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邏輯思考方法的研究,關係到億萬人智力資源的開發,無疑是一項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曆史意義的事業。我國當前正邁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階段,迫切需要一大批勇於創新、善於創新的開拓型人才。非邏輯思考方法的研究,作為智力開發與人才培養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理應得到高度重視和大力加強。
五、加強非邏輯思考方法的學習
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的十幾年時間裏,學習了大量的課程,做了大量的習題,經曆了上千次的考查和考試,應該說,受到的思維訓練是相當多的。但人們往往會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學生在學校裏思考的問題一般都是封閉型的,運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邏輯思考方法。而進入社會以後,在實際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卻普遍都是開放型的,思考和解決它們,除了運用邏輯思考方法以外,還需要運用非邏輯思考方法。為了談得充分一點,我們將所謂“封閉型問題”和“開放型問題”作一番比較。
封閉型問題的特點是:
(1)有已知的確定的答案。
(2)問題的答案一般隻有一個。
(3)教材和教師提供了思考問題所必需的信息。
(4)教材和教師提供的信息都是真實的、正確的,而且是經過提煉、整理的。
(5)一般都有確定的思考程序和步驟。
(6)一般都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可以從容地思考。
開放型問題的特點是:
(1)沒有已知的確定的答案。
(2)問題的答案一般都不是惟一的,答案可能有幾個,甚至有很多個。
(3)一般都缺乏思考問題所必需的信息,有時甚至會根本不知道該去哪兒尋找和收集必需的信息。
(4)有時好不容易才獲得一些有關材料,卻又往往支離破碎、真假混雜,還得再對它們逐一加以鑒別、整理和提煉。
(5)沒有確定思考程序和步驟,有時連該從哪兒開始思考都不知道。
(6)常常需要對問題迅速、乃至立即作出回答,根本沒時間從容思考。
學生長期習慣於在教材和教師的引導、布置下被動地思考封閉型問題,而不習慣於主動、獨立地思考問題,尤其不習慣於主動、獨立地思考開放型問題,這樣就不免會造成以下這樣一些弊端:
(1)即使是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也大都主要是邏輯思考能力比較強;能高效率地思考和解決自己所熟悉的有現成的知識和方法可以套用的常規性問題;比較善於看出事物和問題的缺點、毛病;比較善於議論、批評。但卻不善於思考和解決自己所不熟悉的沒有現成的知識和方法可以套用的非常規性問題;不善於提出克服缺點、毛病的辦法;不善於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意見。
(2)即使是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不僅他們的創新精神和運用形象想象與形象聯想等非邏輯思考方法的創新思考能力可能會不強,而且他們本來具有的某些創新素質還會由於缺乏應有的鍛煉而日趨萎縮。美國有一個叫謝爾登的學者曾這樣說過:“大部分年輕人是很有創造才華的,但是這種才華由於缺乏必要的培養、訓練,往往在青春時期就開始衰退。不能發揮作用的東西必將衰退,無論是肌肉,還是大腦都如此。這是一條規律。”
(3)即使是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離開學校到了社會上,也往往隻是在被動思考常規性問題、封閉型問題方麵較為出色,而在主動思考創新問題、開放型問題方麵則會顯得差勁。在許多工作中甚至還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在學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反倒不如在學校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因為後者可能更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才能,更能在工作中作出出色的成績。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麵的,人的聰明才智也是多方麵的。在學校學習和考試的成績好(考試成績好還不一定學習成績就真正好),隻能反映一個人的某些方麵的聰明才智。應當糾正把邏輯思考能力較差、而非邏輯思考能力頗強的人排斥於“優秀人才”之外的片麵看法。
近幾十年來,不少發達國家針對學校教育的上述不足和缺陷,在校內和校外采取了許多補救的措施。相比之下,日本可算做得最好的,可是日本公眾對此仍感到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頗有怨言和責難。日本的一家大刊物《日經商業》1987年在對一些單位領導人和人事工作主管人進行的調查中問道:“您認為目前大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在被調查的人當中,有56%的人回答說:“培養創造性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