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劇增的今天,人們對自身的發展似乎越來越迷茫。不是嗎?無數的孩子麵對書本和試卷不知所措,數不清的公司員工麵對複雜的工作事務暈頭轉向,大部分經理麵對難以計數的客戶一籌莫展。一切都太多了,要讀的書,要做的事,要見的人,多得讓大腦幾乎要爆炸。據統計,最近十幾年的科學技術發明,超過了過去2000多年的總和,一個人必須掌握的資訊幾乎是20世紀60年代的30倍。隨著信息量的增大,人們發明了電子計算機,可是,無論什麼機器,也代替不了我們的大腦記憶。
那麼,我們該從哪裏尋找記憶的突破口呢?
最好的辦法是,改進我們的學習模式、記憶模式。
正如有關專家指出的,“隻有善於使用科學的方法,我們才能與時代同步。”是的,掌握科學的學習、工作方法,科學的記憶方法最關鍵。隻有用科學的記憶方法,才能使我們從沉重的困境中走出來。
事實也表明,隻要正確地用腦,要記大量東西是完全可能的。人的記憶是人腦這一特殊物質本身所具有的,是一種天賦的功能。然而記憶能力的強弱絕不是天賦的,是在後天發展中形成的。
世界名人與普通人的大腦結構、重量並無什麼區別。
1955年愛因斯坦逝世後,美國曾組織了一些外科專家檢驗小組分析他的大腦,結果並未發現其大腦表麵皮層的容積結構和化學成分有特異之處。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大腦重2012克,比常人的1400克重得多,但法國作家安東尼·法朗士的大腦隻重1017克,同樣很有成就。
因此,不能以人的腦袋大小來論聰明與否。
但是,記憶能力與年齡之間存在某種聯係。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曾表明,假如18歲~30歲的人,其記憶成績為100,那麼30歲~60歲的人,其記憶的平均成績約為95;60歲~85歲的人,其記憶的平均成績約為80~85。因而80高齡的人,如果身體健康,記憶力仍不算嚴重衰退,可以從事正常的工作。曆史上許多有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晚年仍有所成就。達爾文60歲以後寫出名著《人和動物的情緒表現》;愛迪生81歲時取得了第1033項發明專利;德國科學家洪寶德75歲時才正式動筆寫他最重要的著作《宇宙》。可見,在記憶力上也適用自然界發展的“用進廢退”這一規律。
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人的智商的高低是天生的,記憶力也是天賦,而不是人為可以改變的,並因此產生悲觀情緒,放棄了學業。但實際上,記憶力的好壞絕不是天生的,根本不必悲觀。
對此,也許會有人反駁說:我的朋友能夠輕鬆地記住英語單詞,而我卻總是記不住。這雖然可以證明人的記憶力存在差別,但並不能證明記憶力本身有好壞的差別。自歎記憶力不好的人,不是也能很流暢地說或寫外國人花幾年工夫都掌握不好的本國語言嗎?如果你認為自己記憶力差,你怎麼能記住非常複雜的本國語言呢?
通過前麵幾節的敘述,我們知道,人的大腦有相當大的潛力。就人的一生而言,開發和利用的程度如何呢?
各種材料上介紹的數值不完全一樣,有的認為用了十分之幾,有的認為隻用了幾十分之幾。但不管是哪一個數據,都說明人腦的潛力是開發不盡、用之不竭的,關鍵在於後天的開發,在於把潛力轉化為現實力。
人們往往用一個人兒時“智商”的高低來描述其先天的智力水平,這種學說近來也受到了質疑。美國紐約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賽西對賽馬場上的賭徒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中很多人兒童時期“智商”雖在80以下,卻能根據馬匹、騎手、氣候、場地等要素,迅速準確地判斷出獲勝的馬匹,他們的抽象推理能力使兒時“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