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企業之後,美國的一些高等學校也隨之設置了有關創造學的課程。194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率先開設《創造性開發》課。此後,開設《創造技法》、《思維技巧》一類課程的學校日益增多,各種形式的創造工程培訓活動逐步推廣普及到了中小學、科研機構、政府機關和軍事部門。從5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陸海空三軍的軍事院校,都曾對學員進行創造性思維方麵的培訓。1973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還在麻省理工學院等四所大學建立了四個“創新中心”,指導全國的創造發明活動。到了80年代,美國已有近一半的高等院校開設了關於創新思維與創造技法的必修課、選修課或專題講座。
讓我們再來看看日本。
按照日本學者的說法,他們是從1955年開始由美國引進創造學的。這主要是指,1955年日本產業能率短期大學開設了“獨創力開發訓練”課程,專門為企業培訓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創新能力。從此以後,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十分重視這方麵知識的研究與普及,在全國的一些大中城市開辦了脫產或業餘的創造發明學校。同時,日本的許多大中型企業還自辦講習班或自設學校,對職工進行這方麵的培訓。
日本的企業,普遍都把培訓職工的創造才能看作是頭等重要的大事,把發動職工提創造性提案看作是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例如,日本的日立公司,共有職工7萬人,平均2.8人中就有一個人進過創造發明學校。據1983年的統計材料,該公司職工這一年申請專利的大小發明就有2.5萬件之多。他們的一項有效做法是,在廠裏的許多地方都設置了“提案箱”,箱子上印著“企業的活力來自每個員工的智慧”的醒目口號,並擺放著提案紙。據了解,日本有的企業連廁所裏也掛有提案箱,在抽水馬桶旁準備了紙和筆。
1982年一份調查材料表明,當時日本已有大約40%的企業,對職工進行了關於創造性思維和技能的教育。
與企業廣泛開展的創新活動相呼應,日本的高等學校對培養、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技能也日益重視,相繼開設了“思維技巧”、“創造技法”一類的課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不少大學都建立了學生自願參加的“思想俱樂部”,學生們定期聚會,各自提出自己的創造性設想,互相交流切磋,共同或分別申請專利。各個大學的“思想俱樂部”,還聯合成立了“日本大學生思想聯盟”,每年聚會幾次,並舉辦展覽會,委托廣播電台或電視台發布他們的重要的創造發明。“思想俱樂部”的參加者,竟然一半以上都是文科生,而且女生占了1/3。
另外,日本除了成立有全國綜合性的發明協會以外,還成立有所謂的“女發明家協會”、“發明婦女協會”、“教師發明協會”、“少男少女發明俱樂部”、“幽默發明俱樂部”等等,並經常舉辦各種發明競賽、發明作品展覽,以不斷激勵各界國民的創造熱情和積極性。
由上可見,日本社會在發動國民開展群眾性創造活動方麵,的確做了相當廣泛、深入的工作。1986年我國領導人訪日,在談到日本的經濟騰飛問題時,當時的日本首相中曾根說:“日本土地狹小,資源短缺,靠什麼在世界上立足?靠什麼與人競爭?靠的是開發國民的創造力。”
資料顯示,日本專利申請的數量,從60年代後期開始,逐年猛增,1976年已居世界第一位。此後,每年一般都約占世界專利申請總量的1/3。1985年,全世界專利申請總量為120萬件,日本一個國家就占了40%。1994年的統計,日本申請的專利為319938件,美國申請的專利為107233件,德國申請的專利為38377件。從人數來看,全世界的發明者,大約每三個當中就有一個是日本人。
針對上述狀況,不少學者發表了這樣的見解:對於一個國家的富強來說,具有群眾性的發明創造的優勢,比隻擁有為數不多的稀世之才,其作用要大得多(我們知道,日本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並不多)。
這大概就是被當年駐日美軍的最高統師麥克阿瑟譏笑為“四等國家”、“成年人的智力隻相當於美國的13歲少年”的日本,一躍成為世界一等經濟強國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創新與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