉知道有隱情,對皇曾孫特別照顧,就派了幾名女犯人特別哺育他。漢武帝生了病,聽說監獄裏有天子氣,破壞了自己的龍體,就下令把監獄裏的犯人都處死,當然包括皇曾孫在內。使者夜間來到監獄,被丙吉擋在門外。他說,無辜的人尚且不應該被殺,更何況是皇曾孫呢?僵持到天亮,使者沒轍,隻得回去向漢武帝複命。漢武帝此時已經沉靜了下來,聽說是丙吉這樣做的,也就不再追究,並且大赦天下。由此皇曾孫才算保全了性命。
漢宣帝即位後,並不知道丙吉保全過自己的性命,丙吉自己從來也不說。後來有一個宮廷裏參與其事的婢女,把這事講了出去,漢宣帝這才知道丙吉對自己有這樣大的恩。所以曆史上評價丙吉,說他“為人深厚,不伐善”。就是甘當“無名英雄”,不炫耀自己的功勞。
丙吉對皇帝有救命之恩,卻不肯讓皇帝知道,算不算糊塗,其實並不是這樣,反而可以說是丙吉的精明之處。霍去病是漢武帝時的名將,漢武帝死後,霍去病的兄弟霍光為大將軍,手握兵權,主持朝綱。漢宣帝就是他擁立的。對漢宣帝來說,霍光對他也是有大恩的。但是霍光死後不久,宣帝就將霍氏家族的人全部處死,一個不留。連司馬光都感歎說:“遂使家無噍類,孝宣亦少恩哉!”可見皇帝是隨時可以翻臉無情的,雖有大恩於皇帝,一旦獲罪,仍不能免死,正是“伴君如伴虎”。丙吉雖然沒讓皇帝知道自己曾有恩於他,隻憑他自己的努力,也已經當上了宰相,位極人臣,無以複加了。就算皇帝知道有恩於自己,又能怎樣呢?也無法給他更高的官做。何況這樣大的事,朝廷裏知道的想必不止他一個人,就算自己不去說,那個婢女也不去說,總會有人把話傳到皇帝耳朵的,用不著發愁功勞被埋沒。出自他人之口,豈不是能使自己忠厚的形象更加豐滿?
說到賢相,在我國曆史上有兩句著名的成語,一個是“蕭規曹隨,”另一個是“房謀杜斷”。“蕭規曹隨”講的是西漢時的宰相蕭何、曹參,蕭何製定規章,而曹參遵行不改;“房謀杜斷”講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齡、杜如晦,房玄齡多謀,而杜如晦善斷。中國的盛世推漢唐,而漢唐的名相首推這四位,說他們是中國曆史上最賢明的宰相,恐怕是不過分的。而其中這位曹參曹相國,偏偏就是一位糊塗的賢相。
曹參本來在沛縣當小吏,因跟隨劉邦攻城野戰,“身被七十餘創”,成了一位勇猛的戰將。曹參和蕭何本來關係很好,等到蕭何當上了相國,兩人之間產生了隔閡。可是蕭何臨死,卻推薦曹參接任相國;而曹參在山東一聽說蕭何死了,馬上就叫人準備行李動身,說自己一定要當相國了。
可見這兩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一般的。
曹參當了相國,找了一些老實厚道的人當下屬,而把原來那些精明幹練之徒全趕走,然後就什麼也不幹了。“日夜飲醇酒”。別的大臣看到他遊手好閑,想勸勸他,他不等別人開口,就強拉著人家一起喝酒,把人家灌個不亦樂乎,什麼也說不出來了。惠帝看他這副樣子,也很不理解。但曹參是高帝時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說他。就把他的兒子找來,讓他回去問父親:“高帝剛去世不久,現在的皇帝還年輕,您當丞相,整天喝酒,是不是嫌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您輔佐呢?”但不許說是皇帝讓問的。兒子回去問曹參,曹參把兒子打了二百鞭子,發怒說:“國家大事沒你說話的份兒!”惠帝沒有辦法,隻好說,是我讓問的。曹參這才免冠謝過,問惠帝道:“陛下自己覺得您比高帝如何呢?”惠帝說:“哪兒敢比呢?”又問:“那麼您看我比蕭何怎麼樣?”惠帝說:“您似乎比不上。”
曹參這才說道:“陛下說的對,先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現在陛下垂拱而治,遵守先帝的遺令沒有過失,何樂而不為呢?”
曹參為相三年,老百姓歌頌道:
“蕭何為相,順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當宰相的不理政務,日飲醇酒,不能不說是糊塗;知道自己本來就是塊糊塗料,索性於糊塗之中而求大治,又怎能不說是智慧過人呢?如果這位曹相國偏不服氣,一定要改弦易轍,幹出點屬於自己的政績,那會怎麼樣呢?恐怕非亂套不可。有些人,經常犯這種毛病。新官上任,生怕別人暗地裏議論自己無能,就三把火亂燒一氣,最後惹出亂子,很難收局。
在中國封建時代的傳統觀念中,天子上庸天命,不是凡人所能作的,而宰相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凡人取得成功的最高典範和楷模。宰相尚不免於糊塗,何況常人呢?世界是複雜多樣的,橫看成嶺側成峰,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沒有一定的不移之規,不可能像想像中那樣涇渭分明。所以人生要學會“糊塗”,在糊塗中尋找人生的哲理與智慧。
糊塗學其實是關於人的智慧,它包括了知、情、意三個方麵的綜合體現。在“知”的方麵,“糊塗”就是承認人的認識的局限性,不過分地依賴和賣弄自己的智慧。勿恃小智,勿弄奇巧,息競爭心;它包含了大智若愚、藏巧於拙、順乎自然無為而治、謹言慎行因勢利導、精益求精善乎其技、虛心納諫博采眾長、居安思危留有餘地等範疇。在“情”的方麵,就是安貧樂道,隱忍退讓,息貪欲;它包含安守本份勿事強求、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樂天知命知足常樂、隱忍退讓與世無爭等等。在“意”的方麵,就是淡泊明誌,立身端方,寧清正節;包含寵辱不驚功成不居,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守正不阿潔身自好等等。
“糊塗”的範疇是異常廣泛的,與其盡述,不如在人生道路上親自加以體驗。
為人不可過於聰明。最好是謹慎一些、含蓄一些,心機用得過多,便容易不得要領,或自壞其事,或自相矛盾。聰明是件好事,賣弄學問卻不然。
深藏不露掩飾住真相
人不可完全地暴露自己,有些事情的真相是不可以讓別人一下子看穿的,有時,人活在這個世上,要學會掩飾住事情的真相,因為,凡事不可過於張揚,學會自保,也是生存處世的一種謀略。
有一天,朱元璋趁著早朝後的空閑,獨自一人步入奉天殿,想觀賞一下新殿的宏偉氣勢。他走進殿門,四下觀看心中十分喜歡。他邊看邊走,來到龍坐跟前,撩衣而做,心中不盡想著文武百官拜伏在腳下,齊生高呼“萬歲”的情景,不禁仰麵狂笑,自言自語:“怪不得自古那麼多人,冒著生命危險來奪這皇帝之位,原來坐龍椅的滋味,甚是不錯。”說完又一陣大笑。
忽然,大殿的頂上飛出一聲咳嗽,他頓時吃了一驚。尋聲望去,大殿的頂上,盤坐著一名木匠,手拿斧鑿子,正在修飾一處木榫。
朱元璋見有人把他喜極癲狂的言語都聽了去,頓時起了殺機,又苦於沒有跟隨的侍從,便哼了一聲,拂袖而去。
那梁上的木匠一看,立刻知道不好。他知道朱元璋必會因此殺人滅口,心中越想越害怕。竟哆嗦著從大殿頂端摔了下來,正好落在一個人的麵前。
木匠也顧不得疼,站起來要跑,卻被那人一把揪住道:“什麼人如此大膽,敢在大殿放肆?”
木匠抬起頭一看,見一個瘦長瀟灑的官兒站在自己麵前。仔細端詳,心神不由得一振,“撲通”一聲拜倒在地,語帶哭腔大叫到:“劉大人,請救小人一命。”原來,這就是大名鼎鼎,能掐會算的劉伯溫。
劉伯溫也是來看大殿竣工的收尾工作的,沒想到撞上個人喊救命,連忙扶起木匠問明原委。
那木匠把事情經過說了一番,劉伯溫笑了笑道:“這有何難,你且上梁去幹活。按我說的做,便可保住性命。”
木匠聽後,立即喜上眉梢,三步兩步地爬上梁去,繼續幹活了。劉伯溫見狀,也轉身走出大殿。
過了一會,劉伯溫陪同朱元璋走進殿來,原來他離開之後,立即去見朱元璋,對他說到:“臣聽聞新宮已接近竣工,特請聖駕前去審查一番,恐有不當之處,好責令工人改之。”
朱元璋原本就是要去察看大殿的建成情況的,不料被梁上幹活的木匠掃了興致,正盤算著如何殺人滅口,見劉伯溫來,正好再去看看。一來繼續察看大殿的修建細節,二來再去探那木匠的行蹤。便答應下來。
二人來到大殿之上,暢心交談,突聽梁上又傳來一陣咳嗽聲,劉伯溫抬頭大喝一聲:“什麼人在此喧嘩?”隻見梁上木匠穩坐不動,並未停下手裏的活。朱元璋心中一怔,臉沉了下來。劉伯溫吼道:“什麼人,見了萬歲,竟不下來參拜?”說完,隻見那梁上木匠低頭看了看,咿呀的打了打手勢,明顯就是個又聾又啞的殘疾人士。劉伯溫見此,對朱元璋說:“陛下,是個又聾又啞的工匠,不理睬也罷,若讓其掃了您的雅興,也太不值得了。”
朱元璋見了,心中大為高興,臉上立刻和顏悅色起來。既然是個啞巴,斷然不會把他聽到的事情,到處去說,況且啞巴多數聽力也不好,大殿這麼高,估計他也未聽到自己此前的那些輕狂之語。變拂了拂一袖,和劉伯溫去查看別處了。
善於掩飾自己,也是一門不可或缺的成功術。
掩飾住自己、隱瞞起真相,是為人處事的一套策略。在突破人生困境時,需要一定的技巧。人與人之間的較量通常都是暗中的鬥爭,明裏一團和氣,暗裏卻相互較勁。而虛虛實實的態度,正是掩飾自己,隱瞞真相的重要輔助技巧。
故事中的木匠,通過裝聾做啞,終於得以保住性命。而我們生活中,很多時候,就需要用這種裝聾作啞,虛虛實實的技巧來掩飾真實的目的。
明暗兩手做人的手段
行走在社會上,每個人都離不開處世、辦事,有的人精明能幹,做什麼事什麼順;有的人處處碰壁,做什麼事什麼不順心。人人都希望成為處世、辦事的高手,在社會上闖蕩,若不明暗兩手做人,往往會到處樹敵、事事碰壁。打拚出屬於自己的成功局麵,把握明暗兩手的手段,參透其中的規則與門道,進行攻守轉換,這才是做強自己的硬道理。
在隋朝楊堅登基以後,首先他任命鄭譯擔任丞相府長史,劉昉為司馬,李德林為府屬,高熲為相府司錄,由司武上士盧賁擔任保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