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管理:與人為善,人亦善之(2 / 3)

為了駕馭臣屬,他能想出意想不到的辦法,或小過重責,罰非其罪,有的破格提拔,一月數遷。生殺予奪,出自朕躬。大臣們莫測天威,又一邊頂著碗水過日子,又希冀一沾皇恩,幸得終南捷徑,便可加官晉爵,封妻蔭子。

乾隆帝有許多不拘一格降人才,傅恒就是其中的一位。乾隆帝剛剛登基時,滿朝文武都是老臣,像這樣“主少國疑”,要選拔一位年資稍高、很有威望的大臣做輔佐,不想他選了一位比他還小十多歲的小舅子傅恒任首席軍機大臣。一個名不經傳、年僅隻有二十五六歲的青年後生,獨冠朝班。這一任命,表現了皇帝乾綱獨斷,有著不受幹擾、懾服群僚的無上權力。乾隆帝還發明了很多“馭臣術”,過輕罰重就是其中的一種。

乾隆四年(1739年),工部改建太廟慶成燈,領銀三百兩、錢二百串,乾隆發掘領銀過多,其中必有弊端,便詢問工部道:“隻不過是稍微修了一盞燈,為何用了這麼多銀子呢?”工部官員含混奏複,說這筆銀錢是預支的,以後按實用報銷,餘銀會交回。乾隆知道是哄騙之詞,便說:“凡有工程,例應先估後領”,從無用工後交還多銀之事,“該堂官等竟以朕為不諳事務,任意飾詞蒙混,甚屬乖謬”。就是因為這點小事,乾隆十分生氣,工部衙門全堂得罪。包括尚書來保、侍郎阿、趙殿最克敦、韓光基等有的降級、有的調用、有的罰俸。

又例如,乾隆十八年,黃河在銅山張家壩決口,乾隆讓河督高斌同張師載堵塞,由於屬員李燉、張賓侵帑誤工、沒有完成好任務。乾隆命,將張賓、李燉正法,責張師載、高斌“負恩徇縱”,命將張、高二人一同綁赴刑場陪斬。可沒有明說,高、張二人自以為也處死刑。特別是高斌,還是皇貴妃的父親,係乾隆的嶽丈,當時已年過七旬。行刑時,高斌、張師載嚇得魂飛天外,全身癱瘓,“二人昏迷在地”。最後皇帝還要回奏語言,醒後奏稱:我二人悔之晚已。除感恩圖報,心中並無別念。這種折磨人的方法,卻能讓大臣們感恩盡忠、俯首帖耳。

就算乾隆有過人的精力與才智,還會玩弄各種權術,可政務叢雜,日理萬機。一個人麵對這架龐大的官僚機器,駕馭操縱,常常有疏漏與失誤。所以一位禦史就大膽地說他明察太過、師心自用的弱點道:“臣蠡瀾管窺,以為自古人主患不明,隻有皇上患明之太過。自古人主患不斷,隻有皇上患斷之太速。即如擢一官,點一差,一般出應外。便則皇上意見之稍偏,而愚臣所謂聖明英斷之太過者也……要使天下服皇上,用人之至當,而不必徒使天下驚皇上用人之甚奇。”

乾隆的統治講的的就是“奇”字訣,隻有出奇招,才能使那些善於揣測君主的人毫無辦法。可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少了一方,另外的一方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紀曉嵐正是抓住了對乾隆必須“忠誠”的底線,觀察到了皇帝駕馭群臣的精妙。加上機敏靈活,因此平步青雲。

忠於上司和諧相處

常說道:“伴君如伴虎”。與上司相處,你得進退有度,巧妙應對上司對你的“安排”。但在上司麵前,你也不必矮人一等。和上司恰到好處地交流,要是考慮“天時、地利、人和”,就會旗開得勝。

正所謂“天時”,就是你要把握好時機,別挑上司正在氣頭上時找他談事情;“地利”是要注意場合,若是不適宜在公開場合談論的事情,最好找機會與上司私下協商;“人和”就是你要不卑不亢地與上司相處,讀懂上司的心,遇到事情要隨機應變,主動與上司迎合,學會打“太極拳”。

可是,我們提倡“不卑不亢”,而不是要求你與之抗衡,或當眾令上司下不了台,來挑戰上司的權威。比如,當老板動怒時,你的解釋往往會使老板怒氣更旺,這時,你若套用《孫子兵法》中“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這一招,絕對管用,因為你惹不起上司,但你躲得起,所以溜之大吉是上上策。正所謂“高處不勝寒”,身居高位的上司有時也有難處,也有不為人知的辛酸,你若站在老板的角度去設身處地為他著想,你一定能找到和之融洽相處的切入點。

上司在做決策時,往往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因此當他做出決策後,很需要別人特別是下屬的認可和尊重。

作為一個下屬,若希望獲得上司的欣賞,學會尊重上司的決定是第一要訣。不管你職位多高,你都不能忘記一點:你的工作不是製定決策而是協助上司完成經營決策。因此,對於上司的決定,即使你不讚同,甚至與你的意見完全相悖,你也要低頭順從。

大部分上司都希望自己的下屬充滿活力與衝勁,而不會希望下屬暮氣沉沉,成為機器人。執行上司的決策,並不是說你是一個毫無主見的下屬,也不是說你將失去工作中的活力。但是你應該知道,表現在工作上的活力與衝勁,一定要符合上司的理想與要求。不然的話上司會認為你不夠成熟,做事不太用腦,自然就不敢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你。

下麵這個例子中的下屬就做了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王經理放下電話,“糟了!糟了!”就叫了起來:“那家便宜的東西,根本不合規格,還是原來林老板的好。”接著,王經理狠狠捶了一下桌子:“可是,我怎麼那麼糊塗,竟寫信把他臭罵一頓,還罵他是騙子,這下麻煩了!”

秘書張小姐轉身站起來,不慌不忙地說:“是啊!那時候我不是說嗎?要您先冷靜、冷靜,再寫信,可是您就是不聽啊!”

“都怪我在氣頭上,想這小子過去肯定騙了我,要不然別人怎麼那樣便宜。”王經理來回踱著步子,指了指電話:“把電話告訴我,我親自打過去道歉!”

秘書一笑,走到王經理桌前:“不用了!告訴您,那封信我根本沒寄。”

“沒寄?”

張小姐笑吟吟地說:“對!”

“嗯……”王經理坐了下來,如釋重負,停了半晌,又突然抬頭:“但是我當時不是叫你立刻發出嗎?”

張小姐轉過身,歪著頭笑笑說:“是啊!可我猜到您會後悔,因此壓下了。”

“壓了三個禮拜?”

“對!您沒想到吧?”

王經理低下頭去,翻記事本:“我是沒想到。但是,我叫你發,你怎麼能壓?那麼最近發往美國的那幾封信,你也壓了?”

張小姐臉上更亮麗了:“我沒壓!我知道什麼不該發,什麼該發……”

“你做主,還是我做主?”沒想到王經理居然霍地站起來,沉聲問。

張小姐呆住了,眼眶一下濕了,兩行淚水滾落,顫抖著、哭著喊:“我,我做錯了嗎?”

王經理斬釘截鐵地說:“你做錯了!”

張小姐被記了一個小過,是偷偷記的,公司裏沒人知道。但是好心沒好報,一肚子委屈的張小姐,再也不願意伺候這位“是非不分”的王經理了。

她跑去孫經理的辦公室訴苦,期望調到孫經理的部門。“不急!不急!”孫經理笑笑,“我會處理。”隔兩天,果然做了處理,張小姐一大早就接到一份解雇通知。

讀完了上麵的故事,你會不會認為這是個“不是人”的公司?王經理不是人,孫經理也不是人,明明張秘書救了公司,他們居然非但不感謝,還恩將仇報,對不對?如果你說“對”,那麼你就錯了!

正如王經理說的:“你做主,還是我做主?”

如果一個秘書,能不聽命令,自作主張地把經理要她立刻發的信,壓下三個禮拜不發,“她”豈不成了經理?如果有這樣的“黑箱作業”,以後交代她做事,誰能放心?

再進一步說,自己部門的事,跑去跟別的部門經理抱怨,這工作的忠誠又在哪裏?

若孫經理收了她,能不跟王經理“對上”?而且哪位經理不會想:“今天她背著經理,來向我告狀,改天她會不會倒戈,又跟別人告我一狀?”

因此張小姐不但錯,而且錯大了,她非但錯在不懂人情,更錯在不懂工作倫理。他畢竟還是你的老板,也畢竟還是他做主。出了錯,他最先承擔。有麵子,也該由他來賣。此外,你必須知道,老板永遠是向著老板,就算在工作上對立,在立場上也一致。

一個不忠於自己上司的職員,不容易得到別的上司欣賞。當你賣麵子,表示自己有辦法,偷偷把自己公司的消息,告訴別人,即使他得了好處,也不會尊重你,隻可能竊笑說:“這人最沒城府,以後找他下手。”

辦公室相當於一個團體,作為領導,一定有其管理原則,有他的經營目的。下屬的責任,就是要在這一管理原則下,讓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這樣才能協助上司完成經營目標。

若每個人都認為聽從上司的話,順著上司的意思去工作,就是逢迎、拍馬屁,而隻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那麼這個辦公室將會成什麼樣子?沒有製度的約束,沒有統一的經營觀念,做什麼事都隨心所欲,不用想也可以預測,過不了多久這個公司就會情形自然地垮掉。

下屬必定要把這個問題搞清楚,這樣你才能跟上司和諧相處。

根據領導的意思平步青雲

每個人都有“難言之隱”的時候,同樣那些高高在上的領導也是。這個時候就要留心觀察,揣摩領導的心意。如果我們能根據領導的意思行事,我們今後的工作將會得到更大的方便。與領導相處,最為重要的是那份“心領神會”,形成默契。比如,有些事領導還沒說,你就已經做好了,領導當然會對你讚賞有加。凡事等領導發話你才做,便為時已晚,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已經大打折扣。

鄭武公的夫人武薑生有兩子,長子寤生,相貌醜陋,武薑心中深為厭惡;次子名叫段,成人後氣宇軒昂,一表人才,武薑疼愛有加。武公在世時武薑多次勸他廢長立幼,立段為太子,武公怕引起內亂,就是不答應。

鄭武公去世後,寤生繼位為國君,也就是鄭莊公。封弟段叫做太叔段。這個太叔段在母親的慫恿下,竟然率兵叛亂,想奪位。但很快被老謀深算的莊公擊敗,逃去吳國。莊公把合謀叛亂的生身母親武薑強製送到一個叫城潁的地方囚禁,並發誓說:“不到黃泉,母子永不相見!”意思把他母親一輩子放在城潁囚禁。

一年之後,鄭莊公深感後悔,感覺自己對待母親過於殘酷,畢竟母親是生育自己養育自己的人。但又礙於誓言,難以啟齒。這時有一個名叫潁考叔的官員看出了莊公的心思,便帶了一些野味以貢獻為名晉見莊公。莊公賜其共進午餐,他有意把肉留下,說是要帶回去給母親吃:“小人之母,常吃小人做的飯菜,但從來未嚐過國君桌上的飯菜,小人要把這些肉食帶回去,讓她老人家嚐嚐。”

莊公聽後長歎一聲,道:“你有母親可以孝敬,寡人雖是一國之君,卻偏偏難盡一份孝心!”潁考叔明知故問:“主公何出此言?”莊公便把原委細說了一遍,並說自己常常思念母親,但礙於有誓言在先,不可更改。潁考叔哈哈一笑說:“這有何難!隻要掘地見水,在地道中相會,不就是誓言中所說的黃泉見母嗎?”莊公大喜,便掘地見水,與母親相會於地道之中。母子兩人皆喜極而泣,隨即高唱,兒子唱道:“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母親相和道:“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潁考叔因為善解人意,被鄭莊公封為大夫。

作為下屬,平時要多個心眼兒,熟諳領導的習性並加以揣摩,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領導的意圖。不然,你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找不到正確的方向,與領導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這樣隻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巨大的麻煩。

建安三年(198)三月,曹操再次征討張繡。行軍途中,曹操有感於漢末以來戰事不斷,軍紀太壞,老百姓最為困苦,聽說有軍隊到來,無不談虎色變,逃之夭夭,因此,向各軍下達指令:“吾等奉天子明詔,出兵討伐叛逆,與民除害。方今麥熟之際,但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都斬首,軍法甚嚴,爾民勿得驚疑。”

官兵聞知,經過麥田時,無不小心翼翼,都下馬以手扶麥,遞相傳送而過。偏偏隻有下命令的曹操,自己在馬上,欣賞著隨風起伏的金黃色的麥田,暗自評估這次命令的政治效果。他得意洋洋,而忽略了自己的行動。不料馬到之處,麥田裏突然飛出一隻鳩鳥,曹操的坐騎竄入麥田中,踐壞一大片麥子。情急之中,曹操腦筋一動,立刻到主簿處請罪。

主簿非常為難地表示:“軍令怎麼能用在丞相身上呢?”

“我自己下的命令,怎可先不遵守,這樣怎麼讓別人心服呢?”曹操說畢,便作出一副準備自殺的模樣。郭嘉看出曹操的意圖,立刻阻攔,並表示說:“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於尊,丞相統領大軍,怎可自戕?”

曹操思索了很久,麵帶嚴肅地說:“既然春秋有法,不加於尊,我暫且不執行,但仍以頭發代替之。”說完,拔劍割下一綹頭發,遞予主簿,並傳送各軍營示眾:“丞相踐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於是,全軍上下都毛骨悚然,沒有人再敢無視軍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