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了決定,王部長頓覺一身輕鬆。退休之後,他和老伴的生活似乎更加豐富多彩了。閑暇之餘,養養花,曬曬太陽,兩個人遛遛彎,和退休的老上級一起釣釣魚,別提多愜意了。
其實,有些人工作了一輩子,隻是不習慣退下來後的清閑,認為退了以後,就會無所事事,日子清淡難熬。但是,除了工作,生活中還有許多事情可以做。比如養養花草,養養魚,下下象棋,聊聊天,好好享受天倫之樂等等,這些都是工作忙碌的時候所不能實現的。
當退則退,絕對是明智之舉。居高思危、當退則退也是哲人推崇的處世之道。它需要你認清時勢,不可為了逞一時之強,單憑一腔熱血,肆意蠻幹。對於那些為官者,應當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根據實際情況,當進則進,該退則退,千萬不可違背客觀規律,追求一些遙不可及的東西,白白地浪費時間與精力,更何況,到頭來很有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些都是為人應時時謹記的。
自省少去不必要的麻煩
“省”字的意思,就是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我們應時刻重視自省,用自省的方法,對自己的道德表現作出判斷,從而改正過失,少掉不必要的煩惱。
孔子說道:“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說看見賢人,就要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要自省有沒有同他一樣的毛病。孔子的學生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天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都盡心竭力了嗎?同朋友交往,都誠實了嗎?教師傳授的知識,都複習了嗎?朱熹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意思就是:天天都要自省,有缺點錯誤就改,沒有缺點錯誤就用以勉勵自己。
一個人有缺點和過失是免不了的,隻要改善了,就有進步。可是,常常有這樣的情況:自己對別人的缺點,哪怕再小,也看得很清楚;而對自己的毛病就算再大,卻不易看到,甚至有時把自己的短處誤看做是自己的長處。一個人的缺點和過失,不但給自己添了累贅,還會影響到他人。發掘自己的缺點和過失,除了要虛心聽取別人的忠告、批評外,三省吾身,也就是要常常自省,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龐統輔佐劉備進軍西川時,劉備設宴款待,酒酣之時,劉、龐言語不和,劉備發怒,責問並驅趕龐統說:“你的話怎麼不合乎常理?你可以走人了!”夜半時酒醒,劉備想起自己所說的話後很是後悔,第二天早晨穿衣升堂時,劉備向龐統謝罪說:“昨天夜裏我喝多了,言語觸犯了你,希望你不要記在心上。”龐統談笑自若。劉備說:“昨天的話,我恐怕我有所失體統。”龐統說:“昨晚喝酒我們都失態了,何況是主公你呢?”劉備聽後大笑,從此和龐統依舊相處得融洽。
原本,酒醉失言,雖然不好,可也算不得什麼大錯。劉備事後卻一再自責,這就是他自省的結果。孔子說道:“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意思就是: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怨恨就不會來了。要真正做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必須以自省為前提。劉備正是通過自省,發掘了自己的過失,主動向部屬致歉,從中維護了上下團結親密的關係,促進了事業的進行。
中國人有一個傳統的觀念,那就是居官要自惕,也就是說要給自己留有餘地。越是官職高奉祿厚,越不可顯露鋒芒,而應收斂鋒芒,不給自己的人生增添絆腳石。
有些人虛榮心比較強,一旦位居高官享富貴之極,就極盡表現之能事。處處顯耀,讓人覺得不可一世,大有天下惟我獨尊之勢。殊不知樹大招風,這樣的炫耀非常有可能為自己召來災禍,以至是滅頂之災。居高官享厚祿之人,應時常自惕。
常言道:“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得;衰時罪孽,都是盛時作得。”
無論你處於何種職位,不可為了權勢不顧一切,或是隻知享樂而不求上進,那樣,你的一生有可能毀於一旦,大有亂刀砍亂麻的焦急心態。如果你知道自省,就不會平白無故地增添許多為人處世中的不必要的煩惱。
清未一為官之人,為人處事非常小心謹慎,恐位高而招來禍患。他有感於曆史上無數的經驗教訓,總是反複叮囑自己的兒子要謹慎立事,以至於大門外都不掛體現權貴的匾額。他說道:“我家蒙先人之德,得享榮華富貴。但有二句話要說給你們聽,那就是‘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福不可盡享,要勤儉持家。少用仆人,少花錢,這樣福才可久之。勢不可多使,就是要少管閑事,離是非遠些。不無故使權弄事,便會安全。”又說:“我位高權重,責任相對也重,時刻自危,不可處處嶄露鋒芒給周圍的人看。要時刻謹慎行事,待人以德,以免招來橫禍。”這些話充分體現了他的謹慎小心。他認為作高官都須時時自省,以免招致無端的災禍。
但有些人卻絲毫不以為意,身居顯赫之位,不適低調,處處極盡奢華之排場,每天隻想著怎樣吃喝玩樂,歌舞升平。腦子裏毫無一點危機意識,壓根就沒思考過“失勢之後該如何自處”的問題。
因此,無論是皇帝還是做官之人,終日尋歡作樂、飛揚跋扈,日子久了,就會失去人民的擁護和愛戴,把自己漸漸置身於重重危機之下。那時再醒悟過來,恐怕為時晚矣。隻有時刻檢討自己的行為,保持低調,方能安邦治國,享受太平,贏得人們的愛戴。
在社會上生存,人與人之間免不了發生矛盾和產生隔閡。要是與鄰居、同事或朋友鬧了別扭,隻會去想對方的短處,就會越想越覺得自己有理,越想越覺得委屈,因此越想越生氣,關係必然越弄越僵;要是“日省自身”,找一下自己的缺點,就不難取得解決問題的鑰匙,和親朋之間的摩擦也從而迎刃而解。
工人小宋,在給廠長提意見的會上就說道,他原來看見廠長在禁止吸煙的倉庫門口吸煙。這時與會的人說:“廠長不會吸煙,你看錯人了。”出人意料的是,廠長從座位站起來做了自我反省道:“小宋看錯了人,說明我平時聯係群眾不夠,因此有的工人對我不熟悉。今後我要多下車間,多接觸工人,以便更好聽取意見,了解情況。”這位廠長從失實的反省中,自省到自己聯係群眾很少,並對此找到改進工作的一個途徑。工人們看到廠長這樣的虛心,嚴於律己,也就更好地尊重和信任他了。
日省自身能夠使我們無憂無懼、朝氣勃勃地投入新生活。孔子說道:“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意思就是:經過自省之後,問心無愧,就沒有什麼憂愁和害怕的了。我們自省之後,如果沒有過錯,心裏當然開心,要是發現了過錯,立即改正,心情也是快樂的。日省自身,不僅能使我們的道德水準天天提高,學習和工作天天進步,還能培養我們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鬥誌。
我們從人類道德倫理文化的發展中看出,不僅是中國民族重視道德倫理文化中的反省、自省,外國很多有識之士亦十分重視反省、自省在人的道德修養中的重要作用。反省、自省能夠提高人生的價值。海涅說過:“反省是一麵很好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機會去改正。”蘇格拉底也說過:“沒有經常檢討的人生,就是沒有價值的。”
我們應該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不斷地汲取營養,勇於省察,不斷進步。當今我們講的日省自身,比古代講的應有更強的要求。古代著重於內省功夫偏重於“靜”中的修身養性,我們現在不單單強調“靜”中的修養,更多的還強調“動”中的實踐。
由此可見,把日省自身與參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在現今的社會當中十分重要。一個人時刻保持自我反省的良好習慣,不僅可以從身邊學到很多東西,少掉工作、生活中那些枝枝椏椏的不必要的細節,而且使得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少走彎路,一帆風順!
藏鋒而靜以待時機
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這樣的人:喜歡過於拋頭露麵,過分地高調。而他們最終得到的結果隻能是一個“敗”字。很多曆史事實都無不說明這種辦法是行不通的,雖然希望自己能夠立即出人投地,但用的方法錯誤結果卻適得其反。李鴻章的信條是:不到萬一,不輕易拋頭露麵,因為嫉恨也能毀人。他堅持做到這一點,從不過分地高調。所以他在時機未到時,善於藏身。李鴻章與人為善,不爭什麼,全在一“藏”字。隻有管住自己的身心,才能看得清。藏鋒之機,極為重要,尖鋒需鈍,鈍能出擊不易折。這是曾國藩用麵具遮人的敏捷反應。藏鋒的目的就是為了露鋒,若不露鋒,就沒有必要再藏鋒。
大家都眾所周知的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率太平軍擊潰清軍江南大營。四月初,湘軍主要領袖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元度、李鴻章及其兄李瀚章等聚集於宿鬆,每日商談時局和應付方針。在左宗棠和胡林翼先後離開之後,又傳來蘇州失守的消息。曾國藩估計朝廷很可能會派他去赴援蘇州。四月二十八日,他接到十九日朝廷發表他署理兩江總督,並率部赴援蘇州的諭令。於是他與李鴻章商討陸路應分三路進兵,水路還要興練三支水師。曾國藩在這舉措中總是舉棋不定。五月十日,他上午與李續宜反複討論湘軍對安慶和桐城的圍困應不應該撤,最終也決定不了。直到李鴻章來了以後事情才能得到解決。於是他給胡林翼寫了信,要死死盯住對安慶和桐城的圍困,無論其他戰場如何緊張,但這兩處絲毫不能放鬆。曾國藩對李鴻章早就很賞識,入幕之後的李鴻章朝夕獻策,更讓曾國藩深感他是一個思維敏捷,說理透徹,難能可貴的人才。
六月二十四日(8月10日),清政府實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然而曾國藩極力薦舉李鴻章,說他“勁氣內斂,才大心細”,可以任兩淮鹽務使實缺。但後來由於祁門大營危急,曾國藩又奏留李鴻章留營辦事。李元度被曾國藩派去接辦徽州防務後。行前,曾國藩對他講,此去關係重大,務必要守住該城,並對他提出“戒浮、戒濫、戒私、戒過謙、戒反複”等五戒。沒想到剛剛十天,李元度就把徽州丟掉,跑到浙江去了。曾國藩接到李元度的來信,極力尋找為自己開脫的說詞。曾國藩氣壞了,認為他辜負了自己的期望,“此人不足與為善矣。”要求李鴻章再給他擬一道參劾李元度的奏折。
李元度雖然是曾國藩的友人。為了表示大公無私,曾國藩還是準備寫折子參劾他。但李鴻章卻認為,太平軍主力李侍賢率領的一萬大軍來抵擋李元度帶領的三千新軍,失敗是意中之事,理有可恕;過去與曾國藩又患難相共,情有可原。他勸曾國藩高抬貴手,不要上奏。曾國藩認定要秉公處理,也聽不進去李鴻章的話。依舊自己的意思硬是參劾了李元度。
曾李之間的不睦,由對李元度處理意見的分歧造成。李鴻章離開祁門大營,去到南昌他長兄李瀚章那裏閑住。李鴻章對曾國藩不止有這個意見,還有湘軍大營設於祁門的問題。祁門在群山之中,外高內低,是所謂“釜底”,為兵家所忌之地。
據說曾國藩在北京時,長了滿身的瘡癬。現在駐紮於東流,雖是江邊,依然十分燥熱,痛癢不止,不停地抓撓,幾乎痛不欲生。更兼身邊沒有李鴻章這樣的得力助手,所以越發難以做事。清夜深思,他雖然仍不能讚同李鴻章的建議,但覺得李鴻章能以個人進退來堅持自己的立場,確屬性格剛毅,難能可貴。五月十八日,他專函李鴻章,開門見山道:“閣下久不來營,頗不可解。”接著又闡述說,以公事論,鴻章仍是淮陽水師的長官;以私事論,鴻章當時離開祁門並沒有說不再回來;最後說到自己的身體狀況,“鄙人遍身熱毒,內外交病,諸事廢擱,不奏事者已五十日矣”!情詞懇切地請李鴻章前來支援。李鴻章無法推辭老師的這種真摯邀請。於是便來到東流大營,重入曾幕。下午,他們談了很多。晚飯後,曾國藩將手上的藥洗了洗,又與李鴻章談了起來,直談到二更末。這一夜徹底消除了兩人之間的嫌隙,從而無話不談以至興奮得夜不能寐。李鴻章來到曾國藩的後院,一邊乘涼,一邊長談,並指出曾國藩的缺點和不妥之處,然而曾國藩也虛心接受著,此後,他們繼續關注著朝局變化。當他們得知北京發生宮廷政變的消息,鹹豐帝臨終任命的讚襄政務王大臣肅順等八人被推翻,慈禧和恭親王掌握了當局政權。他們共同感到“皇太後英明果斷,為自古帝王所僅見”,因而“相與欽悚久之”。
《菜根譚》中指出:“人生減省一分,但超脫一分。”在人生旅程中,如果什麼事都減省一些,便能超越塵世的羈絆。一旦超脫塵俗,精神就會更加空靈。簡言之,即一個人要藏鋒二靜,不要太貪心,欲望不要太大,要懂得知足。另有人說:“減少交際應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減少口舌,可以少受責難;減少判斷,可以減輕心理負擔;減少智慧,可以保全本真;隻知一味增加而不知減省的人,可謂作繭自縛。”所以,人千萬不要為欲望所驅使。一旦欲望無限地增大,我們的心靈就會被吞沒,隻有懂得滿足,懂得怎麼去適度做事就能發現其中的快樂,實現人生的目標。人大都渴望和追求榮譽、地位、麵子,為擁有這些而自豪而不情願受辱,為反抗屈辱甚至可以把生命作為代價。所以,現實人生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爭取榮譽的人,形形色色的反抗屈辱的勇者和鬥士;也有為爭寵、爭榮不惜出賣靈魂、喪失人格的勢利小人。當然,也有人不以榮譽為重,甘做所謂“榮辱毀譽不上心”的清閑恬淡者。
誰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誰都也會遇到不快樂的事情,無論從事什麼工作,也無論你是多麼的強大,在一件事情麵前都有可能達不到預期想要的結果。由於時間的慢慢積累任何人都不免產生悲觀情緒。隻要想著每天都是嶄新的,每天的陽光都是美好的,我們就不會被這些東西再增加煩惱。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順利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可是,不順的時刻也會在某一天悄然而至,因此,即使在春風得意之時也應謹慎地生活,不要得意忘形。身處順境要藏鋒,身處逆境也要藏鋒,這才是聰明人所應采取的生活態度。
止於至善知足常樂
在瞬息萬變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失望和不滿的時候,不是你的希望沒有實現,就是他的欲望沒有滿足。每當此時,都會有一些不是怨天尤人,就是破罐子破摔,卻很少坐下來,仔細地想一想,我們為什麼會不滿和失望。
我們赤條條地來到這世上時,本來就一無所有,是上蒼賦予了我們生命、親友、思想、財物等等,使我們擁有了這麼多,占據了這麼多。活著,我們不必要求太多。但我們從來沒有滿足過,依然乞求上蒼為我們降下更多的甘露和夢想。然而,生活是現實的,它不可能也不會按照我們的需求來供應我們,於是,我們便失望了,不滿了。
人生百年,不如意常十之八九。人與人之間實在沒有多大的可比性,正所謂人比人氣死人,凡是涉及到名譽、地位、錢財等等,均不應與人攀比。這倒不是說承認自己比別人差,而是機會這東西總是偏心眼。有的人真可謂是官運亨通、財源滾滾,好事得來全不費工夫。但有的人卻是千辛萬苦、百般努力,最終一無所獲。麵對此種情況,怨天尤人,沒用;抱怨命運不公,於事無補;撒潑大罵,隻能是讓人笑話。最好的辦法,便是有一點兒“阿Q精神”,權當沒有吃到的葡萄是酸的。
我們常勸人說“知足者常樂”。其實,滿足於現狀,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並不是不思進取。“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於事業我們應該孜孜以求,而對於那些名利之事,我們大可不必太過計較,還是隨遇而安才是。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而有的人卻是錢多得不知怎麼花。這種情況下,你的心理一定要平和,千萬不要犯“紅眼病”。你可以試著想:錢多了容易被賊惦記。這樣一想,你就好受多了。現在開著私家車是很神氣,可過不了十年,這車也就變成了一堆廢鐵。騎自行車上下班有弊也有利,雖然累,但一來安全,二來符合環保要求,更重要的是鍛煉了身體。千金難買好身體,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大學》中說:“止於至善。”意思是說人應該懂得如何努力而達到最理想的境地,還要懂得自己該處於什麼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樂是笑看事物發展的美好心境,並不是安於現狀的驕傲自滿。知足常樂,知前樂後,也是透析、定位放鬆自我的過程。這樣才不至於好高騖遠,迷失方向,心有餘而力不足,進而弄得自己心力交瘁。
對於一個平常人來說,能力與精力都是十分有限的,環境又決定了你的生活就是平常人的生活,但你卻眼高手低,非要達到你所不能達到的目標,你就隻會給自己尋來無盡的煩惱,那就必定沒有什麼快樂可言。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就要懂得知足常樂,放棄心中的重負,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一步登天”的癡想。同時,你還會感到身體輕盈,心裏輕鬆,快樂也就自然會光臨你的心田,你的臉上就會蕩漾起笑容的漣漪,你會看到人生的一切是多麼的純淨與美好。
俗話說:“心寬體胖。”須知心寬的前提是知足,因為知足能放棄重負,因放棄重負而產生快樂,這樣體胖就是必然。有這樣一個人,他對自己的現狀非常滿意,所以他不但睡得香,而且吃得甜,結果吃得肚大腰圓,猛一看還真像個大款。其實周圍的人都知道,他壓根兒不是什麼大款,他隻是一個餓不著撐不著的工薪階層。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處處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憤憤不平的一個人,他總嫌自己錢掙得太少,以後孩子上學可能都上不起,更怕日後生病。因而整天悶悶不樂,經常失眠,胃口也很差,最終落得一個麵黃肌瘦,形容憔悴。事實上,這兩個人的工資差不了多少,隻因一個知足而心寬,另一個不知足而憂慮,也就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正因為大多數人的欲望和追求是無止境的,所以,我們要做到知足常樂也確實相當困難。特別是在當今的社會,五光十色,異彩紛呈,誘惑人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真要做到不浮不躁心靜如水,太難了。當然,如果你是一個人才,你大可不必知足。你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挖掘自身的潛能,把自己的腰包賺得鼓鼓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知足常樂是受一些前提條件所限製的。在各種創新的問題上我們不能知足,因為隻有創新才是社會前進的動力。沒有創新,我們就隻能原地踏步;沒有創新,也許我們現在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生活裏,根本就不會有現在的物質和精神文明。
如果你是一個平凡無奇的人,那麼你就應該為現在的生存狀況而感到知足,至少應該在物質生活上感到知足。如果你是一個人才,那麼你在為社會多作貢獻上就一定不能知足。因為人類社會需要進步,需要創新,人類隻有在創新的過程中才會有發展,你一定要做出最大的努力。
古人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人生在世,不可能萬事順風,關鍵在於你有怎樣的態度,保持何種心態。知足者常樂,說的是無論順逆,還是得失,都要從容地麵對,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知足並不代表不進取、不進步或拒絕競爭,而僅僅是表明了一個人對本身的存在和對這個與他人共處的社會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