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福建防堵英軍,看見漳州委員所鑄的鐵炮,不但膛口與炮口的直徑大小不相匹配,火門也不正,幸好當時沒有用,如果使用一定會炸裂無疑。四川有個叫邱林的工匠,鑄造的大銅炮有一尊一千七百多斤的,小的一百多斤、幾百斤的也有十幾尊,都非常精致,找不到什麼缺點。匠頭邱林是一個鑄炮經驗非常豐富的人,年紀已七十多歲了,帶著子弟世代以此為業。他們的做法是先造炮心,用極堅極細的泥土糊在原木上,一層層澆裹;再用木炭粉末包上,炭粉裏加進一些“灰土”。灰土是白色的,卻不知是什麼東西——他們秘不示人,等炮心曬幹,沒有一點不平的地方。然後支起兩口灶,用紫銅板溶化成水,再投進一些鉛,增加銅汁的流動性。挖一個大坑將炮心栽在裏麵,上麵留一個小口,將銅汁灌進去,等到小孔有銅汁流出來,就不再灌了。三天後,將炮從土裏起出,用鐵通條將炮心泥沙撥剔幹淨,膛內均勻光滑,然後再開火門。凡開火門,總是在藥管後麵,這樣就不致後坐。炮鑄成後,試放一炮,果然很準。省城不能點放大炮,將大炮拖到灌縣,找空地試驗,命中率很高。

不過,我下麵要說的是另一種“放炮”。

官員即將去任,就會將當年稅款減價後提前征收,名叫“放炮”。富庶的州縣地方,“放炮”一次可以收一萬兩或者五七千兩不等的銀子。官員家累重的,經常放出謠言,說是將要去任,接著就減價催稅;又派差役到各鄉通知,老百姓貪圖些微小利,紛紛繳稅——其實並無去任的說法,這種做法名為“太平炮”。又有新官剛剛到任,也會減價催稅,名叫“倒炮”。這種風氣相沿日久,雖然與朝廷慣例不甚相符,但到底比明目張膽地勒索老百姓還是好些,上司也就對此不聞不問。

川北道胡興仁,看見州縣放炮油水很大,可是對於他這個上級,除了“三節兩壽”的陋規以外,並沒有額外的孝敬,就來信要求臬司衙門禁止州縣官員“放炮”。我覺得真是好笑:難道陋規也可以寫到公文中嗎?胡興仁於是在川北道所轄範圍內曉諭禁止,可是州縣官員並不遵從,百姓也不遵從,真是自取其辱。胡興仁外表忠厚老實,其實內心非常狡猾,他知道總督琦善與大學士寶興和少穆製軍不和,就經常在琦相麵前詆毀兩位先生以討好琦相,琦相也很喜歡他這樣做,對他不僅頗為稱許,還加以保薦。我每次排班侍坐,觀察胡興仁的說話做事,私下裏總想:“這真是個陰險小人,琦相信任他,總有一天要吃他的虧。”

四川民情浮動,買賣田地,如同兒戲,往往有的人早晨是某一塊地的賣主,到了晚上,又成了這塊地的買主。地方官貪圖契稅,順便從中撈取好處。如果幾天沒有人辦理田產過戶的,州縣官員就著急的不得了。茶坊酒肆中,隻要有人為田畝討價還價,差役就會想方設法慫恿雙方成交,甚至有的還隻是在議論,根本沒有確定下來,差役就已報告到官府開始征收契稅,買賣雙方隻要稍微爭辯幾句,就會被關進卡房——這種風氣已經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