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言(1 / 2)

學學創新思考方法

——從“愛迪生的創新思路”談起

1877年8月的一天,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為了調試電話的送話器,他在用一根短針檢驗傳話膜的震動情況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手裏的針一接觸到傳話膜,隨著電話所傳來聲音的強弱變化,傳話膜產生了一種有規律的顫動。這個奇特的現象引起了他的思考。他想:如果倒過來,使針發生同樣的顫動,那不就可以將聲音複原出來,不也就可以把人的聲音貯存起來嗎?

循著這樣的思路,愛迪生著手試驗。經過四天四夜的苦戰,他完成了留聲機的設計。8月20日,愛迪生將設計好的圖紙交給機械師克魯西後,不久,一台結構簡單的留聲機便製造出來了。愛迪生還拿它去當眾作過演示,他一邊用手搖動鐵柄,一邊對著話筒唱道:“瑪麗有一隻小羊,它的絨毛自如霜。……”然後,愛迪生停下來,讓一個人用耳朵對著受話器,他又把針頭放回原來的位置,再搖動手柄,這時,剛才的歌聲又在這個人的耳邊響了起來。

這台留聲機的發明,使人們驚歎不已。報刊紛紛發表文章,稱讚這是繼貝爾發明電話之後的又一偉大創造,是19世紀的又一個奇跡。在留聲機的設計、發明過程中,愛迪生的倒過來想的創新思路起了關鍵性的重要作用。

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曆史就是不斷創新的曆史。人們從科學技術日益迅猛的發展進步中,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和認識到了創新的重要和可貴。有識之士已提出了響亮的口號:“創新是21世紀的通行證。”

近年來,江澤民主席曾就創新問題在各種場合多次發表過重要講話。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後的局麵。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1998年4月29日,他在視察北京大學時再次指出:“創新,很根本的一條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培養同時代潮流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大批人才,不斷開拓新的科學研究領域,是關係我國的發展前景和國際地位的百年大計。”1998年11月24日,他在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會見科技界人士時又指出:“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1999年6月15日,他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又強調說:“麵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係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

創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寶貴,層次最高的一種能力。它包含著多方麵的因素,其核心因素是創新思考能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是靠大腦解決一切問題的。”人頭腦中的創新思考活動是人的創新實踐活動的“骨髓”、“基石”。沒有思考中的創新,就沒有實踐中的創新。

善於創新思考,需要具備的條件是多方麵的。了解、熟悉和善於運用創新思考方法,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思考方法,簡單地說,就是思路,就是思考問題的路線、途徑。思考問題都要遵循一定的路線途徑,也就是都要運用一定的思考方法。

說思考方法就是思路,並不意味著思考任何具體問題的思路都是思考方法。那些對思考很多領域裏的問題都普遍適用,都具有一定指導、啟發作用的一般性思路,才是思考方法。

一個人思考問題,無論他自己是否意識到,在他的思考過程中,總是有某種思考方法在起作用。思考方法是思考活動的一種基本組成因素。就思考內容與思考方法的關係來看,如果說思考內容是思考活動的“硬件”的話,那麼思考方法就是它的“軟件”。

思考方法是從人們無數次思考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它們都有其客觀根據,歸根到底都反映著事物的客觀規律。同時,思考方法與實踐方法密切聯係。一方麵,思考方法來自對實踐方法的提煉與加工;另一方麵,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所采取的實踐方法,又都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受到頭腦中所運用的思考方法的製約。思考方法運用得恰當與否,輕則影響思考活動與實踐活動的效率高低,重則關係到一個人的成敗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