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公司全體員工都對這歪曲事實的報道表示憤慨。大家擔心馬雲已發燒的身體會扛不住,這時馬雲說:“如果一隻鳥每天隻想著去梳理自己的羽毛,那它很快就要完蛋了,因為一盆髒水就可以毀了它。隨他們說吧,總有潮水退去的時候,到時候我們會看得清清楚楚誰沒有穿短褲。”
5月23日,李連傑從災區回到上海補發救助物資,馬雲趕去上海金貿大廈跟他會麵。
通過交談,馬雲意識到救災工作的艱巨性和專業性。他馬上找到相關的專家,再根據自己的優勢,迅速製訂了一係列的救援計劃。
除高管們自己捐款外,公司還設立了2500萬元專項救助基金;在支付寶頁麵上開設的捐款窗口,很快籌集到了來自公司員工和客戶的捐款,總共超過2600萬元;派集團高管帶隊,一次又一次押車運送急需物資進入災區。
2008年6月2日,馬雲和民營企業家及專家們在廊坊開會,共同探討災後重建的工作。
馬雲從專家那裏了解到,災後重建,特別是心理重建,一般需要7年時間,所以公司製訂了7年援助計劃。馬雲說,如果7年不夠,我們再加7年。援助內容包括給當地留任的教師每人每年補助2000元;幫助當地的電子商務發展,把災區的農產品借助淘寶、阿裏巴巴賣向全國;在當地建辦事處,招募當地殘疾青年加入阿裏巴巴……
為災區默哀的那天中午,時間快到時,馬雲把全部人都集中起來,默哀。結束後馬雲說:“我是個不太重形式的人,但形式有形式的作用。你想,這麼大的一件事,全國這麼多人一起默哀,一是為了給遇難的同胞哀悼,另外你可以從中感受到一種力量。”馬雲接著說,“其他的形式也有作用,比如宗教的洗禮,聖水其實跟自來水沒區別,但在這麼多人莊嚴的注視下、見證下,這種氣場會給你力量,也對你今後的行為有約束。這就是借假修真。”
有一次開會,社會責任部提出了很多幫助災區的建議,馬雲聽後說:“建議都很好,但不要憑空想象,要深入災民中聽取他們的心聲和意願。也就是說在扶老太太過馬路前要搞清楚她是否真的想過馬路。”
大家聽得都樂了,也都明白了。
馬雲支援災區也有兩個原則:不作秀,不麻煩當地政府。
2009年春天,馬雲還有彭蕾(集團CPO,首席人力官)等去了一次災區。到災區後,馬雲帶領大家看望了資助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們,給他們還有周邊的百姓們送了禮品。
晚上大家都住板房。板房雖然牆裏是泡沫,但頂上的梁是長方形的金屬,雖然中空,但萬一砸下來還是會傷到人,於是大家都不敢早睡。有人提議大家打牌,拿贏來的錢第二天請在當地招募的“小二”們吃飯。沒有更多的選擇,大家就同意了。
拿開心果做“籌碼”,一開始馬雲贏了很多開心果,得意之下,馬雲邊打牌邊把贏來的開心果不小心當“茶點”給吃了,當反應過來時剩下沒幾顆了。這下可把大家給樂壞了,馬雲問能不能兩顆開心果的殼算一顆開心果,大家當然不會答應。
到了晚上9點半,突然板房抖了起來,大家趕快跑到屋外。隔壁的居民用四川話對大家說:“沒的事,沒的事,小地震每天都有。”大家好不容易緩過勁,進房間剛坐下,又抖起來了,大家又趕緊跑山屋外。
第二天,馬雲又帶大家去別處慰問了災民,同時聽取他們的想法。
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
2014年10月27日,在福布斯中文網發布的2014中國富豪榜中,阿裏巴巴馬雲以195億美元身家名列第一。胡潤研究院2014年10月28日發布的《2014胡潤慈善榜》顯示,中國首富--阿裏巴巴的馬雲以145億元捐贈額刷新中國慈善記錄,成為新一屆“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麵對財富排行,馬雲卻表示自己的確是富有的,但這並不能隻用金錢來衡量。
馬雲認為,中國的富豪們應該認識到這樣的一個問題,財富榜僅僅展示了一個人的背麵,而作為社會人物,應該通過慈善活動來展現自身的正麵形象。
基於馬雲對財富觀的獨到見解,阿裏巴巴在2006年的新年來臨之際,舉行了名為“新年獻愛心,阿裏出錢你出名”的慈善活動。很好地把馬雲對財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正確態度展現在了眾多商人麵前,並作出了表率。
在馬雲的積極推動下,阿裏巴巴的公益事業蓬勃開展。
2009年7月,阿裏巴巴集團開始舉辦“樂橙青川”的公益活動,每個月員工自己報名,用自己的年假,自己出路費去災區服務。由於每次名額有限,有的員工第一期就報名,到了第幾期才“如願以償”。
阿裏巴巴集團和每個子公司都有自己的公益活動。其中集團的“幸福抱團”就是讓同事自己提出有興趣的公益活動,公司根據提出的創意給予相應的扶持。比如“愛的聲音”,就是同事們自己錄下好的文章去送給盲人學校的孩子們聽。
2010年玉樹地震,阿裏巴巴捐款2500萬元。
助理跟馬雲說:“昨天中央台播放了捐款的節目。”
馬雲說:“我沒看,但很多朋友已打電話跟我說了,台上長得最漂亮說得也最好的就是阿裏巴巴的。”他感覺挺自豪。
世博會籌備期間,有一天馬雲去上海給民企館的誌願者們做動員演講。那時正是雲南幹旱最嚴重的時候。馬雲聽說捐4000元就能幫雲南建一個小水窖,對今後的旱情會有幫助,當即決定從民企館的預算中劃出款項來做這件事,馬雲特別敦促:“趕緊!趕緊!雲南的土地都裂成那樣了,倒盆水下去就直接滲到美國了!”
又有一次,華夏基金會的王兵跟馬雲說,已經和廣州武警總院談好合作了,每捐l萬元他們就為一位患先天性心髒病的兒童免費做心髒恢複手術。馬雲聽了很興奮:“這麼好的事,一萬元救一條命,我要趕在人家前麵。”
結果第二天,馬雲不僅以個人名義捐了款,還看望了做完手術和等待做手術的孩子們,並在當地做了宣傳推廣。
馬雲看望孩子和家長們的時候,流露出來的是真誠,因為馬雲清楚,貧困家庭的心靈是脆弱的,千萬不要在幫助他們的同時,踐踏他們的自尊。
近兩年馬雲在公開場合講得最多的是公益和環保。2010年亞布力會議,當別的企業家把會議看作是推廣自己企業的絕佳平台時,馬雲講的是:“近來災難頻發,我在想地球到底怎麼了?樹木和森林好比是地球的毛發,你把它們砍了,塗上水泥。河流好比是地球的血管,你把它們一道一道堵上,還時不時打個洞,在裏麵埋上炸藥……地球是有生命的,如果換了我,我也要憤怒,我也會報複……”
馬雲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自己,他不是一個商人,而是一個企業家。商人以不顧一切地掙錢為其主要目的,但企業家卻有著更為重要的責任。
對此,馬雲曾在中央電視台《新聞會客廳》節目中,做出過如下的論述:“我們不想做商人,隻想做一家企業,因為據我看來,生意人、商人和企業家是不同的。生意人以錢為本,一切圍繞著賺錢來行動。當然,商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企業家的目的則是影響社會,創造財富,通過為社會創造價值來影響整個社會。賺錢是一個企業家的基本技能,但並不是所有的技能。”
“從一個企業來說,賺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這是我的結果,不是目的。但你賺的錢能否持續生錢,能否持續創造價值,影響社會,領導整個電子商務互聯網,這才是我以為最難的事情。我要挑戰的就是這些。很多人都懂得怎麼賺錢,世界上會賺錢的人很多,但世界上能夠影響他人、促進社會不斷完善的人並不多見。做一個偉大的公司,我就是要做這些事。”馬雲繼續像以前一樣,狂妄地說道,“我要改變中國電子商務的曆史進程。”
有句諺語說:“如果我們走得太快,稍等一下,讓靈魂跟上來。”財富榜上的馬雲為我們帶來的更多是財富以外的價值觀--一個人的財富是不能單純用金錢來衡量的。
化身麻辣評委搏眼球
《贏在中國》欄目,無疑是CCTV-2經濟頻道2006、2007年度策劃最成功的欄目,“勵誌照亮人生,創業改變命運”,激勵創業、引導創業、點評創業、支助創業,迎著綻放的向日葵花,伴著悲壯雄渾的《在路上》主題音樂,一次次把觀眾的眼球聚焦到創業的舞台上來,成就了一個個充滿激情和才華的創業英雄,但絢爛的光環和鮮花過後,要問在這場創業人的饕餮盛宴中,誰是最大的贏家?是獲得1000萬創業投資金的宋文明,還是武儒兼具的李書文,是睿智犀利的製片人王利芬,還是巍巍央視?我們的回答不是別人,而是--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
首先,我們來看看馬雲在這個舞台上的收益:
一、馬雲作為後信息時代互聯網行業草根創業的領袖級人物,擔任《贏在中國》兩賽季首席評委,活躍在中國第一大媒體CCTV經濟頻道上,以獨特的視角、幽默的語言、專業的分析、精辟的論述,牽動著萬千觀眾眼球的旋轉,馬雲在《贏在中國》的出色表現,可以說是其繼阿裏巴巴、“西湖論劍”、“收購雅虎”等一個個熾熱的名詞後,又一次在高空閃爆的禮花,也可以說是馬雲策劃史上的又一次大手筆,這讓馬雲和其麾下的國際化企業始終保持著火熱的溫度,馬雲和他創造的品牌將因此再度高速大範圍傳播和增值。
二、馬雲的持續活躍和火爆,再度聚攬了狂飆的人氣,他在“舞台”上表現出的“誠信”(行業競爭道德觀)、“守法”(警告參賽者不要逃稅)和“不在乎點擊率,隻看能否給客戶帶來價值”的商業觀,再度樹立了馬雲和阿裏巴巴的商業信用,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預期,為阿裏巴巴B2B業務在香港上市創造了巨大的虛擬增值空間,增強了觀眾對阿裏巴巴的信任和預期,使馬雲和他創造的品牌成為觀眾心目中一支“績優藍籌股”,因此通過虛擬市場募集到的資金是實實在在的巨額收益。
三、馬雲因擔任評委出版了《馬雲點評創業》一書,良好天然的題材和參賽選手的思想碰撞,加上自身對創業感悟的多年積累,很短時間就成就了一部熱銷著作,這樣的結果可能連馬雲自己都沒有想到;還有阿裏巴巴和雅虎中國作為賽事的官網支持,報名、視頻搜索、新聞、評論、博客等鏈接給這個互聯網企業帶來了巨大的點擊率和業務量。以上方麵給馬雲帶來的直接和間接收益是不言而喻的。
馬雲取得的這些收益是首屈一指的,是同台其他企業家和創業才俊無法比擬的,他的做法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巧妙地利用《贏在中國》這個舞台,成功地實現了其品牌的推廣和擴張。
其實從一開始,馬雲就熟知一個互聯網精英如何“與媒體共舞”的媒體規則,並調度媒體為已所有,因此,所有的媒體報道中似乎如出一轍地為馬雲畫了一幅如此肖像:馬雲=“狂妄、執著、瘋癲”的互聯網精英。可以說馬雲的“媒商”(媒介表現)非常高,他在為自己畫出這一形象之後,旋即開始了“互聯網瘋子”的自我成就之路。
2004年以來,馬雲就接連開始了自己高頻的大動作亮相。首先是在2004年底的“中國企業家峰會”上以獨家讚助的名義為阿裏巴巴與自己贏得了全場唯一的焦點。記得當天馬雲的亮相是引人注目的,同屬互聯網精英的張朝陽顯然已是混跡江湖的老企業家了,越來越主流的發言,給不斷需要新風吹拂的互聯網帶來不了生機。於是,馬雲,非常成功地出場了。接下來,他又成功獲選“CCTV中國十大經濟年度人物”,一夜之間,馬雲的形象由互聯網侵入到中國觀眾的視野裏來。
馬雲個性語錄也正對上了媒體的胃口,媒體需要的是一鳴驚人,馬雲更需豔驚四座,於是馬雲常常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所有這一切為馬雲持續樹立起一個“狂妄、執著、瘋癲”的媒介形象,這個形象是多麼的對互聯網的胃口,多麼的對網絡青年的胃口。互聯網像是一個大花園,似乎每一個勤奮勞作者都可以種出自己美麗的花,隻要你夠執著、夠創新、夠瘋狂。與靦腆木訥的丁磊的“技術人才”的媒介形象相比,馬雲更像是一個新事業的開創者。沒有《男人裝》的赤裸上身封麵照,沒有“美女與野獸”登山隊的大炒作--較之頗具炒作盛名的張朝陽,馬雲的媒體表現則更集中更凝練,馬雲似乎很在乎自己媒介形象的“完整性”,這也是到目前為止還未見到他有什麼其他“出格之局”的一個原因。
較之同是互聯網精英的陳天橋,馬雲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陳天橋曾經官員的經曆,使得他更像是傳統企業的代言人。“沉穩、謀略”,“精心設計的謙和”--沒有驚人之語,也不作怪異之舉,但每一個亮相都是一次精心的籌劃,每一場發言都是被設計過的表述。陳在媒體麵前近乎完美地表現(或者說表演),特別是在《對話》的攝製現場對整個場麵的強力控製,一個“負責任、重節奏”的企業家浮出水麵--陳天橋大筆一揮,迅速超越“互聯網精英”的概念限製,為自己畫了一個“新時代企業家代言人”的宏大形象。
而此時的馬雲,依舊故我,堅持地固守互聯網這一陣地,持續地拋出驚人之語,“現在的阿裏巴巴很是孤獨,我拿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
馬雲為他個性的生理形象找到了一個有創意的媒介形象,正如他那個“揮著拳頭,收緊兩腮表達信心”的被多次傳播的媒體形象,我們很難將之與陳天橋、丁磊或張朝陽相聯係。還有他那個“一根手指頭豎在唇前,睜大驚奇雙眼”的造型,也使得“馬雲就是馬雲”,這個“互聯網瘋子”的形象不可能是別人!它被馬雲占據著、享用著、創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