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掌握記憶的高潮與低潮(1 / 1)

人們常常認為孩子的記憶力最好,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會逐漸下降。科學真相究竟如何呢?心理學認為,鑒定一個人記憶力好壞,應以記憶的敏捷性、精確性、持久性和備用性為指標加以綜合考察,強調一方麵,忽略另一方麵都是不全麵的。

同樣一段材料有人過目不忘,有人則需要一再地記憶,這就是記憶的敏捷性;有的人記東西很快,但粗枝大葉,錯誤百出,有的人記的材料再難再多,也能記得有根有據,確定無疑,這是記憶的精確性;有人能將記憶信息保持很長時間,也有人剛記住的事情轉眼就忘了,這就是記憶的持久性;此外,記憶的內容要有備用性,有的人信息在頭腦中存儲得雜亂無章,該用的時候難以順利提取出來,這方麵的表現如何,反映了記憶備用性上的差異。

有人做了一個實驗,要求分為兩組的小學一年級、初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的學生記住某個相同的材料。

一組要求逐字逐句背出來;一組要求意義記憶,即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思考、分析加工,將新舊知識進行係統比較,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實驗結果是,在逐字逐句記憶方麵,小學生領先(記住了72%),初二學生次之(記住了55%),高二學生最差(記住13%);但是在意義識記方麵情況正好相反,小學生記住28%,初二學生45%,高二學生83%。

這個實驗說明孩子機械識記比成人好,而成人意義識記比孩子強;機械識記主要是依靠機械重複而進行的識記,以理解為基礎的意義識記在全麵性、速度、正確性和鞏固性等方麵比機械識記好。

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記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產生並不斷增強,而後又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而逐漸減退。年齡是影響記憶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但在同一個年齡段,也會因自身的一些因素,使記憶力出現較大的差異。其實,記憶力是發展的,是隨著個體的發育而發展的,開始是一條上升的曲線,而後又降下來。記憶的高峰年齡大約在18~20歲(美國心理學家桑戴克認為是18~25歲)。而粗略地說,18~30歲是人的記憶力的黃金時代,而且判斷能力、動作和反應速度都是最好的。

所以,在高中、大學學習的孩子,莫要辜負了這段美好時光。

除此之外,在一年、一天之中,也都有記憶的高潮與低潮。

人體節律就是生命進行曲的節拍。人體具有各種形式的節律,按照一般的說法,人的智力早晨8~10點最高,稍後次之,黃昏最差,這是人體的時鍾節律。每個人一周工作五六天,這符合人類工作或學習能力波動的周期性,稱周鍾節律。還有體力、情緒、智力的周期說,這便是“人體功能三節律”。我們每個人體力強弱周期為23天,情緒高低變化周期為28天,智力興衰周期為33天。它們分別經過“高潮”、“臨界”、“低潮”、“臨界”四個階段,在每個階段裏都呈現出不同的適應功能,在學習中產生不同的效果,這是人體的月鍾節律。此外,人體生理活力在夏季最活躍,在冬季最低下,而人的工作或學習在秋季最強,在春季次之,冬季最弱,這是人體的季鍾節律。

人是一種被節律所貫穿的係統,有了這種節律,你就能在肌體處於最佳狀態時進行學習和研究,在肌體處於相對低下時休息或娛樂。“沒有考慮自己人體節律而學習的人,難道就學不好功課?”也許有人要提出這樣的問題。所以不如這樣說,善用人體節律往往更能提高學習時效,在減少能量和時間消耗的情況下,取得優異成績。譬如一年四季中,春秋兩季是學習和研究的大好時節,你應該把主要的或深奧的學習內容安排在這段黃金時節,以避免冬夏兩季因寒冷或炎熱造成人體機能下降,可能對學習帶來的不利影響。事實上,學校裏兩個學期就放在春秋兩季,而兩個假期正好是冬季和夏季。

一些有經驗的科學家也有自己研究的大好時光,科技成果和創造發明也往往誕生於這個科研的最適時點。

睡眠也有節律。幼兒神經係統發育不夠健全,神經細胞容易疲勞,睡眠時間要多些。新生兒每天以睡18~20小時為宜,6個月至1歲的兒童以14小時為宜,3~7歲以11~12小時為宜,12~17歲以9小時為宜,而老人5~6小時就夠了。假使你有充足的睡眠,就能保證精力充沛,思路清晰,記憶力好。有人經常“挑燈夜戰”,長此以往,會破壞生命的節律,日後卻要償還數倍的時間,才得以消除疲勞。

同時,科學研究證明,夜間睡眠是由4~6個完整的睡眠周期嚴格交替組成的,人在晚上11點到次日淩晨2點睡得最為深沉,對消除疲勞效果最好。所以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最適宜睡眠的時間是晚上9~10點,一直到第二天5~6點。如果要熬夜,最好不要超過12點,以免錯過了最佳睡眠時間。在此,建議家長指導孩子科學地運籌時間,建立科學的“睡眠動力定型”,以求消除疲勞,合理利用記憶的高潮期和低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