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五年(1625年)九月,顏思齊和部眾到諸羅山捕獵,豪飲暴食,不幸染傷寒病。數日後一病不起,自己不久於人事,顏思齊召眾人至榻前:“不佞與公等共事二載,本期創建功業,揚中國聲名。今壯誌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繼起。”顏思齊留下遺言後不久便病逝,年僅三十七歲。
顏思齊死了集團內其他當家心思馬上就活了,誰來擔任新的掌權人?
楊天生、陳衷紀都是有力的競爭者,而鄭芝龍對這位置也是勢在必得。
楊天生、陳衷紀都是北港的元老,鄭芝龍雖名老末,但是他是顏思齊侄女婿,另外李旦死後,李旦的家業基本被他全部接手了過來,實力也不容小視。
除了他們三人外,其他人都想借機上位。為了那椅子諸當家爭執不下,誰也不服誰。
牛順子在顏思齊病逝的當天便派人回台中傳信。
楊天生為了上位決定聯合台中的劉明,劉明在台中的勢力非常強大,其控製下的台中鎮下轄丁口十萬,是北港的四倍多,大小船隻數百艘,在集團內其力量極其強悍,若劉明能表態支持,他有七成把握說服陳衷紀,這樣一來,龍頭的位置就十拿九穩定了。
顏思齊病逝,北港諸當家爭權,劉明大喜,準備以祭奠為名火並北港。然而,劉陵將他的邪惡計劃給拍死了,李應代表大當家前往北港,臨時前劉陵讓他準備了一套說詞。
北港上下為了龍頭的位置爭論不休,鄭芝龍也想得到這個位置,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資力淺,很難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便帶著下手離開了北港,準備就近在沿海地區重新找個落腳點發展勢力。
為繼承顏思齊的遺誌,楊天生與陳衷紀達成了妥協,而李應也在這個時候回到了台中。
祭拜了顏思齊後,楊天生、陳衷紀將李應請到了後麵。
不等楊、陳先說,李應忙道,“大當家正出征中,不能來此祭拜了顏當家,還請兩位當見諒。”
楊、陳對視了一眼,楊天生說,“劉大當家不知出征何地?”
“應大肚王之請大當家發兵六千,助其平定北方的叛亂。”李應說,“大當家得知顏當家病逝之後,悲痛萬分,本打算撤兵親自來北港,二當家認為此番出征不可半途而費失信於大肚,遂派我來北港,臨行前二當家另有囑托。”
楊天生說,“李當家請說?”
“顏大當家突然病逝,不知何人來主持大局。二當家擔心群龍無首,海上不寧。”
“顏大當家剛剛病逝,諸當家仍在悲痛之中,盟主尚未推選出。”
“二當家臨時說,北港能繼任盟主者,非楊當家、陳當家莫屬,為安人心,還請兩位當家中的一位繼任,我台中十萬軍民願聽新盟主號令。”
楊天生的心中大定,有了台中和陳衷紀的支持,他這盟主的位置便是十拿九穩了。可是在隨後的盟主選舉中,反對者的聲間依然高漲,楊天生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但為了平衡反對者的聲音,楊天生沒有直接繼任盟主一職,而是選擇了暫代盟主一職。之後,各方代表祭天地,歃血為盟,楊天生豪情萬丈表示將繼承、發揚顏思齊的遺誌。事畢,李應返回台中,而那些不服者均各自離開台灣儲備實力。
明·天啟五年九月,劉明依據劉陵的建議再設彰化鎮,分民三萬,設六鄉,任命曹文為彰化鎮守使,徐其才任為民政長、黃一飛任為軍政長。
趁著顏思齊病逝後,集團內部出現的小小混亂,劉明開始構建日本的貿易航線。為此劉昨向月港的楊康年尋求合作。
“那小子終於忍不住將手伸進大海了,小心那個台中的小子。”
“可是父親我聽說那小子根本沒什麼能耐,據說真正管事是他們的二當家,聽說是一個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