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老將軍照樣一笑,不屑辯白,任憑風吹浪打,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他相中的經濟師梅某是個很值得他愛的女性。他們隻想按著自己的心願去開創新生活,他們終於如願以償。
從這個生動的例子中,我們得到這樣一個啟示:所謂“人言可畏”,隻是你懼怕別人說三道四;如果你不懼怕,“人言”還有什麼“可畏”之處呢?由此可見,我們所麵臨的威脅和危險,看似是別人發出的明槍暗箭,實際上問題出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狀態上:是自己威脅自己!
自己嚇唬自己,所以我們要征服內在的危險,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做個人!
也許有人會說,類似張某這種情況好辦,他隻要不在乎,自己有主意,別人再怎麼說三道四也奈何他不得。可是像劉某那樣的處境可就難了,你不聽別人的,尤其是不聽從領導的旨意和要求,那你就會被另眼相看,打入另冊了。不錯,很可能會這樣。但這又有什麼可怕呢?
不就是離開“光榮榜”,調級受影響嗎?不就是有那麼幾個人看你不順眼,愛挑你的毛病嗎?可應該好好想想,是你自己活得痛快、充實、自在、有滋有味重要,還是要讓別人對你都滿意,凡事都能跟著上、落不下更重要呢?前者可能會在某一兩個方麵不如意,但後者卻是整個的可憐巴巴,那才是貌似聰明的呆傻。傻就是傻在你在自己的事情上搞不清誰是最高的仲裁者。活了一輩子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心願而生活,而是為了讓別人看著滿意、看著順眼而生活,甚至是為了某種教條而生活,這不是呆傻、平庸、可憐巴巴的生活方式又是什麼呢?
請記住,別人不一定是“先知先覺”,不一定比你高明正確,而且所謂的“別人”,一般都有更多的問題正等著他自己應付呢!比如,某一對新婚夫婦,第一次發生了爭吵,鬧得很不愉快。這時他們往往很怕別人知道自己連家庭問題都處理不好,害怕所謂“家醜”外揚。可是,一旦這對夫婦了解到這些“別人”經常發生無謂的口角爭執,而且有些人表現得比他們更加粗俗,他們一定會感到驚奇了。早知如此,何必隻相信別人,而不相信自己,總怕自己不如別人呢?
這裏所說的不要顧慮別人怎麼看、怎麼說,主要是指一些本該由個人做主的事情,如戀愛、婚姻、職業選擇、社會交往、興趣愛好、生活方式等等。通常情況下,思想開明、文化素質較高的人不大喜歡過問或幹涉別人的事情,而那些熱衷於窺視動靜、說三道四的人,大都不會有什麼真知灼見。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種種提醒、忠告、批評和責怪;凡事都會有幾個不需要支付工資的“顧問”、“高參”、甚至是有職銜的“權威”
來指導你做出大小事情的決定。但是,當你認真聽取某一個“指導者”的勸告之前,應當先想一想,他的所思所談是不是值得你那樣用心去聽,而又必須服從呢?一個人總覺得自己的腦袋沒有別人聰明,遇到難題也不去找確實有真才實學而又見解新穎的專家學者請教,反倒對那些不僅僅知道事情的一點皮毛而又觀念守舊、見解平庸的人物“言聽計從”,或是害怕這些“顧問”、“指導者”對自己不滿意而不得不“削足適履”,這實在是人生中的一件可悲的現象。
問題的關鍵還不在於別人說的是不是對,而在於這種顧慮“別人會怎麼說”的貌似合乎情理的想法,是一種自我囚禁的思想牢籠,是一種具有破壞性的心理狀態。它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你一旦不敢主宰自己,就會陷入走投無路的誤區。即使你在某一方麵取得成功,也會感到隨之而來的不是喜悅而是苦惱,甚至是災難。
一個僅有17歲的女孩子寫了一支歌《燭光裏的媽媽》,錄製傳播了;她又寫了一個電影劇本《眼鏡裏的海》,真的拍成了電影。如此才華出眾的女孩子,在同齡人當中能有幾個?然而,一般的女孩子都有很強的自尊心,而又摻雜著虛榮心和自卑感,這就使她們不斷地審視自己,比較別人,尋求心理上的平衡。因而,這個有才華的女孩子的成功卻讓許多同齡夥伴的心不得安寧。盡管她盡量埋藏自己的興奮和喜悅;盡管她在同伴麵前不敢提及自己的成績和榮耀,可是,她還是感到她和同伴之間產生了隔閡,拉開了距離。這使她的心頭湧起一種孤寂、失落的感覺。
一天夜晚,她和同伴們在一起。廣播裏傳來那支動聽的歌兒《燭光裏的媽媽》。她激動極了,因為那是從她心裏流淌出來的,傾注著她的感情的歌。她對著一個女伴——收錄機的主人欣喜地喊道:“快錄下來,這是我的歌!”而周圍的女孩們隻顧做自己的事,表情漠然,好像這支歌與她們毫不相幹。收錄機的主人輕輕地搖了搖頭,說沒有磁帶,收錄機裏的磁帶是做別的用的。她知道,這是推托,那盤磁帶本來就是錄歌用的。她意識到,她本不該如此激動。同伴們並不想和她分享屬於她的歡樂。說不定正嫉妒她,正想挑她的毛病呢!