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以處世,寬心以養力。”我們要學會洞察人間百態,看透世事無常,大徹大悟,胸懷坦蕩。快樂在於個人,在於能不能自我滿足。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雖擁有萬貫家財,卻整天愁眉苦臉或是麵無表情;而另外一些隻達到溫飽的人,不但自己生活得很快樂,而且還常常把這快樂帶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曾有一個非常搞笑的動畫短片,裏麵有很經典的一句話,是主人公以自述形式說的:“小時候,我就對朋友說,我長大後隻要有口飯吃,有個好老婆就很滿足了。但現在,我發覺即使要做到這樣也真的好難!”我們要明白,既如此,我們就應該為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讓自己快樂。
知足者常樂並不是說讓人們停滯不前,固步自封。試想,如果一個人連飯都吃不飽,他就不可能擁有快樂的心情。而那些因為擁有巨大財富卻整天無所事事的人,盡管金錢能滿足他們所有的願望,但他們所擁有的並不完全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就是我們站在人生每級台階上的幸福感。簡單來說,就是在你不斷地付出和收獲時,所得到的一種精神上的滿足,這種滿足可以在每件小事上都得到體現:別人不經意讚美你一句;對你笑一下;自己獨立完成一道難題、一項工作;等等,這些都可以構成你生命中的快樂。
開懷暢飲體驗醉酒感覺
對於男人,很多時候往往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偶爾放縱一回也沒錯。找一個方便的時刻,有一兩個關心你的人在場,你就可以好好放縱自己一回了。一生都沒有一次醉酒的經曆,對於男人來講未嚐一種遺憾。最重要的是,若是你從沒醉過酒,就不可能明白酗酒的可惡。
酒是糧食的精華,古往今來,人們都對酒感情深厚。無論是天子,還是草民,隻要是身體健康的男人,便會有淺酌一回的願望。
詩仙李白每逢做詩必要喝酒,一生好酒,並最終因酒醉落水而去。他有一首《月下獨酌》,可謂將飲酒之境描繪得淋漓盡致: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作家周作人曾寫過一些關於喝酒的文章:
“喝酒的趣味在什麼地方?這個我恐怕有點說不明白。有人說,酒的樂趣是在醉後的陶然的境界。但我不很了解這個境界是怎樣的,因為我自飲酒以來似乎不大陶然過,不知怎的我的醉大抵都隻是生理的,而不是精神的陶醉。所以照我說來,酒的趣味隻是在飲的時候,我想悅樂大抵在做的這一刹那,倘若說是陶然那也當是杯在口的一刻罷。醉了,困倦了,或者應當休息一會兒,也是很舒坦的,卻未必能說酒的真趣是在此間。昏迷,夢囈,吃語,或是忘卻現世憂患之一法門;其實這也是有限的,倒還不如把宇宙性命都投在一口美酒裏的耽溺之力還要強大。我喝著酒,同時懷著‘杞天之慮’,生恐強硬的禮教反動之後將引起頹廢的風氣,結果是借醇酒婦人以避禮教的迫害,沙寧(Sallin)時代的出現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或者在中國什麼運動都未必徹底成功,青年的反撥力也未必怎麼強盛,那麼杞天終於隻是杞天,仍舊能夠讓我們喝一口非耽溺的酒也未可知。倘若如此,那時喝酒又一定另外覺得很有意思了?”
其實誰都明白,喝酒不過是為了體驗微醉時那種美妙的眩暈感。就是一種麻醉劑,人類一向喜歡體驗一些輕微的刺激,譬如喝咖啡和吸煙,甚至包括辣椒、喝茶、食鹽等等調味品在內,還有那些可樂飲料等飲料,其根本並不是為了從中獲取營養,隻是為了讓平淡無味的生活多出一些滋味罷了。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很難有某種食物可以上升到文化的形態,但是,酒卻成為了中華文化之一種。文學藝術作品中因酒而作的多得不計其數,甚至釀酒過程,以及製作酒具,也都以一種藝術形式成為了永恒。
酒精可以清理人體內有害的物質,所以,適量地飲酒對人體並無壞處。在生活中,酒精也經常被我們用來作為消毒劑。酒精還有增進人體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的功能。在北方一些寒冷地區,人們都喜歡喝酒。對他們而言,酒不僅是一種生活品,而且是生活的必須品。
飲酒過量會帶來許多惡劣的後果,既耽誤事情,又有害身體,還喪失風度。我們看過聽過許多酒後失德的事情,酒醒後的當事者,大多不清楚自己當時有多可笑,也記不起自己當時說過什麼、做過什麼,但是他仍要為自己非理智狀態下的行為承擔責任。
還有某些精神受過嚴重創傷的人,或者一些意誌力比較薄弱者,他們沉迷醉酒的感覺,寧願天天大醉不醒。他們天天生活在酒精營造的虛幻裏,沒有生活的意誌和勇氣,人們管他們叫作“酒鬼”。這個名字相當形象,因為他們的確如同在地獄中生活。
濃處味常短淡中趣獨真
古有詩雲:“悠長之趣,不得於濃釅,而行於啜菽飲水;惆悵之懷,不生於枯寂,而生於品竹調絲。故知濃處味常短,淡中趣獨真也。”意思是說悠遠綿長的趣味不一定來自濃烈的酒中,而是來自於清淡的蔬菜、清水中;惆悵悲恨的情懷不是脫胎於孤寂困苦中,而是從聲色犬馬中產生。由此不難發現,濃厚的味道往往很快就會消散,淡泊的事物才最真實。
魏晉南北朝時期,擔任廣州刺史的人,大多都有貪贓枉法的行為。因為廣州倚山傍海,是個出產奇珍異寶的地方,隻要帶上一匣珍寶,幾世便可衣食無憂。但是當地流行瘴癘疾疫,一般人都不願到那兒去。隻有難以自立又整日想著發財的人,才希望到那兒為官。因此,廣州的刺史要比其他地方更為腐敗。
晉安帝隆安年間,朝廷想破除這種陋習,便派素有清官美稱的吳隱之擔任廣州刺史,領平越中郎將。吳隱之少年時就孤高獨立,操守極其清廉。雖然家中窮困不堪,每天到傍晚才能吃上一頓飯,但他決不吃不屬於自己的飯萊,不拿不合乎道義的錢財。他的妻子要自己出去背柴。他每日的俸祿賞賜,都拿來分給親戚和族人,以至自己在冬天都沒有被子蓋;有時因為缺少用來換洗的衣服,隻好在衣服洗完之後披上棉絮呆在家裏。他的生活和貧寒的平民一樣清苦。吳隱之走馬上任後,到離廣州治所二十裏一個名叫石門的地方,隻見一道泉水淙淙流去。有人告訴吳隱之,這條泉水,人稱“貪泉”。人喝了貪泉的水,都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欲望。吳隱之聽了這話,翻身下馬,對隨從說:“如果不看見可以讓人產生貪欲的東西,人的心境就不會被沾汙。現在我們一路上見到這麼多的奇珍異寶,我算明白了為什麼越過五嶺,人們就會喪失清白的原因了!”其實這些話是告訴自己和周圍人不要為珍寶動心。語畢,他便跑到貪泉邊,舀起泉水很自然地喝了起來,並且當即吟詩一首:“古人雲此水,一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意思是說他要像商末的伯夷、叔齊一樣,堅守節操,不被外物動心。在廣州上任期間他一塵不染,更加清廉。他平常吃的盡是些蔬菜和幹魚,帷帳、用具、衣服等都交付外庫。很多人都以為他隻是作秀罷了,但時間長了,人們才明白他真是個清官,不是故弄玄虛。帳下人向他進食魚時,總是剔去魚骨頭,隻剩下魚肉。吳隱之發現後,覺察到他的用意,重重地批評了他,並把他免職。由於吳隱之的以身作則,廣州地區的貪汙陋習大為改觀。朝廷對吳隱之的廉潔克己、改變風氣大為褒獎,晉封為前將軍。
吳隱之回到京城後,隨身未帶任何東西。他妻子劉氏帶了一斤沉香,吳隱之發現後,把它取出來,丟進了河裏。吳隱之在京城,家是那種隻有幾畝地的小宅院,籬笆和院牆又窄又矮,加在一起才六間茅屋,妻子兒女都擠在一起。當政者要賜給他車、牛,為他重新修建宅院,但是他堅決推辭。不久,他被任命為度支尚書、太常寺,也隻是以竹篷為屏風,坐的地方連氈席都沒有。後來晉升為中領軍,每月初領到俸祿,隻拿出自己一人的口糧,其餘的全賑濟親戚、族人,就妻子兒女也不能分享。家屬要靠紡織謀生,自食其力。一旦出現災荒,兩天隻能吃一天的糧食,身上總是穿著縫了又縫補了又補的布衣。吳隱之在早年之前也擔任過衛將軍謝石的主簿。他女兒要婚嫁,謝石知道他們家貧窮,嫁女兒一定很簡樸,便特地派了人去幫助料理婚事。但來人到他們家一看,正見到婢女牽了條狗出去賣,此外就沒操辦過什麼。
貪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這話說有道理也有它的道理,說不對,也有它的不對之處,有財富使物質生活過得好勝過家務,但為財富不擇手段六親不認,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所謂深處味短,淡中趣長,說的就是精神上的追求。曾有這樣一種社會現象,說是有人窮,窮得隻剩錢;有人富,富得除了書本之外別無所有。這是不正常的。追逐金錢達到癡迷的程度隨之而來的便是精神上的空虛,而精神富足的人則可以在理念的世界裏做到真趣盎然,但如果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是無法體會到樂趣的。因此,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辯證的態度,濃淡味常短淡中趣獨真,決不能盲目地服從。
明山川之真趣棄名利於身外
在曆史上能做到視權利為糞土的人很少,相反,比比皆是的倒是爭權奪位,為天下大權而鉤心鬥角,殺人縱火,爭城掠地,骨肉相殘。至當代,莫說讓出整個天下,就是讓出一個單位的領導權來,就會讓多少人不情不願呢?
在曆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人人都覺得“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在很多人眼裏,有了權就有了一切,失去了權就等於失去了一切。所以才會有“權、權、權,命相連”的說法。
在孔子時代這種想法更是變得普遍!要不然,他怎麼會把三讓天下作為至高無上的品德來歌頌呢?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曆史上,王位至高無上。古代帝王自命“天子”,天下獨尊。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黎民百姓山呼“萬歲!”身居華屋甌宇,後宮佳麗如雲;食有珍饈美味,人間富貴享之不盡。且玉璽在握,生殺予奪,令行禁止,全憑“王者”旨意。
而現如今又有人說:“有權就有一切。”有的人更是“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有權的人便可“五子登科”。一旦你有印把子在手,什麼妻子、兒女、車子、房子、票子等等問題統統解決,誰不有求於你?即便是蓋個印章,也可以“堂而皇之”地索取“手續費”。
時下有“權錢交易”之說,其內涵頗深。其核心就是個“權”字!
隻要讓位於人,就等於將江山拱手相送,那就意味著放棄個人的一切權利。沒有權,就管不了人;沒有物,就吸引不了人;沒有錢,就無法說動人!對於這一簡單不過的“真理”,難道說三千多年前的泰伯就不懂,他卻硬要將一個眾人千方百計想求得的王位讓給三弟季曆。他甚至寧肯犧牲個人的利益,三番五次地讓位,足見其心之誠,其德之高,與骨肉相殘、爭利於爭權於朝市之輩大相徑庭!
對於泰伯的德行,古代的“民無得而稱焉”尚不說,就是我們今天也很難找到恰當好處的言詞來予以評價。
影外之影。非上上智,無了了心。山川大地與廣袤的宇宙空間相比,隻是一粒微塵,更況乎人類不過是微塵中的微塵;我們的身體相對於無限的空間來說,隻是猶如一個泡影一般短暫,何況外在的功名富貴不過是泡影外的泡影。所以說,沒有過人之智慧,就沒有洞察真理的心。
宋神宗熙寧七年秋天,蘇東坡由杭州通判調任密州知州。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北宋時期杭州早已是繁榮昌盛、交通便利的好地方。密州屬古魯地,居處、交通、環境都比不上杭州。
東坡說他初到密州,連年收成不好,到處都是盜賊,糧食緊缺,東坡及其家人還經常以菊花、枸杞等野菜作口糧。人們都認為東坡先生過得肯定不幸福。
誰知東坡在這裏過了一年後,身體發福,甚至白發變黑發。這其中的奧妙在哪裏呢?東坡說,我很喜歡這裏淳厚的風俗,這裏的官員百姓也都樂於接受我的管理。於是我有閑情自己清掃庭院,整理花園,修整破漏的房屋。
有一個舊亭台,在我家園子的北麵,稍加修補後,我時常登高望遠,放任自己的思緒,作遐想無窮。往南麵眺望,是馬耳山和常山,若隱若現忽近忽遠,大概是有隱君子吧!向東看是盧山,這裏是秦時的隱士盧敖得道成仙的地方;往西望是穆陵關,隱隱約約像城郭一樣,師尚父、齊桓公這些古人似乎依然存活於世;向北可俯瞰濰水河,回想淮陰侯韓信過去在這裏的輝煌業績,又想到他的悲慘命運,不免慨然歎息。這個亭台高而幽靜,冬暖夏涼,一年四季,早早晚晚,我常臨此亭。自己摘園子裏的蔬菜瓜果,捕池塘裏的魚兒,釀高梁酒,煮糙米飯吃,樂得逍遙自在。
對現實的人來說,有形的東西可以感知,如功名利祿,人們逐之如蠅。然而宇宙廣裹,從人一生的生死上來看,人何其渺小,功名利祿轉瞬即逝。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博大氣派而發人生宇宙之興歎,胸懷寬廣氣度宏大,可稱得上豁達、豪邁之人,對人生大徹大悟。也正是因為他有絕頂的智慧、遠大的抱負、崇高的修養,才能使他明山川之真趣,棄名利於身外。
降低姿態追求境界
從表麵上來看,“低姿態”給人以一種內心懦弱和畏懼的感覺,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有時,適當的低姿態,也是一種處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當我們應該保持低姿態時就要放下架子,“低姿態”有助於成就大事業。
在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曾有一位動物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幢農舍門前,砌起一排5米高的屏障,把迫不及待想回家的家禽、家畜們一律拒之門外。同時屏障的下方留出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洞。養尊處優的狗對此在門外一直狂吠不止,企圖用阿諛取寵的習慣爭取得到主人的“綠燈”;而雞呢?上下撲騰跳躍,當然是無濟於事。聰明精靈的貓則不同,它四下環顧審視了一番陌生的屏障後,努力試著用柔軟的身體去穿過留出來的小洞,很快它就捷足先登進入主人的居室。
不能說幸運的貓有一副得天獨厚的軀骨,用眼睛羨慕別人永遠是最徒勞無益的蠢事。道理很簡單:在物競天擇的社會和環境裏,隻有智者和卓有見識的人才會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適當的“低姿態”是轉危為安的妙招。當孫臏遭受到極大的迫害後,並沒有義憤填膺地責備龐涓的不仁不義,而是采取一種“低姿態”行為——假裝瘋癲,麻痹龐涓,以求生存,最終在馬陵之戰中報了自己的血海深仇。司馬遷被漢武帝打入死牢後,沒有挺起胸膛讓自己成為殺身成仁的大英雄。而且采取低姿態,以腐刑代死刑,從而獲得生存下來的機會,使他能夠繼承父誌,終於完成了《史記》,被人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很多人看來,孫臏和司馬遷的行為都是苟且偷生,實際上,這種低姿態卻是一種境界,低姿態使他們最終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他們當時並不是以低姿態做人做事,也許他們早就命喪黃泉了,就沒有後來所取得的成就了。
適時、適當的低姿態,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是智者應該采取的處世之道。
至今,秦兵馬俑已出土清理各種陶俑1000餘尊,除了跪射俑,其他的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壞,需要人工來修複。而這尊跪射俑是唯一一尊沒有經過人工修複,是保存最完整的。仔細觀察一番,連它的衣紋、發絲都還可以清晰地看到。跪射俑為什麼能保存得這麼完整?這得益於它的低姿態。首先,兵馬俑坑都是地下道式土木結構建築,當棚頂塌陷、土木俱下時,高大的立姿俑首當其衝,低姿的跪射俑受損害就會比較小。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個支點呈等腰三角形支撐著上體,重心在下,增強了穩定性,與兩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不容易傾倒、破碎。因此它在經曆了兩千年的歲月風霜後,仍然保存得十分完整。
剛接觸社會的一些人,特別是學生,通常個性張揚,率意而為,不會委曲求全,其結果隻會四處碰壁。假如能像跪射俑一樣,保持生命的低姿態,避開無謂的紛爭和意外的傷害,才會更好地保全自己、發展自己、成就自己。
有一位平凡無奇的香皂推銷員,當他開始推銷產品時,每天接到的定單隻是幾張,依靠這幾張定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因此,每次他幹完一天的活,經常會在大街逛上一圈,想想自己什麼地方做的不對,是表達不夠有說服力,還是熱忱程度不足?終於有一天他折回去,並把這種習慣變成一生的資本。他問那位商家:“我不是回來賣香皂給你的,我希望得到你的指正。請告訴我,我剛才什麼地方做錯了,做得不到位?你的經驗比我豐富,事業又很成功,請給我一點指正,直言無妨,請不必保留。”他的這種低姿態為他贏得了許多友誼,以及珍貴的忠告。
後來的結果是,他的業績直線上升,他的成就越來越大,很快被提升為當代最大的香皂公司高露潔的總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立特先生。我們不得不說是他的低姿態成就了他的成功。
我們來想象一下,那些站在人生頂峰的成功者們,不管是乘機出訪,還是站在舞台上發表演說,總是微微低著頭向腳下的人群揮手。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們處於高處。而站在他們腳下的普通人,隻好高高地抬頭仰視高處的成功者。因為他們站在低處,腳下什麼也沒有。
在當今變幻莫測、錯綜複雜的社會中,我們不得不學會適當低頭,可學會低頭並不是妄自菲薄與自卑,學會低頭意味的是謙虛、謹慎,低姿處世。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降低姿態學會低頭並不難,我們應該試著去做。要知道,當自己摸到一張爛牌時,不要再幻想自己在這一盤還能贏。隻有蠢人才在手氣不好的時候,對自己手上的一把爛牌說,我們隻要努力就一定會勝利;這時一定要學會低頭,要能及時低頭,就是在陷入泥潭時,知道及時爬起來,遠遠地離開那個泥潭。學會低頭,就是上錯公交汽車時,及時下車,再去坐別的車子。
有時候,發生失誤並不可怕,失誤不是一個魔咒,不妨虛心地降低姿態低下頭去吸取教訓留下的痕跡,通常這就是你一生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人生無絕境,縱然麵對十分悲慘的境遇,相信也一定會出現令命運轉機的通道,最重要的是要去用心發現和勇敢進取。就像著名的教育專家戴爾·卡耐基說的:“如果命運隻交給你一隻檸檬,那你就試著隻做一杯檸檬水。”
低姿態生存態度,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位哲人說,當堅硬的牙齒脫落時,柔軟的舌頭還在。
柔軟勝過堅強,無為勝過有為。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學會保持一種低的姿態,而這絕對不是懦弱和畏縮,而是思想,是策略。這樣,你的人生就會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