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附錄(5)(2 / 2)

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有我們自己的長處和優勢,但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方麵,同日本和歐美的許多國家比較起來,則似乎做得更差一些。這裏我們來引幾段長期在西方國家工作和生活的華裔學者的有關談話。

著名的美籍華人楊振寧博士近20年來曾多次就我國教育方麵的問題發表過意見。有一次他談到:“中國現在的教育方法,同我在西南聯大時仍是一樣的。要求學生樣樣學,而且教得很多很細。這種方法教出來的學生到美國去考試時一比較,馬上就能讓美國學生輸得一塌糊塗。但是這種方法的最大弊病在於:它把一個年輕人維持在小孩子的狀態。教師要他怎麼學,他就怎麼學。……太使一個人受拘束。”

在另一次談話中,他還說過:“中國的學生知識豐富,善於考試,但卻不善於想象、發揮和創造。”

另一位美籍華人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校長田長霖也發表過類似的談話。他說:“可以坦白地講,中國的留學生到美國來,考試的成績常常會使我們感到驚異:他們怎麼這麼厲害!可是到了真正做研究的時候,他們就不一定行了。因為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訓練。考學位的初試是書本知識的筆試,他們有本領,這主要靠記憶,到寫學位論文時就會發現,他們並不像最初想象的那麼厲害。這不能怪他們,他們都是真正的佼佼者,主要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訓練,都是以背書為主,而不是以思考為主,也不以動手為主。”

還有一位美籍華人,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蒲慕明說得更為簡單明了:“美國的教育方法有不少缺點,但有一點我覺得值得借鑒,那就是處處鼓勵學生創新。”

關於我國留學生情況的不少調查材料都談到,我國留學生的考試成績並不弱於美國學生,而創造性則普遍都比較差。我國教育界已有一些人士提出,我們的一般學校,是否也可以考慮像體育、藝術院校那樣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否可以把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他們的創新思考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也放在和傳授知識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並以此作為深入開展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加強非邏輯思考方法的教和學,是積極鍛煉提高學生創新思考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非邏輯思考方法在教和學上都有一定的困難。就教的一方來說,不可能提供可操作性很強的思考程序和步驟。隻能通過一些典型事例作一些分析闡釋,提出一些指導原則和注意事項。就學的一方來說,不免會感到不易把握,更難以做到立竿見影。思考方法這樣的知識,是不可能像牙膏製造法那樣照搬照用和檢驗效果的。但人們這方麵的實踐經驗已有力地表明,對於創新思考方法的學習,隻要思想上真正引起了重視,能持之以恒地堅持結合工作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以體會、運用,總是會取得相應的效果的。由於其效果的大小與快慢,同一個人的多方麵條件相聯係,因而有的人會感到作用很大,有的人又會覺得作用不大;有的人學了很快就能用上,有的人則可能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才會逐漸體會到它的作用。

不同的人所具有的各種智力因素是互有差異的,每個人都應當發揮和發揚自己的智力優勢。人們早就發現,有的人長於嚴密推理,有的人長於開拓創新,自然理應分別用其所長,避其所短。但同時也應當看到,長期偏用某一類思考方法,猶如長期偏用某一隻眼或某一隻耳朵一樣,那畢竟會不利於思維功能的全麵發揮與發展,畢竟是一種不正常的跛足現象。我們應當在創新思考中讓兩個車輪都轉起來,力求既善於運用邏輯思考方法,能周密思考,有冷靜的頭腦和科學的求實精神;又善於運用非邏輯思考方法,能積極開拓,有廣闊的視野和勇敢的探索精神。這正是我國當今的一切優秀人才都應當具有的一種基本的素質、特征與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