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要關心體貼下屬
傑弗遜說:“下下至樂,還是那種對我表達敬意,欣賞我的人。”應該知道,人是有豐富感情的動物。如果你是領導,就應該關心和體貼下屬,因為這是對下屬最好的激勵方式之一。
領導對下屬的長處和優點表示欣賞和肯定,僅憑口頭上幾句激勵之辭是不夠的,還要有實際行動,也就是要關心和體貼下屬,讓他覺得他受到了尊重和愛護,覺得他一直都在你心目中是一個重要角色,這樣才能激勵他對工作更加努力,對你更加尊重,死心塌地地與你共處。
而蔣介石,他就很注意通過對那些下屬生活的上體貼和關心進而表達自己對他們的器重、賞識和自己的願望,從而達到他的籠絡人心的目的。為了掌握下屬的各種情況,蔣介石專門找到了一個小本子,在上麵記錄著師級以上官員的生日、字號、親緣、籍貫、喜好等等。閑時就隨便翻閱,久而久之,便爛熟於心了。對於那些少將以上的官員,蔣介石都要請他們到自己的家一起吃飯,並且由蔣經國作陪,飯後總要合張影留念,這些做法無疑大大抬高了下屬的身價。同時,給部屬寫信,蔣介石還用字號,習慣稱兄道弟,以表示他對屬下的欣賞。蔣介石很懂得傳統習俗中的人情世故,所以,他能夠對部屬的生辰、八字、籍貫都記得滾熟爛耳。此外,他喜歡用他們及他們親人的生日大作文章,這樣使部屬往往感到受寵若驚。一次,在雷萬霆調任他職的時候,蔣介石就召見了他,說:“令堂大人比我小兩歲,快過六十華誕了吧!”雷萬霆一聽此言,感動得泣涕漣漣,激動地說:“總統日理萬機,還記住家母的生日”蔣介石寬慰他說:“你就安心地走吧,我到時會為她老人家添壽祝福,會去看望她老人家的。”雷萬霆看到蔣介石如此關心自己,自然死心塌地地跟著他,成為蔣的心腹。蔣介石對部下的讚揚和賞識也是有區別的,愛地盤的給地盤,要錢的給錢,要官的給官。對於陳布雷那樣的不愛官也不愛錢的知識分子來說,他有的是辦法,當陳布雷50歲生日的那天,蔣介石送去了“寧靜致遠,淡泊明誌”8個字,並附記:“戰時無以祝壽,特書聯以贈,略表羨慕之意也。”蔣介石這種做法是非常虛偽的,但陳布雷直到失望自殺的時候也沒有背叛蔣介石。
激勵是交際中必不可少之物,但如果僅限於口頭上的隻言片語,下屬就會懷疑領導激勵的誠意和價值,而一點一滴的關心和體貼的實際行動則是最樸實、最真誠、最珍貴的激勵和肯定,領導的一次例行的激勵可能幾天就被自己忘了,但對於下屬來說,卻長久銘記於心,甚至終生難忘。
在以人為中心的現代社會裏,那些單純的上下級之間的關係正在逐漸地被丟棄。在快節奏、高效率的現在社會,人道主義更容易受到人們的青睞,所以,應該關心人才,愛護和珍惜人才,明白尊重人才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風尚。在領導與下屬之間,要時常地滲入個人的友誼和感情的因素,這對開展領導工作相當有好處,當然,領導會通過這種方法成為一個輕鬆的權威。
關心和體貼下屬是對下屬的最好激勵形式之一,在下列場合中,收效更佳。
第一,記住下屬的生日,以適當的方式祝賀。
現代人都習慣過生日,在生日這一天,一般都是和知心朋友一塊祝賀。聰明細心的領導會抓住機會,見縫插針,加入慶祝的行列。善用此招,每次蔣介石都給下屬留下了令人難以忘懷的印象。也許,那些下屬當時並不太在意,但是,當他們換了新的生活環境或者領導的時候,他們往往就會回憶起你的祝賀和你的讚美。
如果領導給下屬慶祝生日,那麼他可以買個蛋糕,送一束花,請吃頓飯,發點獎金等等,效果收到的會很好。如果對下屬的功績表示激勵,乘機再加上幾句讚美的話,那麼則會更加錦上添花。
第二,關心下屬的身體健康,下屬住院要親自探望。
一位普通的下屬住院了,領導親自去探望,說出了一句心裏話:“平時你在的時候沒感覺你做了多少貢獻,而今你病了,就感覺工作無頭緒,忙手忙腳的,你趕快把病養好了,否則我這個頭兒不好當!”一些領導不注意這個環節,其實下屬在醫院裏已經翹首以待領導的探望,如果領導不去,他心裏可能就會這樣嘀咕:“平時有事沒事他都會假裝表揚一番,現在病倒了,他就把我給忘了,過河拆橋,卸磨殺驢,沒良心的東西!”
領導的探望很重要,這樣做使你在下屬心中的權威地位穩定,甚至提高,從而有利於今後工作的開展,加上下屬對你平時的行為是有目共睹的,當他們看到你給別人溫暖時,心中自然會對你更加敬重。
第三,關心下屬的家庭和生活。
幸福和睦的家庭,充實富足的生活是做好工作的基本保證。如果一個下屬夫妻分居兩地,鬧離婚,或者生活緊張拮據,領導卻視而不見,那麼對下屬再好的激勵之語也無異於老虎掛念珠——假慈悲。
有個公司,職工和領導大部分都是單身漢或家在外地,就是這些人把公司的業務搞得紅紅火火、蒸蒸日上。該公司的領導沒有隻限於嘴上誇誇其談、口沫橫飛的空頭讚美,而是注意到職工吃飯不方便,整天泡方便麵或買快餐,胃口不好,就辦了一個自助餐廳,解決了這個問題。
從這個小事例中我們可窺見一斑,作為領導,在激勵的同時,應該急下屬所急,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問題,這就是對他們的最大的激勵。當下屬們在餐廳裏安心地吃飯時,心中肯定感激領導的一番良苦用心。
第四,注意抓住歡迎和送別的機會。
調換下屬是領導常常碰到的事情,沒有心計的領導總是認為不就是換個人嗎?來去自由,願去就去,願來就來,不必拘泥於禮節,搞那些形同虛無的儀式。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善於體貼關心下屬的領導和那些語言“巨人”型的領導也不同,當一個新的下屬來到時,語言“巨人”型的領導會過來這樣說:“小劉,你是北大的高才生,我們這兒虧待不了你的,趕快收拾一下辦公桌,準備上崗!”而有心計的領導則會預先讓人把一切收拾好,而後才說:“小劉啊,大家都很歡迎你來與我們同甘共苦,東西都給你準備好了,你看還有什麼不夠的東西,盡管提出來。”一樣的歡迎,前者華而不實,空泛無物,沒有一點體貼的味道;後者沒有一個恭維之詞,但領導的激勵早已落在無聲的行動上。隻在一語之間,就分出了高下。下屬調走也如此,彼此相處一段時間,自然會有某個好的合作成績,也會有一些雞毛蒜皮的隔閡。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幾件讓對方滿意的事,以表達挽留的態度和惜別之情。
所以,作為領導要關心體貼下屬,用行動來達到感情的溝通,在現代社會當中,這是最實在的,領導應該注重其中重要的價值,往往在交際中感情的投資收效是最大的。
對下屬要一視同仁
對於領導者而言,如果要贏得威信,就不能高高在上,必須要和下屬和睦相處,對下屬尊重,以取得相互間的了解與信任。通常一位成功的管理者所發揮的管理功能來源於個人的影響力和人格的魅力!
一度,一家公司接到了客戶贈送的三張旅遊券,不過公司有四個人,問題就出現了。公司經理自己拿了一張券,剩下的兩張發下去了。當然有一個人沒有得到券,他倍感打擊,對經理也就產生了憎恨。在留守上班的日子裏,他故意把幾筆生意給推了。我們暫且不去談論這位員工做法對不對,而是那位經理犯了錯誤,他應該去補一張券,或者對留下的員工進行解釋,或者自己不去旅遊,讓他這次優先享受到“好處”。
對於大小頭頭來說,要放下架子,不要以“領導者”自居,與下屬相處要以平等、友好、坦誠、直率的態度。不要心口不一,表裏不一。要關心下屬,經常了解下屬的思想情緒、生活情況、工作中的困難,竭力幫助下屬解除思想上的煩惱,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困難。
對下屬一視同仁,首先要相互尊重。不能處理問題對人不對事,有親有疏,要“一碗水端平”。像上麵講的那位經理,就沒有一碗水端平,他可以用很多恰到好處的辦法處理那件事情,不過他以為自己是經理有權分配利益,所以並沒有那麼做。
要尊重下屬的勞動,愛護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要善於寬容、諒解下屬,如果下屬在態度、言行上對領導有所冒犯,也不必掛在心上,要主動表示諒解,解除對方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
對下屬堅持用人唯賢的原則,應該一視同仁。但毋庸置疑,有時也不免有個人情感成份的存在。有的人怕太接近領導會被認為是拍領導的馬屁,所以就對領導退避三舍,敬而遠之。有的人則惟上司亦步亦趨,馬首是瞻。奉承話好聽,誰都喜歡聽奉承話,會溜須拍馬的人一時也可能比較討人喜歡,可是時間一長,便會令人產生厭煩。如果奉承過了頭,上司會想,你在拿我當阿鬥啊!也有的人以仗義執言標榜自已的剛正不阿,以“諫臣”自居。這樣的下屬,上司也是不太好接受的。“忠言逆耳”這句話人人都懂,可如果能做到既是忠言,又不逆耳,那不是更好嗎?
對下屬一視同仁,公平合理,是領導者處理與下屬關係的又一條重要原則,當然,也是贏得下屬信任的重中之重。如果你的下級發現你能公平、公正地對待他,他會心情舒暢,幹起活來也是鬥誌昂揚,很是賣命。
反之,如果發現你是“偏心眼兒”。可想而知,偏向的一方將會獲得好處,而另一方卻怨聲載道,旁觀的第三者,也會站在這一方。既然這樣,你便會眾叛親離,而你偏袒的一方,也會因此與人“格格不入”。
這樣,一個整體就分裂了。我們知道,整體功能大於局部功能之和。整體分裂,則“元氣大傷”。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你的“窩裏鬧”必將對你不利。
作為一個領導,你的下屬由於你的不公而不團結,這真是你的悲哀。作為下屬們的領導,你應該在中間起到調和作用,應該起到紐帶的作用,促進他們之間的團結。為此你最好實行“等距外交”。
所謂“等距外交”,指的是上麵提到的幾點,要求你不能與一部分人或個別人保持過分親密的關係,而過分疏遠另一方。在工作問題上,應該是一律公平,工作中一樣支持,一樣看待。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不能因人而異,應“看菜下飯”。
堅持客觀公正的態度,不為流言飛語所禁錮,不要使主觀的想法付諸於實踐。如果你的行為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的話,那就很容易失去公平。公平本身帶有客觀色彩,而主觀與公平很顯然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把握“忠誠”底線
乾隆十九年紀曉嵐(1754年)考中進士,經庶吉士散館進到翰林院成為名編修後,一路平步青雲,追隨乾隆有40餘年,隻有短時間發配烏魯木齊外,“一生順境實多”,這對乾隆一朝來說是個“奇跡”。與眾不同的是,紀曉嵐的侍君術主要有一條,就是不觸動君主的逆鱗,在官場立住腳後再輔以“儒術”。所以,他一生不是個純儒。而他的各種侍君術,隻有用紀曉嵐的智慧、機智才能解讀。
伴君如伴虎,與君主這樣的“虎”相伴的確會麵臨很多危險和變數,可一旦使他接受你,就事半功倍。讓聰明的君主接納你,就要有超常的智慧和非凡的政治技巧。在這個方麵,紀曉嵐是成功的。
有一則成語故事叫“與虎謀皮”,形容所商量的事情與對方利益完全衝突,不可能辦到,或根本不能協調。可以想象,撕老虎的皮,是多麼的危險。在傳統社會裏的君主就是老虎,以至於比老虎更凶殘,由於老虎隻能吃掉你,可不會奴役你,摧殘你的心靈。
在政治謀略發展史上,韓非子也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用利害關係來形容君臣關係,不考慮情誼問題,君主統治,靠的是高高在上的威嚴、嚴厲的刑罰與陰謀手段,可要以利益相誘惑,讓臣不能不歸附於君主。而臣下侍奉君主的第一原則就是不觸動君主的逆鱗。他認為:龍,溫柔可親可愛。可它喉嚨下有徑長一尺的逆鱗,要有人觸動了它,溫柔的龍瞬間會變成凶猛吃人的龍。君主有有逆鱗,侍從之臣千萬不能觸動君主的逆鱗,這是保護自己的第一個原則。龍的逆鱗很明顯,君主的逆鱗卻心裏,不是非常接近和了解君主的人是不可揣測的。而觸動者定要會身首異處。
智慧的韓非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鄭武公想戰胡國,可先嫁了女給胡君為妻。接著鄭武公問群臣:“我想用兵,可以去攻打哪一個國家呢?”大夫關其思回答道:“能去攻打胡國。”鄭武公十分生氣,說道:“胡國和我國情同兄弟,你為何如此想來?”說完,下令把他處死了。胡國的君主聽聞,以為鄭國和自己十分親近,對鄭國毫無防範。最後大出所料,鄭國襲擊胡國,並消滅了它。
韓非子得出結論道:事實上,關其思的話是對的,他之因為成了犧牲品,重要的是道破了君主的心思。道破了天機,也就等於觸動了君主的逆鱗。
可能是受了韓非子權術論影響,或者是由於擁有至尊無上的地位,或是本性唆使,中國曆史上很多的帝王中,聰明仁慈的君主是很少的。皇帝就像一頭凶猛的雄獅,是很難駕馭的,駕馭皇帝就如同虎謀皮,時刻都有殺生之禍。
“伴君如伴虎”,這是這個道理。
但是,老虎的威力不是白來的,是可以“狐假虎威”的,運用皇帝這一特殊老虎的權力達到自己的目的,曆史上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他們靠的是什麼?靠的正是君主的權力。可君主特征是聰明的君主就更不好利用了。乾隆就是其中的一位,因此,在他身邊能受恩寵十分困難。還能夠幾十年長期受恩寵,是十分不可小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