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連我自己也沒有料到地我就成為一個“作家”了。我一直寫了二十三年,在書桌上麵消耗了我一生中最好的時間。我曾經寫過多少次,嚷過多少次,說我要拋棄藝術,要舍棄文學生活。可是我始終沒有辦到。
我的寫作生活是痛苦的,因為我承認過:
我不是一個藝術家,我隻是把寫作當做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在寫作中所走的道路和我在生活中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我的生活中充滿了種種的矛盾,我的作品裏也是這樣。愛與憎的衝突,思想與行為的衝突,理智與感情的衝突……這些織成了一個網,掩蓋了我的全部生活,全部作品。我的生活是痛苦的掙紮,我的作品也是的。我的每篇小說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號……同時慘痛的受苦的圖畫像一根鞭子那樣在後麵鞭打我。
我隻有拿起筆寫,不顧一切地寫下去。
所以我的作品中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薄弱,所以我的作品中含有憂鬱性,所以我的作品中缺少冷靜的思考和周密的構思。我的作品的缺點是很多的。很早我就說我沒有寫過一篇像樣的作品。現在抽空把過去二十三年中寫的東西翻看一遍,我也隻有感到愧悚。
時代是大步地前進了,而我個人卻還在緩慢地走著。在這新的時代麵前,我的過去作品顯得多麼地軟弱,失色!有時候我真想把它們藏起來。
然而我還是把“新文學選集”中我的一本集子編選出來了。使我還有點勇氣做這編選工作的唯一原因,是我對於工作並未失去信心。不管我的作品有著種種或大或小的缺點,但我始終沒有說一句謊話。在十五年前(一九三五)我曾說過:我是不會絕望的。我的作品中無論筆調怎樣不同,而那貫串全篇的基本思想卻是一致的。自從我執筆以來我就沒有停止過對我的敵人的攻擊。我的敵人是什麼,一切舊的傳統觀念,一切阻礙社會的進化和人性的發展的人為製度,一切摧殘愛的勢力,它們都是我的最大的敵人。我永遠忠實地守著我的營壘,並沒有作過片刻的妥協。
這本集子裏麵的二十二篇文章可以給我的這番話作證。
現在一個自由、平等、獨立的新中國的建設開始了。看見我的敵人的崩潰滅亡,我感到極大的喜悅,雖然我的作品沒有為這偉大的工作盡過一點力量,我也沒有權利分享這工作的歡樂。收在這集子的卷末的《一封未寄的信》便是我的喜悅和我的感動的表白。我的一支無力的筆寫不出偉大的作品。為了歡迎這偉大的新時代的來臨,我獻出我這一顆渺小的心。
巴金 1950年5月。
“注釋1”開明版《巴金選集》:輯人茅盾主編的“新文學選集”第一輯,一九五一年七月北京開明書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